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道神学院
林后二1-11
1我自己定了主意,下次不再带着悲伤到你们那里去。2我若使你们悲伤,除了因我而使他悲伤的那人以外,谁能使我喜乐呢?3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免得我到的时候,那该令我喜乐的人反倒令我悲伤。我也深信,你们众人都以我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4我先前忧心忡忡、眼泪汪汪地给你们写了信,并非要使你们悲伤,而是要你们知道我格外疼爱你们。5如果有人使人悲伤,他不但使我悲伤,也是使你们众人有些悲伤。我说有些,恐怕说得太重了。6这样的人受了大多数人的责备也就够了,7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过分悲伤,甚至受不了啦!8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肯定你们的爱心。9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正是要考验你们,看你们是否在一切事上都顺从我。10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的缘故赦免的,11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因我们并非不知道他的诡计。
保罗在上文为自己辩护时提到,他没有再往哥林多去是为了要宽容那里的信徒(一23)。究竟教会发生了甚么事,需要保罗「宽容」或「饶了」他们呢?二1-11就让读者看得清楚一点。二1指出,保罗已定了主意,「下次不再带着悲伤到你们那里去」。从这个立志看,保罗曾经带着愁苦或悲伤(in sorrow)前往哥林多,而这一次的到访也使当地的信徒感到悲伤、忧愁(二2)。保罗不想再有如此不愉快、使大家愁苦的经验,于是下定了决心,当他再去哥林多的时候就只会让他们再得恩惠/益处(一15)。毕竟,「让他们得快乐/喜乐」是他最想做到的事(一24)。
只是基督徒不寻求一种看不见问题、不严肃处理问题的快乐。表面的快乐──「大家好来好去」──的确可以维持团体内成员之间和谐的气氛,只要彼此互不干预,那就相安无事。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不正视问题的快乐往往只是短暂的快乐而已。有问题不去处理,视而不见,当它日益严重的时候终有一天为团体带来伤害,到那时才处理或许为时已晚。真正、长久的快乐是从克服问题、改正错误及消灭罪恶那里来的,于是一定程度的悲伤、愁苦总不能避免。问题、错误越大,处理的时候就越发叫人难受、痛心和悲伤。处理问题不是快乐的事,但总会为日后带来更大的快乐/喜乐。保罗盼望哥林多信徒得到快乐,正正为了这个原因,当他看到问题正危害教会的时候,就立刻严肃处理,纵使要带着愁苦、悲伤到他们那里去。喜乐与悲伤并不是两个彼此排斥、不能共存的概念,无论使人愁苦或得喜乐,背后都是为了信徒的益处,出于爱他们的善良动机。
为了纠正错误,保罗曾带着悲伤到那哥林多信徒那里去,学者相信这是一次相当短暂的到访,保罗抵达后不久就回到以弗所去。按照二3-4的记载,保罗在出发前曾发信给哥林多教会(学者称之为「流泪、痛苦的信」)并提及「因我而使他悲伤的那人」,相信是导致此行的一个主因。原文虽然有「那一个人」(“the one whom I made sorrow”)的指向,但学者相信这个分词应泛指所有人,即哥林多信徒作为一个整体被针对,不过从二5-8看来,实情似乎更像是针对信徒中一个特定的人物。究竟这个人做了甚么,需要保罗带着悲伤写信,后来又要亲自到他们那里去处理呢?由于保罗没有仔细交代,读者很难确实知道。学者相信这个人应该是做了一些得罪保罗的事,以致保罗当面对他作出严厉的责备,而教会大多数人亦跟着责备他(二6)。当保罗知道教会责备此人过份严厉的时候,就在《哥林多后书》中劝勉他们要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过份悲伤,甚至受不了(二7)。保罗期望哥林多信徒能顺从保罗,听他的劝勉。保罗也表达到,先前所发的那一封信正是要考验他们是否在一切事上都顺从他(二9)。对保罗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使徒的身份和权柄就建立在信徒是否顺从之上,没有顺从,使徒的身份和权柄也就消失。是以,保罗上一次带着悲伤到哥林多信徒那里去,除了要亲自处理那个人的事,同时也要在他们当中确立自己的使徒身份和权柄。结果,保罗的使徒地位再次得到确立,那个人亦得到应有的责罚。只是保罗离开之后,教会大多数人仍继续责备那人,使那人忍受不了,为此,保罗在这封书信里劝勉他们凡事适可而止,一切以爱他者为大前提(二8)。面对问题,严肃处理是重要的,但处理的时候也要有恩典在其中。责备是为了挽回、赦免和重建关系,撒旦却是一味在信仰群体中制造纷争与破坏(二11)。
思想:
看见问题不认真去处理的,绝不是爱他者的表现。把问题置之不理只会让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结果是由下一代的人去承受痛苦,而产生问题的人亦一生学习不到功课。为了信徒的益处,保罗严肃处理问题,有需要的时候会勇敢地向犯错的人作出提醒、责备。教会是一个聆听上帝话语的地方,同时亦是考验人会否顺从上帝的地方,教会的纪律行动也是爱人的一个表现。当我们看到弟兄姊妹有问题的时候,甚至做了一些事情得罪了我们,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我们愿意带着悲伤、用上帝的话语向这人发出爱心的提醒和责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