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人培訓材料

事工系列

講道

饒孝楫

前言
第一課 講道者的條件和講章的預備
  一、講道者的先決條件
    1. 講道者內在的條件
    2. 講道者外在的恩賜
    3. 講道者對上帝話語的態度
  二、講道者應避免的危機
  三、講章的預備
    1. 講章的取材
    2. 講章的結構
第二課 講章的講題
  一、為何要有講題
  二、如何預備講題──決定要傳達的中心信息(思想)
  三、定講題的原則
  四、定講題的范例
第三課 講章的引論和本論
   . 引論
    一、引論的重要
    二、引論當留意之事
    三、引論要如何著手
   . 本論
    一、本論是講章的重心
    二、講道的類型
    三、如何預備“解經講道”的本論
第四課 講章的結論及解經講道范例
  一、結論的重要性
  二、結論的方式
  三、解經講道講章范例
第五課 歸納法研經簡介
  一、背景研究
  二、觀察(Observation)
  三、解釋(Interpretation)
  四、歸納(Induction)
  五、應用(Application)
第六課 溝通的藝術
  一、溝通的認知
  二、溝通的必須
  三、溝通的途徑
第七課 講道者表達的技巧
  一、口才、發音、聲調方面
  二、手勢、姿態、目光方面
  三、衣著、表演、教材方面
第八課 布道性講道
  一、前言
  二、福音所面臨的挑戰
  三、人心的宗教性渴求
  四、福音的內涵與特性
    1.“福音”是論到︰
    2. 福音的特性
答案
  第一課 傳道者的條件和講章的預備
  第二課 講章的講題
  第三課 講章的引論和本論
  第四課 講章的結論
  第五課 歸納法研經簡介
  第六課 溝通的藝術
  第七課 講道者的表達技巧
  第八課 布道性講道

前言

  講道法(Homiletics)是研究如何講道的學問與方法。Homiletics一詞系由拉丁文Homilia而來,奧古斯丁率先使用。原系希臘文,其原意為“一群人在一起”,后亦作“談論”(路廿四14-15,徒廿112426)。

  講道是上帝作工很重要的方法,舊約時期上帝常藉先知們傳講時代的信息,言辭犀利,帶出以色列君王和百姓的悔改。新約時期初代教會使徒們在各處傳福音建立教會,上帝更是常藉著他們有能力的講道成全神自己的計劃。歷世歷代許多靈性的複興也是在上帝的話被高舉、被傳講時沛然而臨的。聖經更勉勵我們要切慕講道的恩賜(林前十四1),因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而基督的話必須有人傳講。保羅也曾命令提摩太務要傳講神的話(提后四2NIV版本之意。)

  鑒於傳講時代信息的重要性,作者整理了多年講道的心得和中國學人培訓營的講義,寫出這本講道法入門書。內容包括講章的預備、講題、引論、本論、結論,也討論歸納法研經、溝通的藝術、表達的技巧,布道性講道等方法。我們愿藉著本冊材料所分享的講道法,勸勉每一位讀者︰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你一定能講道,若上帝將此事奉的負擔放在你心中,神也一定會賜給你所需要的智慧與能力。有志以“講道”事奉主者不但要用心的裝備、不斷的操練、謙虛的學習,更要為此事奉迫切地禱告,求主賜活潑有力、鮮活榮耀的信息,使你有“道”可傳。

  愿你極愛慕“講道”,因為為上帝傳信息是何等的榮耀。

  愿你又懼怕“講道”,因為上帝是聖潔的、是輕慢不得的。

第一課 講道者的條件和講章的預備

  上帝要透過人來傳達神的心意,所以講道者很重要。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但若講道者條件不好,上帝的話就會因著人的傳講而打折扣。

