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说再见之前,早已预备了一段时间,因此,说起来又快又狠,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没有欲罢不能、藕断丝连。
不管这再见怎么说:委婉或唐突,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要走的终归会走,再怎么哭哭啼啼,执手相看信誓旦旦,还不是,“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注1)
为什么“相见时难”(注2)?因为人生是分秒必争的倒数计时,我们把时间紧紧地握在手上,不敢松手过日子。“别亦难”就无需多说了,面对这种事情人都长不大,不论年岁多大,离别并不是在职训练,没有“出师”的一天。
一生无数次道别,多少次说再见,还是熟练不起来。分别像逃难,每次都是慌慌张张地离开,似乎儿时的“别离焦虑”现今还在。当初年少无知,就怕父母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如今年长有知,多少恐惧都成实际,深知有些再见不会再见,有些人离开了不会再回来。
主耶稣与门徒相聚不过是短短3年的时间。门徒多么想把3年当作30年来活,彼得甚至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太》17:4)
人的梦想是想把山上的经歴搬到山下,把瞬间化为永恒;但是主耶稣的想法并不是这样,祂屡次提醒门徒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并且“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这种相见是何等的困难呀!想到未来要受的苦难,日子肯定会过得提心吊胆,对信徒来说,这3年的岁月,几乎每天都是“相见时难”。
面对人生的现实,相聚时间的短暂,“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理所当然的感慨,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没有人能幸免。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拖,拖一天算一天,活着就是赚到。
把相见的时间尽量延长,这或许是世人对时间的观点,无能为力的着力,面对光阴的短暂,我们只能耸耸肩摊摊手,无可避免的事只能坦然接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路可走?
主耶稣英年早逝,道成肉身在地上不过33年的时间,面对生命的短暂,祂每一天的日子应该都是“时难”。但事实是,祂给人做了一个美好的榜样,一天的难处一天当。
人无远虑就有近喜,人遥望的远处只有模糊的地平线,近看可以看见天空的飞鸟和野地的白合花;主教人怎么活、怎样死,永生的真谛就是没有死亡,每个离别都有再见,死了是睡了,每个痛苦都有解释。
就是那最后的离别,主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完全不像我们这般的草草了事,祂与门徒最后的晚餐并不是最后,倒像是一摊不散的筵席。
主耶稣说:“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4)那个主为门徒预备的盛筵,直到如今我们还在细细的品尝,主虽然走了,但祂一直没有离开,真正相信死里复活的真实,人生就不会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事。
那时候,与主道别之后,日子还是要过,门徒不得不重操旧业,整夜精疲力竭的打鱼,凌晨时分,朦胧中看见远处的岸上有人在生火烤饼。哦,那个永别原来是暂别,那人是复活的主耶稣,一时之间,日子仿佛又回到从前的热闹与圆满,人生再也没有必要说再见。
是的,天下有不散的筵席,主为门徒预备的晚餐,直到如今,我们已经吃了几千年,每次吃喝,都是一个小团圆。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注:1.《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李清照。2.《无题》,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