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黑暗,更多恐惧的是成年人,婴儿不怕,甚至说他不知道什么是黑暗,只是他更喜欢光明。一个婴儿,完全地接纳自己的恐惧、愤怒、欲求、无知,成人若像婴儿这样对自己坦诚,才会找到自我生长的真实起点。“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善这句惊人之语,一下就将人带入到对婴儿状态的向往之中。但婴儿的确是真实的起点。不仅是物理时间的起点,也是至诚的起点。婴儿怎么经验,就怎么感受,怎么表达。他潜藏着作伪与自欺的可能,却还没有发展出真俗二心的结构。吃喝拉撒,哭笑醒睡,爬咬翻触,他纯然自如地呈现自己,也令与之相遇的正常人,无需防备,自然萌生善意。圣经《诗篇》 131说, 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单纯如婴儿,会不会被骗被欺负?婴儿有清澈的心灵,面对无故撩拨的行为,也许说不出,却会被气得要命,常常以哇哇大哭来回应。这或许是人类确有本然正义感的第一个明证。正义感的源头,是从自己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体验开始的。婴儿没有额外的贪欲,成人对他花言巧语,很难起作用。甚至,通过与婴儿的相处,成人能重新体验到自己也曾是的那种赤子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婴儿是成人之父。但是,教养得不对,婴儿很可能变成又贪又坏的“熊孩子”。人自出生,多从父母提供的生长环境中形成习惯,由习惯形成价值,由价值形成人生态度。其中,不少是由父母的性格、学识与感情状态,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等带来的成见。我们那个生而自由的“真身”,就囚禁在这历史性的成见之中。真正能认识自我的人,需要从这成见中刀劈火烤,将自己那个生而自由的真正的自己,解放出来,让其如其所是地生长。圣经告诉做父母的,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又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由此可见,所以说,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起点。扭曲的家庭环境,可能成为植入婴儿身心的牢笼。豆瓣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些成员,就可能经历过类似扭曲。好在,这种牢笼并非不可打破。做为家长,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以成年人的方式把自己从父母的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会发现自己与父母、权威的不同,在相互比较中做出了决断。“我是谁”?对个人而言,这是石破天惊的第二次诞生时刻。 以后的岁月里,一个孩子逐渐意识到,有些时候自己在说话表达,但可能只是被外在的习俗、道德教条或场景所控制,觉得“应该”那样去说、去做,但那些表现出来的情感、言语与行为,距离真正的自己,总是隔着一段距离。不懂装懂,明明内心生气却装出喜欢,恐惧却强作镇静,都会导致“不诚无物”的效果。还记得圣经里那段著名的记载吗?有人抱著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是的朋友,看看身边的婴儿,他们没有面具,没有教条,甚至没有必须完成的外在的理想与目标。他们也完全地接纳自己的恐惧、愤怒、欲求、无知。像婴儿这样对自己坦诚,才会找到自我生长的真实起点。有了自我接纳的内在经验,不仅自己会变得更真实,也将更能接纳他人。自己有恐惧、愤怒、无知、懦弱、自我中心,他人很可能也有。自己有不被人理解的古怪习惯,他人可能也有。我们不再轻易地去以好坏善恶评价他人,而是去由果溯因,去共情地同理到他人的现在与过去,这能产生更深刻的相互连接,自然地改变,产生一个更好的将来。
一个心地回复单纯如婴儿的成人,多半已看到了人生的种种侧面,一个正在渐渐长成的人,他不一定行了万里路,读过万卷书,但一定千万次地渴望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一个个纠结点,借着耶稣基督,将这些纠结变成生命的智慧。圣经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亲爱的朋友,回顾我们这一路走来的人生路,你有没有遇到一些总让你感觉清澈如婴儿的人,这股清澈由心发出,真诚自然长久,这样的人还常常不时跟你说,让他这样生活的,心里的那个力量源自何处,即或你还没有完全接受他说的,但是他不急,不躁,依旧温暖的对你,一如既往的在你生命中常常微笑着出现。这样的人不容易遇到,遇到就是该你我请教的老师。感恩的是,尽管我们常常遗忘了自己婴儿期的至诚如神,上帝又会给我们送来子女。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是推动我们活得更是一个人的明灯,在这个意义上,婴儿是我们真实的起点,中途的动力,也是真实的终点。 圣经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亲爱的朋友,愿你时常如小孩子那般天真,单纯,喜乐!
本集歌曲:爱自己—基石音乐、神管教如待儿—圣之美、回转像小孩—我心旋律、做回单纯的我—圣之美、小小的梦想—赞美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