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道神学院
经文:传8:10-17
10我见恶人埋葬;从前他们进出圣地,他们在城中的作为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11判罪之后不立刻执行,所以世人满怀作恶的心思。
12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寿;然而我也知道,福乐必临到敬畏上帝的人,就是在他面前心存敬畏的人。13恶人却不得福乐,他的日子好像影儿不得长久,因为他不敬畏上帝。14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而照恶人所做的;恶人所遭遇的,反而照义人所做的。我说,这也是虚空。15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最大的福气莫过于吃喝快乐;他在日光之下,上帝赐他一生的日子,要从劳碌中享受所得。16我专心想要明白智慧,要观看世上所发生的事。有人昼夜不得阖眼睡觉。17我观看上帝一切的作为,知道人不能探求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探索,都找不出来,智慧人虽说他明白,仍不能找出来。
传道者曾提到在法庭内(三16)、在公众领域(四1)及王宫里(五8-9)不公平的事及公义未能彰显的情况,最令他心中存留的挣扎和疑问就是公义的上帝似乎对待义人和罪人是不一致的。要疏理传道者的困扰,让我们先弄清第10节的翻译。第10节可说是传道书其中一节难解的经文,主要原因是经文抄本本身甚为残缺,难以确定(参《吕振中译本》)。另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中一个希伯来文词组(kēn-ʿāśû),可理解为「作这些事」或「行正直事」两个意思。因此,圣经译本大致分成两种翻译,《和合本》采用「行正直事」的意思,「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而《和修本》则采纳「行这些事」的意思:「我见恶人埋葬;从前他们进出圣地,他们在城中的作为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大多数圣经译本均采用「作这些事」,中文译本只有《和合本》和《思高译本》采用「行正直事」。虽然这翻译属于少数,按照后面的恶人与义人、罪人与敬畏上帝的人的对比(10-14节),似乎沿用《思高译本》「恶人被抬去安葬」和「行义的人却离开圣处,而在城中被人遗忘」(10节)更乎合整个场景。
按照旧约传统,行恶的人是不得埋葬的(参申二十八25-26;耶十六4;二十二18-19)。传道者却看见恶人受尊祟、得到隆重的葬礼,义人反而被人忘记。这是传道者见到的一桩铁一般的公义未得到彰显的例子。更荒谬的事是公义竟姗姗来迟,那些已被定案的仍未迅速执行刑罚,这样岂不是间接地鼓励更多恶行滋生(11节)吗?公义未得到彰显及公义姗姗来迟已难以接受,更荒谬的「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如恶人所应得的;而恶人所遭遇的,反如义人所应得的」(14节《思高译本》)。试留意你身处的社会,确实有许多罪行从未被起诉,有冤无路诉的大有人在。财力雄厚的人可聘请资深大律师为他们钻法律漏洞,最后得以脱罪;相反的,判错案含冤受狱的个案却常有出现。
这些矛盾荒谬的事在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这正正是传道者心里的疑问困惑,也是历世历代人未解的结。义人为何遭受不义?恶人为何消遥法外呢?为甚么一位慈爱而又大能的上帝竟会容让这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呢?犹太拉比洛德库希纳(Harold S. Kushner)的著作《当好人遇上坏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正是在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背景下,质疑为甚么一位慈爱而又大能的神,竟会容让这样不公平的事发生?
旧约的约伯、先知哈巴谷及诗人都迫切追问这些问题。传道者照样也被这些课题困扰。然而,他是从生活的观察和神学反思处理这项信仰关怀。传道者并没有放弃继续寻根问底,但他也知道就算绞尽脑汁、昼夜不眠(16b节),终究仍未能完全明了上帝的作为。因此,他从「为甚么」(Why)发生这些事转向我们在这荒谬的情况下应「怎样」(How)活下去。他体会到活着的智慧是要与困扰的张力共舞,接受上帝的主权,好好活在当下,享受劳碌所得的。这正正是传道者一贯实际的建议(参二24-26;三12-13、22;五18-20)。
思考默想:
英谚有云:「公义迟来亦令公义受损」(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你对这话有何意见?
耶稣曾用稗子(杂草)和麦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及撒网的比喻(太十三47-50)鼓励我们要忍耐等候,一切困扰与疑团都会在主再来时得到圆满解决和答案。求主给我们忍耐的心,在公义仍未彰显及公义姗姗来迟的情况下,仍坚信公平和公义必会来到(参摩五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