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经文:“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
青少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离开父母”是一个必经的步骤,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让儿女“离开”。这个离开的过程,往往充满张力、冲突,甚至是痛苦和眼泪。
我们平时解释这节经文,通常侧重后面连合、合一的部分。但“与妻子连合”之前,要先有“离开父母”这个环节。也就是说,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必须要先从生他、养他的父母那里“分离”出来。
这个世界充满分裂,使得我们对“分”这个词习惯性地防范和拒斥。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圣经,就发现“分”并不一定是人类犯罪堕落以后的产物。《创世记》头两章,罪还没有进入世界,上帝在原初创造世界的时候,就使用“分”(בָּדַל)这种方法(参《创》1:4, 6,7,14,18),赋予各种受造物以边界和特定的属性。
由此可见,“分”并不一定是属于堕落范畴的负面行为。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要与父母分离,并不是犯罪的后果,这种分离是上帝的旨意。如果父母主动地、有意识地帮助子女平顺、友好地分离出去,那是在顺服上帝的旨意,成全上帝的旨意。但如果做父母的不明白、不接受这个自然过程,就可能“惹儿女的气”,“让儿女失了志气”(参《西》3:21),以爱的名义,阻挡儿女的成长,窒息儿女的发展空间。
圣经这里使用了“人”这个字,而没有用“儿女”。此强调的是一种与周围环境或他人有着明确界限的、独立存在的、带有尊严的个体。这种状态的“人”,是父母养育儿女所要达到的目标,父母不应该阻挡儿女成为这样的“人”,而应该帮助、成全儿女成为这样的“人”。如何把“孩子”看成现在的“人”,这要求父母在心理认知上经过一个范式转换,在交往模式上也需要变革更新。
“人要离开父母”表达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指逐渐长大成“人”的青少年,会因着身体荷尔蒙的作用,以及社交意识的觉醒,自然而然地想要“离开父母”;另一方面也让做父母的知道,青少年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离开父母”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青少年不容易,对于父母也不容易。
从前,父母就像坐在驾驶座上,掌控一切;现在,要退到副驾驶座上,让青少年接手自己的人生,父母只能提供建议。这个放手的过程,对父母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为了改变与自家青少年的交往关系模式,我曾经暗暗地尝试这样一个心理实验:
扫描自己的记忆,或省察现实的生活、工作关系,从中找到一位自己从心底特别敬重的人,设想当他站在我面前,与我说话时候,我的心态、用词、语气会如何调整。然后每次与青少年互动,就像是和那位你特别尊敬的人在交往。这样会让青少年产生极大的震撼,他会感觉到你不再把他当作“小孩子”,而是把他当作长大的成人;他会感受到你对他的礼貌与尊重。
这种适度的界限与距离,以及被尊重的感觉,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有益。
把青少年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当成“孩子”来矮化。这意味着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进他们房间之前要敲门、说话的时候要认真思考、冒犯了他们就应当道歉……
带着尊重的爱,才是青少年所需要的。
祷告:主啊,求你赐我们忍耐和智慧,帮助我们养育敬虔的儿女,好让他们一生行走正道,荣耀你自己的圣名!也求你借着养育儿女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天父的心肠,被你模塑,更有你自己的样式!祷告奉耶稣的名,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