大概是93年的时候,书店买到余斌写的《张爱玲传》,到今天我还记得它的样子:硬皮黄色底,书脊是硬硬的那种,封面上是手绘的张爱玲坐着的样子,旁边竖式排版,是她某一个小说中经典的一段话语。很喜欢这本人物传记,余斌的文字甚至在后来很深地影响了我,以至于这本书被我一看再看,看到硬硬的书脊都一丝丝的断裂开。后来又买了一本同样版本的放在那里,然而对被破卷的《张爱玲传》,更为珍爱,那里有岁月的回忆。后来读其它书,但反复度不及这本。某位作家提出一个观点:读书不等于读过。大意是说,有人把某本书读过一遍,就满意了,可以和别人说:我读过啦!但真正爱书的人,会把某部作品读上十几二十遍,沉浸在愉悦中。对于这个观点,因着亲身的经历,我是认同的。
提出这观点的作家,将读书称为:“盲于文学者”,他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盲”,后一种称为“敏于文学者”。二者的区别还有:前者常常边读书边消遣,后者却喜爱专注地阅读;前者读完书无动于衷,后者会被一本书改变,甚至脱胎换骨;前者读过就忘,后者最喜爱的段落常常萦绕在心头。有意思的是,读书数量的多少,并不属于区分标准。有人可以读书破万卷,却依然对阅读的乐趣很盲目。我想,一个重大原因,在于阅读目的——敏于文学者,主要以阅读本身为目的,观察、吟咏、研究会让他们觉得很快乐。盲于文学者,主要以阅读以外的事情为目的:为追随潮流、为完成任务、为获取知识或技能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盲于文学者有什么不对。只是敏于文学者有一种隐秘的喜悦,是许多人不知道的。这种喜悦,也可以称为“幸福”。读《圣经》,有这种幸福的体验。
其实不限于读书。在各个领域,比如音乐、绘画、体育等等,都有敏锐者和盲目者。在信仰方面也是如此。圣经新译本有一节经文说:因为操练身体,益处还少;唯独操练敬虔,凡事有益,享有今生和来世的应许。作者将操练身体和操练敬虔作比较,认为后者比前者更有益处,享有今生和来世的应许。我想,既然可以比较,说明二者有相似处,那就是“操练”。我曾听一位教练说:锻炼身体的本质,是破坏身体现有的组织,让恢复后的组织更加强壮。这个过程免不了吃苦。如果是一位“盲于健身者”,很容易就会放弃了。因为他的目标,只是减肥、增肌、拥有好身材,或者在朋友圈秀晒炫。他并不享受健身本身。但一位“敏于健身者”,他会享受锻炼的过程:不仅是流汗,而且主动学习,向别人请教,自己设计锻炼计划和食谱等等。他不会过度在意体重秤上的数字,也不介意他人的评价,因为锻炼身体就是享受生活。“操练敬虔”也是如此。盲目者有各种目的:为了完成小组打卡任务,为了显得属灵,为了受人称赞……有的时候,这些目的显得很崇高:为了变得更好,为了解决某个人生难题,为了帮助他人……但这些目的再崇高,也很难享受敬虔本身的喜悦。这会让操练过程中的痛苦难以忍受,以至于轻易放弃。那,什么是“敬虔”呢?
《新约希腊文中文词典》对“敬虔”的解释,是“人对神当守的本份”。说到“本份”,我首先想到的是家人关系。我作为妈妈,照顾家里的孩子,是我当尽的本份。与此同时,我也享受到为人母的乐趣,还记得第一次抱起女儿时,就像抱着一大捧盛开的花。本份,包含责任和喜悦。你我在神面前当尽的责任,是敬畏他、爱他、信靠他。与此同时,我们也享受到与神亲密相连的喜悦。在英文译本里,敬虔被翻译为“像神一般的属性”。这更形象了。孩子会和父母相像;我是神的孩子,会和神相像。操练敬虔,就是耶稣的救赎,让你我成为神家的孩子;圣灵住在我里面,让我们和耶稣越来越像。这是神的工作,但也包含着人的责任和喜悦。当一个人进行各种敬虔的操练,比方说读经、默想、祷告、彼此相爱等等时,我们不被过去束缚,也不为将来担忧;我们知道此刻的自己并不完美,依然有很多缺乏和问题,还有嫉妒、贪婪、愤怒、痛苦在心里蠢蠢欲动——但你我已在基督里,被神完全接纳了。你我是神家的孩子,享受和他的关系,仿佛被他抱在怀中。
圣经里说到马大和马利亚,原来不是太理解究竟二人的心境是怎样的,只是凭感觉去想像。直到在实际的教会里看到了几乎是圣经翻版的马大和马利亚。于是,对于忙碌如马大但依然喜乐服侍的弟兄或姊妹充满了敬意。生活里谁都会遇到在自己的位置上各样的压力,工作的,生活的,他人的评断,好的坏的,有时甚至是嘲讽、责骂等等。有时会感到沮丧、害怕、自卑。我想一直支持一个人走下去的,是耶稣说的: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那时,周围忙得鸡飞狗跳,房间里不乏喧哗与骚动,姐姐也有责备她的意思。但马利亚坐在耶稣脚前听讲道——她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这福分,不仅在未来,也在此时此刻的喜悦、喧哗中的安静、不惧他人眼光的勇敢。这都是从神的话语而来,是不能夺去的。
本集歌曲:自然的书—天韵诗班、圣经告诉你—国内创作、敬畏耶和华—北京尼希米、神的孩子—颂赞创作、在耶稣的脚前—赞美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