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康熙皇帝佳作《基督死》赏析
康熙是清朝年号,自称圣祖,公元1662年就帝位,执政61年。
清朝康熙皇帝(1654-1722年)笃信基督。他热心追求基督真道,在国事纷繁之际,不仅利用时间学习圣经和属灵书籍,还常和那些远涉重洋而来的外国传教士谈道。由于他熟悉圣经和教会历史,在世曾写过许多教会题材的对联和诗歌。现今教会流行的《全能全知全美善,至公至义至仁慈》的名联,就是康熙皇帝的杰作。
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十架上,曾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名曰《基督死》,人称《康熙十字歌》,这是一篇体会基督受难即景的佳作。它告诉我们,康熙皇帝曾熟读四福音书,他非常了解耶稣被钉前夕受审经过;承认十字架之血是“百丈恩流”,特别领受耶稣在十架上说的话,故有“七言一毕万灵啼”的感述。今将《基督死》原文抄录于下,以飨众弟兄姊妹。
基 督 死
功由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康熙皇帝精通古诗韵律,用“八齐”写这首诗,押韵严谨。这首七律虽只有8句56字,但却将耶稣从被捕到殒命的主要情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奔放的诗句和整齐的韵律相结合,使人读来铿锵有力,意味无穷。如果一面读诗,一面默想基督苦难经历中那些悲痛场面,必会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巧妙的诗句,绝非轻易信手捻来,如没有熟读圣经,深刻理解耶稣钉死十架的意义,及勤操笔墨,反复推敲,素含深遂语言功底和丰富想象力,是绝不会雕琢出如此佳美的诗句来。
另外,这首诗还有一个独特有趣之处,就是他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半两百千万15个数字和分寸尺丈4种度量全部巧妙地贯穿其内,给读者以量大、镜明之感。同时又显得里外和谐,纵横呼应,恰到好处,毫无牵强之意。
对此诗熟读之余,趣味盎然,故不揣冒昧,试作粗浅分析,供弟兄姊妹欣赏纳取。
这首诗开头第一句,“功由十架血成溪”,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向人们揭示:顶天立地的救赎大功,乃是藉着耶稣基督悲惨地钉死在十字架上才得以完成。祂在受难的过程中,从橄榄山祈祷通体血汗(路22:44),到身悬十字架被长矛刺透肋旁所流出的血和水(约19:34),确实可汇集而涓流。至于用“溪”字来做比喻,可以联想,“溪”紧连于“泉”,那血就必然有喷涌之势,分流之广,圣洁之美,渴慕之众,刺心之痛,功效之巨。再者,耶稣基督在全球世世代代的聚会领取圣餐中纪念祂的流血死亡,那“血成溪”就不是过分夸张,而是更确切地指出基督流血程度之深,救恩之大。
诗的第二句,“百丈恩流分自西”告诉我们,因着救世工程的完成,正如救主耶稣高深莫测不可估量的恩宠,才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流向人间,充满宇宙的每个角落。普世万民,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民,靠赖着这恢复生命宝贵活泉,方可获得救恩的分施和永生的希望。“分自西”指中国万民救恩来自西域,耶稣钉死在西域的耶路撒冷,而我们中国在西域的东部。从作者角度谈到“分”,那是对耶稣圣血的感恩,分明道出救恩轮到作者自己,传到自己的国家。
第三句“身列四衙半夜路”,是指耶稣被捕后,先被押送到亚那府内,“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约18:13)。但他审问毫无结果,便把耶稣送到该亚法那里去(约18:24)。该亚法和那些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官长早就想谋杀耶稣(路19:47,22:2),但因为“没有杀人的权柄”(约18:31),等到凌晨,又把耶稣送进彼拉多总督衙内(约18:28)。彼拉多见事情棘手,为了推卸责任,便又来个转移视听计,将耶稣转送到希律王那里(路23:7)。
希律听说耶稣显过许多神迹,早就想看看祂,如今一见,便仔细地盘问起来。但耶稣对待他这个衣冠禽兽的态度却始终是一言不发。希律无可奈何,只好又把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路23:8-12)。如此推来送去的折腾,耶稣不得不用半夜的工夫跟着恶众跑冤枉路,预表世界黑暗如夜,耶稣来得正是时候。
