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道神学院
经文:撒母耳记下十八1-5 (参十八1-18)
1大卫数点跟随他的百姓,立千夫长、百夫长率领他们。2大卫把军兵分为三队:三分之一在约押手下,三分之一在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弟弟亚比筛手下,三分之一在迦特人以太手下。王对军兵说:「我必与你们一同出战。」3军兵却说:「你不可出战。若是我们逃跑,敌人不会把心放在我们身上;我们阵亡一半,敌人也不会把心放在我们身上。但现在你一人抵过我们万人,所以你最好留在城里支援我们。」4王对他们说:「你们看怎样好,我就怎样做。」于是王站在城门旁,所有的军兵成百成千地挨次出战去了。5王嘱咐约押、亚比筛、以太说:「你们要为我的缘故宽待那年轻人押沙龙。」王为押沙龙的事嘱咐众将领的话,所有的军兵都听见了。
十八章1节至十九章8节是一个完整的段落;这细小段落成了一个扇型结构(Chiastic Structure),聚焦于押沙龙被杀(9-15节)和被埋葬(16-18节)。此段叙事分为两部份:一、押沙龙背叛的结果是作茧自缚(十八1-18);二、大卫听到押沙龙的死讯后心如刀割,表露出身为父亲的情怀(十八19-十九8)。
这场大卫的臣仆和押沙龙的以色列百姓双方的战事是在「以法莲的树林里交战」(6b节)。押沙龙军队的人数应占上风,因「那日在那里阵亡的很多,共有二万人」(7b节),然而,大卫是善于在丛林打游击战的那一方。这个战场是在树木密布的地方发生,军队只能用小队形式作战;这样就算军队众多也无用武之处,不能发挥作用。谁胜谁负已经写在墙上了!可是,这场战争的血腥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因为「那日被树林吞噬的军兵比被刀剑吞噬的更多。」(8b节)这种情况确实避免了日后加深南北支派的敌对仇恨。
大卫照惯常一样,将军队分成三队,分别由约押、亚比筛和迦特人以太带领。大卫虽落难逃亡,他仍是名正言顺的以色列王。叙事者特意用「王」称呼大卫,「王对军兵说…..王对他们说….王站在城门旁…王嘱咐约押….王为押沙龙的事嘱咐众将领的话」等(参2b、4a、4b、5a、5b节)。大卫要求亲自领军与士兵同上战场(2b节),然而,众军兵都反对大卫亲自前赴战场,这可能是大卫已经年纪相当大,昔日雄风不再。大卫之前攻打亚扪时,也没有亲自出征(十一1)。众军兵反对或许有另一因素是要保护大卫,因为他们知道亚希多弗献计给押沙龙是要除灭大卫(十七21);再者,大卫曾再三叮嘱军兵说:「你们要为我的缘故宽待那年轻人押沙龙」(5b节、12节)。正所谓战场无父子,大卫带着这种皇帝与父亲的矛盾感亲赴战场,又要求军兵杀敌而不伤害押沙龙,确实是一件极困难的差事。
这场战争在一天内就完结,叙事者只用短短几节就交代了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6-8节)。叛兵战败溃散是因「押沙龙骑着骡子,从大橡树密枝底下经过,他的头被橡树夹住,悬挂在空中,所骑的骡子就离他去了」(9节)。押沙龙的困境被一个人见到,向约押报讯。约押虽给予厚赏,那个人也不敢违背大卫王的命令去刺杀押沙龙。最后,约押用三枝短枪刺透押沙龙的心,再由十个青年将他杀死(10-15节)。
押沙龙的死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的明证,更带点讽刺意味。他最珍惜自己的秀发,更以此为傲,每年都剪下「重约两公斤」(十四26)《新》的头发。现在却被自以为傲的头发悬挂在半空,像在生与死之间、成为无处可去的人。骡子是君王和王子的坐骑(十三29),骑骡象征拥有王权,正如大卫吩咐所罗门骑上自己的骡,表明他是正统的君王身份(王上一33、38、44)。押沙龙坐的骡子离开了他,就好像失去了他的王国。
思考默想:
回顾押沙龙的一生:他俊美非凡、拥有美丽的秀发,他杀同父异母的兄弟,止不住怒气烧毁约押的田地,又工于心计,笼络人心背叛父王,更在众人面前公开与王的妃嫔同寝羞辱父亲,最后更想夺取父亲性命,登上宝座。但最终作茧自缚,悲剧收场,无子无后人记念(十八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