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力克
焦虑会夺走生活的乐趣。很多因素,比如疾病、工作压力、失业、财务危机等等都能引发焦虑。但引发焦虑的第一大诱因是我们将在今天新约经文中探讨的内容 - 人际关系。这包括婚姻、性(或缺乏性关系)、独身以及离婚。
今天的旧约经文来自《传道书》。《传道书》提到引发焦虑的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虚空中的焦虑”。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焦虑,神呼召你“活在平安之中”(哥林多前书7:15)。
把你的焦虑告诉神
诗篇94:12-23你知道陷在“多忧多疑”(19节第一段)中是什么感受吗?
显然,诗人十分清楚个中滋味,他写道:“你使他在遭难的日子,得享平安”(13节第一段),“我正说我失了脚,耶和华啊,那时你的慈爱扶助我。我心里多忧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欢乐”(18,19节)。
诗人继续道:“但耶和华向来作了我的高台。我的神作了我投靠的磐石”(22节)。
一旦你被巨大的焦虑包围,就要迅速转向神,寻求他的帮助:“我心里多忧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欢乐”(19节)。在神的爱里,诗人得到了解脱、安慰和喜乐。“在遭难的日子”,神让诗人得享平安(13节)。
主啊,感谢你在患难之日给我安慰。今天,我要把我的焦虑带到你面前……
与环境和平共处
哥林多前书7:1-16你的生活中有平安吗?“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活在平安中”(15节第三段)。但你要如何找到这平安呢?在本段经文中,保罗谈到怎样在不同的生活状态 —— 婚姻、单身、分居 —— 中找到平安。保罗以一个感情色彩强烈的反问句开篇:“难道说男不近女倒好吗?”[某些英文版本将这句话翻译成反问句,与和合本稍有不同 – 译者注] 他回答道:“当然—— 但仅在某些情况下”。(2节第一段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翻译)
保罗试图回应两种极端的错误观点:有一类信徒认为“一切皆可行”(参看第六章),这样的观念导致道德败坏;而另一类信徒则只高举灵性,完全否定肉体需要。作为对这两种错谬的回应,保罗论述了以下这些问题:
1.婚姻是神对人的普遍旨意吗?
对所有人来说,进入婚姻是常态:“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2节)。神给世人的普遍旨意是让他们通过婚姻来建立亲密关系(创世记2:18)、繁衍后代,并享受性的欢愉(哥林多前书7:1-5)。独身是特殊状态,属于神的特殊呼召。
保罗给出的理由是,如今有太多“淫乱的事”(2节)。“人的性欲很强。在性生活混乱的世代,婚姻这种稳固关系可以给人带来平衡、满足的性生活”(2节 – 信息版圣经)。保罗用那些诋毁他的人的话来回应他们。这些人主张通过禁欲,甚至禁止婚姻来解决道德败坏的问题。
保罗回应道,婚姻除了是神对人类的普遍旨意之外,它还能有效应对很多由性引起的不道德行为。
2.基督徒应该怎样看待婚姻中的性?
夫妻二人走向灵性健康的正确途径绝非通过禁欲。在婚姻中,性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婚姻中的性是相互的 —— 丈夫要努力满足妻子,妻子也当努力满足丈夫”(3节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翻译)。禁欲的唯一原因是为了祷告,且要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为了祷告暂时分房”(5-6节)。
3.独身比结婚更好吗?
保罗明确指出,独身和结婚都是神所赐的礼物,都很好(7-9节)。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之后会提到),独身是最好的:“有时,我真愿众人像我一样守住独身——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样的生活简单许多!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独身,就像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婚姻一样”(7节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翻译)。结婚同样很好(9节)。
4.如果双方都是基督徒,可以离婚吗?
从新约的普遍原则,以及本段经文的教导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 …… 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若是离开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离弃妻子”(10,11节)。然而,是否应该离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在另一本书《新生命 新挑战》 Challenging Lifestyle(第六章)中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
5.基督徒可以与非基督徒结合吗?