“徒方三背两番鸡”是诗的第四句,门徒四处逃散(可14:50),唯独彼得暗随耶稣后面,进入大祭司该亚法庭院,想看个究竟(太26:58)。但因为“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可14:38),仅在几个仆人和使女的询问下,竟接二连三地发咒起誓否认自己是主耶稣的门徒。这应验了耶稣在受难前对他的预言:“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可14:66-72)这句引入鸡的叫声,实在妙哉。尽管人的软弱,背逆耶稣的旨意,但祂仍深爱世人,用鸡的叫声,把光明带给人们。
第五句“五千鞭挞寸肤裂”的句首,作者巧妙地用“五”开始。彼拉多明知耶稣无罪(约19:4),但却慑于恶众的恐吓:“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约19:12)他生怕丢掉自己的官职位,妄图用鞭打耶稣来讨好民众而神离魂行(路23:13-16)。
根据传说,耶稣在彼拉多衙门内,尽扯其衣,鞭责五千百有余,全体剥伤,血流不止,其痛苦之状惨不忍睹,实难用笔墨描述。史料考证,当时罗马式的皮鞭,是一杆多头,而每条皮革制成的绳头上还嵌有一些铅丸和骨制尖钩,一鞭打下,便有数根绳落身,血肉横飞,使人无法忍受,所以“五千鞭挞寸肤裂”确系真实之词。再者,“寸肤裂”不仅表明耶稣圣身遍体鳞伤,而且更有“肉烂三分”之甚。
和第五句一样,第六句“六尺悬垂二盗齐”也用“六”开始。耶稣圣躯被钉在十架上之后,恶众便把十架竖立起来,将耶稣身体举离地面6尺以上,引人注目。与耶稣同钉的还有两个罪大恶极的强盗,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恶人们精心策划故意这样做的。为了羞辱耶稣,将祂置身于盗贼匪类之间,与歹徒并列,让来来往往的恶众观看耻笑。与耶稣同钉的左盗,也竟然口出恶言,凌辱耶稣(太27:38-44,路23:39)。
诗的最后两句“惨恸八垓惊九品”和“七言一毕万灵啼”,说明耶稣的奇苦剧难,震惊了八方官民之众。当时的犹太民众,虽则麻木不仁,漠然视之,但所有敬慕耶稣基督的人、门徒、已睡的圣人和天使,都深知救主圣死的伟大意义,这关系着普世万民的生死祸福。“万灵啼”即道出耶稣的死将换取万人得救的时刻已真正到来。
耶稣悬在十架上,前后说了七段话。第一,是为钉祂的人祈求,求父宽赦:“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第二,是怜悯拯救右盗:“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第三,是当爱徒约翰的面,对祂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约翰说:“看你的母亲!”(约19:26-27)第四,是高声呼求神:“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可15:34)第五,是渴望人类归向神:“我渴了!”(约19:28)第六,是再一次大声呼求父:“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第七,是向人类宣布救世大功已告成:“成了”!(约19:30)十架七言散见于四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各记一段,但内容相同,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各记三段,合起来共七段。
耶稣七言一毕,便低头气绝,那时天显异像:太阳失光,地动山摇,磐石崩裂,坟墓自开,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已睡的圣徒也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太27:51,路23:44-45)。无论有灵无灵之物,都显得异常哀痛,证明我主耶稣是父神的儿子。
清康熙帝御撰颂赞基督诗词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造化功。
体一无终而无始,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却异端无忌惮,真儒偌个不钦崇。

功由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动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监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土,由来赫赫显人心。
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
赞 词

立天地之主宰,造人物之根宗。
推之于前无始,引之于后无终。
弥六合兮无间,造庶类兮靡同。
本无形之可拟,乃降生之遗容。
宣仁爱以博化,理微妙而难穷。
>>>第五章 我信耶稣基督的经过(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