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我们和人相逢的时候很多,早晨,下午,或者傍晚夕阳的时候,但长夜里相逢还真不是太常见的事情。还记得节目里曾经跟你提到过的荧火虫吗?尽管“一夜成名”,萤火虫结缘的却是极少数走夜路和漫漫长夜里仰望星空的人。它不会感叹怀才不遇或者观众寥寥,知音常常不会太多,也往往不会嫌少。那些注定在黑暗时空相遇而心灵相契,相伴走出黑夜的,永远不会背弃,也绝对不会失落,因为你我拥有同一个光明的出口。
说到如荧火虫一般的“一夜成名”,一个大家或许更熟悉的例子是影业巨子薛尼•波勒。他虽然名成利就,但却一直工作,不肯退休。在70岁,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他接受访问,叹息电影的制作过程非常辛苦,而且往往带来沮丧、不安。然而,他需要继续用工作来了解自己,并定义自己生存的目的。他说:“每当我完成一部电影,就感觉自己做完该做的。我活得有意义了,直等到来年。我不知道除了制作电影以外,我还有何用处。不制作电影,那我活着干嘛?”显然地,到他三年后去世还是一样。
薛尼•波勒害怕,如果不拍电影,自己就找不到生存的理由。名人中有这样感受的并不在少数。拿过18次大满贯冠军的网球女明星艾里斯•艾芙特,在1990年对打网球也有同样的感叹:如果拿不到冠军,生命就变得没有意义。此外,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也说:“自己如果不搞点成就出来,简直就不值得活着。朋友,如这个长夜一般隐隐的内心深处,你也有这样的想法吗?
我想,许多人生都是被“惧怕”催促着。人们害怕自己够不上他人的期望,人们害怕够不上自己的期望。这种惧怕感迫使他们不断努力,这可能也是许多人成功的秘诀罢?问题是:人们用什么换取成功?又要成功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
名艺人麦当娜有很坦白的陈述。她讲到自己一向都工作努力,“没人像我如此拼着命干活”,她靠着坚强的意志力活着。“我用这意志力来克服那种感觉自己不行的恐惧。我一直都在与那种恐惧奋斗。每当我好不容易从一次的咒诅中走出,感觉自己是个人物的时候,我总会又掉进另一个深渊,认为自己是个平庸、无趣的人。我的一生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在从“平庸”到“是个人物”的周期循环里。惧怕一直是我人生的动力,这种挣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能永远也不会停止。” 麦当娜,这位被世界膜拜的“拜金女郎”,竟然对自己有这样的看法?简直不可思议!
看起来,这种害怕失败的恐惧竟然是许多人的通病,是高成就人物最通常的驱动力。不过,人们并非因恐惧而成功。虽然肯定有因缘际遇的成分,高成就的人很可能本来就才能出众,再加上苦练,成功的机率本来就高。然而,被恐惧平庸所催促,这似乎已经成为不由自主的毒瘾。人们很可能忽视了,被恐惧所驱策,往往会带来极端恶劣的负面效果。
因着一夜成名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里的被称为中国阿黛尔的郑虹,我更多关注了英国的那个阿黛尔,第51届美国格莱美奖最佳新人爱黛儿。有报道说她在得奖后表示,将与音乐告别5年,全心投入爱情。难道这位才24岁的歌手竟然比许多被恐惧驱策的人们更为成熟?一个个的例子不过再次显示出人内在的空虚,需要靠成就来支撑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人的自我形象是靠着外在的表现,象气球般吹起来的,不是从内在充实起来的。这样,人永远在自我膨胀与泄了气的气球间徘徊。这就是受到恐惧所牵引,所驱动的一个个真实的人生的写照。
是的,人为了强化自我而有的攀比,所显示的反而是人的脆弱。为了攀比,人其实是很痛苦的。在想到自我价值和评断的事上,使徒保罗让人佩服的例子。他这样说:“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弟兄们,我为你们的缘故,拿这些事转比自己和亚波罗。叫你们效法我们不可过于圣经所记。免得你们自高自大,贵重这个,轻看那个。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彷佛不是领受的呢。” 保罗这样说,也这样做了,这恐怕是真正谦卑的人的标记,也只有这样谦卑有爱心的人才能真正帮助人,让世界变得美好。这样的人到了临终也不需要去对人生感到一丝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