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16讲保罗第一篇讲章(徒13:16-52)
来源:真道分解 讲员:叶明道
徒13:16-52所记载的是保罗和巴拿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的工作,13:16-41是保罗的讲章,13:42-52是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工作的总结,宣教队伍被城里的人唾弃,遂离开那里,转往以哥念去。
徒13:16-41是保罗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讲道。该讲章的总纲是一段历史的综览,追溯耶稣是犹大王的后裔;然后又有一段说明,指出耶稣的工作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整篇信息的高潮是呼吁听众不要重蹈覆辙,弃绝耶稣。此篇讲章在某程度上补足了司提反那篇的不足。司提反的讲章侧重以色列民族前部分的历史;保罗的这篇讲章则集中在帝王期,把高潮放在介绍耶稣上。如果根据旧约来说,保罗的解经也接近犹太人的方式,先解说一段经文,然后指出这段经文的延续性。
保罗这篇讲章可以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是13:16-25,第二段是13:26-41。两个段落对听众的称呼有一定的次序,先是以色列人或者亚伯拉罕的子孙,然后才是外邦人,或是称为敬畏神的外邦人。保罗这样的称呼和他传道的次序是互相呼应的,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先进去会堂向以色列人讲道,然后才转向外邦人传福音。另一方面,这种称呼也显示了当时在场的便有这两种人。
保罗在描述以色列人历史的时候,并没有提及摩西,在整篇讲章中,他只在13:39提过摩西,那是指着摩西的律法来说的,并且是比较负面的。相反,他从早期的以色列的列王历史,指出耶稣是神早已应许给以色列人的救主。
13:16-25的焦点是透过以色列人的历史,见证耶稣的身分。保罗直接了当地叙述以色列的历史,首先从列祖的拣选开始,然后说到后代迅速增掭,在埃及成为强大的民族。接着,又说到神用大能把以色列民从埃及领出来,带他们经过旷野,进入迦南。
神最初设立了士师来管理以色列民,但是他们后来看见外邦中有王,便表示需要一个王来管理他们。于是神应允了以色列,立了扫罗为王,他统治了40年之后,神兴起大卫取代扫罗继承王位。
保罗引用许多经文来奠定大卫作为以色列理想君王的地位,从而让在场的听众知道,大卫必有后裔永远作王的应许已经实现了,故在使徒行传13:23,保罗指出这位后裔就是耶稣。
然后,保罗讲到施洗约翰的工作,他转换话题可能是因为施洗约翰的工作是新纪元的开始,同时也反映出保罗对耶稣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13:26-41的主题是:耶稣拯救的信息是给以色列和敬畏神的外邦人的,故不要错失救恩的机会。这个段落的信息归纳起来,大约有三个重点:
1. 耶稣降世的应许(13:26-29)
保罗在这短短几节经文里,对罗马人定耶稣死罪、并且行刑的角色几乎一字不提,因为他要强调耶稣受死的预言已经应验!虽然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领袖不知道耶稣就是救主,但是神早就借着先知书预言主耶稣的出现、受死和埋葬,而这个福音就是神给以色列祖先的应许。
2. 复活的重要(13:30-37)
保罗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讲耶稣的复活,以及其他人对这件事的见证。他并没有提自己见到复活主的经历,而是强调耶稣多次向跟随祂的人显现。那些跟随者就是在耶稣钉死之前,和他一起从加利利上耶路撒冷去的人。在这个重点中,保罗多次引用旧约圣经,证明主耶稣的复活早就明确预言了。
3. 耶稣补满律法的不足(13:38-41)
这个重点是保罗的总结,指出犹太人所尊崇的摩西律法根本不能解决人的罪,惟有透过死而复活的耶稣,罪才得到赦免。
听众十分欢迎保罗的讲道,邀请他下一个安息日再来,有的人甚至迫不及待地立刻跟着保罗和巴拿巴,要继续听他们的讲道。到了下一个安息日的时候,保罗和巴拿巴再一次进入会堂准备讲道,可是遭遇却有天渊之别,犹太人毁谤保罗的教导(13:44-45)。
只有相隔短短七天,犹太人却向保罗翻脸,关键可能在于“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彼西底的安提阿是罗马的殖民地,现在既然全城的人都来了,外邦人的数目当然远远超过犹太人了。当犹太人像平时一样回到会堂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济满了外邦人,又听见保罗向外邦人推介“因信得救”、不需要遵守犹太律法的道理,他们于是满心嫉妒,毁谤保罗的教导。
既然以会堂为代表的犹太教主流公开地拒绝了福音,于是保罗和巴拿巴宣称,要全力以赴地把福音传给外邦人。事实上,圣经没有清楚说明要把福音先传给犹太人的责任,可能这是因为以色列是神的选民,所以神不断向他们提供救恩的应许。保罗和巴拿巴早就明白,他们传福音的对象是包括外邦人的。13:47所引用的旧约经文出自赛49:6,这和徒1:8意思相同,都是强调要把救恩传到地极。
犹太人嫉妒保罗和巴拿巴,不领受他们所传的道;然而外邦人却为这大好的消息而快乐,欢欢喜喜地领受救恩(参13:48)。因着外邦人的信主,福音有机会继续传开了。
不过,当主的道传遍那一带地方的同时,也挑起犹太人对宣教士和福音的敌意,他们利用尊贵妇女和有名望的人的影响力排斥宣教士,于是保罗和巴拿巴被迫离开那里。
13:51记载,他们离开之前,“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按照犹太人的习惯,他们从其他地方回来,进入自己的城市之前,要将脚上的尘土跺下,这是因为他们在外边走动,有可能沾上外邦人地区的尘土。跺脚这个动作就是表示洁净自己,远离不敬畏神之人的污秽。现在,保罗和巴拿巴向自己的犹太同胞做这个动作,等于把他们当作是不洁净的。宣教士用这种强烈的方式,表明犹太人既然不接受福音,赶走他们,那么他们也会终止向这个地区传福音的责任。
保罗虽然彻底地拒绝了向犹太人传福音的责任,但是他在以后的宣教旅程中,仍然先进去犹太会堂,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会堂很适合向归化犹太教的外邦人和敬畏神的人传福音,保罗清楚神的顺序是“先传给犹太人”,而他对自己的同胞也有很大的负担。
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的经历,成为了他日后传道生涯中经常出现的模式,我们可以分为七个小点:
1. 在犹太人会堂传道
2. 很多外邦人信主
3. 犹太人嫉妒和敌视
4. 保罗等人离开会堂
5. 更多外邦人信主
6. 来自犹太人的逼迫
7. 保罗离开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