保罗不主张信徒和非信徒结合(哥林多后书6:14 – 7:1,哥林多前书7:39)。但如果他们在信主之前就已经结婚,那是另一回事。夫妻不能轻易离婚。
某些基督徒反对保罗的观点,他们担心和不信的配偶继续婚姻关系会玷污婚姻。保罗的回应是:恰恰相反!“因为不信的丈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妻子的圣洁;同样,不信的妻子也能被丈夫的圣洁感染。否则,你们的孩子就无人照看,要知道,神在他们身上也有属灵的计划和旨意”(14节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翻译)。
但如果不信的那一方坚持离开,且继续维持婚姻关系只能让双方感到越发受挫和受伤,那么信徒可以允许对方离开,这乃是为了“和睦”的缘故,并不是为了保持所谓的“纯洁”(参看15节)。
主啊,无论我们处在何种境况之中 —— 是结婚还是单身,请帮助我们按照你的旨意生活,愈发认识你的平安。
找到意义,远离虚空
传道书1:1-3:22“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2:22)“日光之下”这四个字在《传道书》中出现了28次之多,作者表明,人若在今生和世界的范围内来寻索生命的意义,那他得到的答案就是 - “虚空”!
《传道书》讲述了一个人竭力寻求生命意义的故事。作者将自己化身成3000年前的所罗门;他遍寻人生各个领域,期望明白人生的真谛。
乔伊斯.迈尔Joyce Meyer写道:“所罗门是个大忙人;他做了一个人能做的所有事,但最终得到的只是不甘和苦毒。他越来越疲惫、失望、受挫。”《传道书》表现了人始终无法摆脱的挫败感。
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on写道:“《传道书》提到神的地方并不多。作者把这个任务交给圣经的另外65卷书了。传道者是要表明:世人根本无法靠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和满足…… 我们总是企图按照自己的标准,为自己而活,《传道书》彻底暴露并否定了这种骄傲和无知的期待。”
所罗门发现,“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1:8)。“你一生劳碌又得来了什么呢?叹息、劳苦,从清晨直到日落。没有一夜得以安睡,生命最终如烟逝去。”(2:23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翻译)
1.智慧
一开始,传道者追求“智慧和知识”(1:18第一段),但这种追求最终不过是“更多烦愁,更多忧伤”(18节第二段)。“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18节)。靠加增智慧和知识来解决焦虑问题根本行不通,因为导致焦虑的根本原因是虚空。
2.享乐
传道者的第二种尝试是遵循“享乐”。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根本目标是寻求快乐。“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2:1)。他通过“嬉笑”(2节)逃避现实;还尝试用兴奋剂 —— “酒”让肉体舒畅(3节);他又转向音乐,“又得唱歌的男女”(8节);并且放纵情欲,拥有“许多的妃嫔”(8节第二段)。所罗门有妃700,妾300。但这一切都无法让他得到真正的满足。
传道者总结道:“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11节)。传道者已经达到了享乐的极致,但却逃脱不了“万事终要消散”的自然规律。人越是寻求享乐,就越感到其中的乐趣越少。
3.财富
物质主义是一种人生态度。物质主义者认为,物质财富高于精神价值,通过拥有丰富的物质,就能让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传道者”建造了多项“大工程”(4节),他拥有众多产业(4-6节),大群奴婢(7节),他的财富“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7节第二段)。传道者不但富甲天下 ——“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8节),还拥有成功和声誉(9节),以及令人羡慕的事业(10节第二段)。然而,死亡令这一切辉煌变成“虚空”(16-18节)。
《传道书》提出了问题,答案却藏在新约中。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在“日光之下”,而是在“真光之中”。
主啊,感谢你!我在耶稣里找到了焦虑和虚空的答案。感谢你,我在耶稣里找到了真平安和生命的目标。
佩泊的补充
传道书3:1
“凡事都有定期……”
但为什么我总挤不出时间来读《圣经日日行》呢?(即便现在是在假期中!)
今日金句:
我心里多忧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欢乐。(诗篇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