  我們比較常只注意“用怎樣的方法和策略”,而上帝卻更注意“用怎樣的人”。所以上帝常先用時間、環境來雕塑、訓練並裝備一個人,使他成為一個合用的器皿,然后才使用他。例如︰上帝訓練摩西花了八十年,使他的生命爐火純青、登峰造極,雖然最后用他的時間只有四十年,是受訓練一半的時間,但他為上帝所作的工卻是驚天動地、青史永垂。

一、講道者的先決條件

1. 講道者內在的條件

  當然一個講道的人必須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同時他必須將自己生命的主權奉獻給主,愿為主而活、為主所用(編注︰讀者可參考書號407《事奉問題解答》)。而且他應該有一個從上帝而來──向這一個時代傳講上帝信息──的使命感,如此才會甘心樂意地為主使用。

  講道者內在的生命,如︰對上帝的渴慕與順服、與人的關系、生命的態度等,都直接影響講道的品質。所以追求日日與主同行,有良好的屬靈習慣,在真道上不斷地扎根長進,對罪與肉體的對付,被聖靈充滿,以期有更豐盛的生命,活出美好的生活,是一個講道者極重要的課題,絕不可忽視。

2. 講道者外在的恩賜

  表達的能力是一種恩賜,有些人天生就有表達的魅力。但自覺不足而有心於講道事奉的人,也可以向上帝求恩賜。

  其實恩賜是可以操練的,也是必須操練的,不論是口齒的清晰,話語技巧上的表達,思想的組織,心理上的調適,對聖靈帶領的敏銳與順服,對會眾的了解,乃至臨場的應變,穿著與姿態等,都是經驗的累積,需要長期的功夫。其中,講道法的訓練可以提升講道內容的品質,並加強講道者表達的能力。

3. 講道者對上帝話語的態度

  講道者的信息是來自上帝的話語──聖經。先知阿摩司說,人心靈的飢餓與干渴乃因不聽上帝的話(摩八11);主耶穌也曾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

  講道者必須接受與相信一個事實,就是講道者只是一個器皿,要釋放神的話。而唯有神的話,才帶著能力,能改變人的生命。我們可以徒有口才,對人作思想上的影響,卻沒有辦法改變人的心,使其活出基督的生命來;我們若沒有花足夠的工夫,愿意被神塑造,我們的講道就欠缺真正的說服力。因此,講道者對上帝話語的態度,直接影響講道的內涵,是講道成敗關鍵所在,不可不慎。

  我們希望一位講道者對上帝的話語的態度,應竭力追求以下的目標︰

   . 真心愛慕上帝的話,得以發掘講道的感性之泉。

   . 反複思想上帝的話,得以建立講道的理性之基。

   . 用心領悟上帝的話,方能發揮講道的創造性。

   . 正確解釋上帝的話,方能掌握講道的準確性。

   . 全心相信上帝的話,必能產生講道的震撼力。

   . 認真實踐上帝的話,必能帶出講道的感動力。

   . 盡心傳揚上帝的話,這就是講道的原動力。

二、講道者應避免的危機

  若是講道者對講道一事不覺嚴肅、不覺神聖,帶著一種不在乎、無所謂的心態;那么講道會淪為只靠口才、靠聰明、靠經驗,而不靠主。

  講道者若不切實地禱告、不好好地預備;那么講道者會失去了上帝的同在,使聽道者得不到幫助,是十分可悲的。尤有甚者,若將講道當成自我表現的機會,是驕傲的本錢,甚至當作打知名度的舞台,則是大大地得罪上帝,是十分可怕的,務必慎之、戒之。因此,講道者總是需要先自我省察,知道講道的目的,是要人聽了上帝的話,內心向上帝回轉,意志向上帝降服;若講道者自己不向上帝回轉降服,怎可能期待他的講道能使人回轉降服於上帝呢?

  在古代以色列有位英雄,名叫基甸,當他要帶領軍隊爭戰前,神對他們的要求,第一便是除去驕傲(士七2),第二是除去懼怕(士七3),第三則是選擇那能保持警醒者(士七4-8)。講道者若要藉著講道的爭戰,使人的心被挽回,就應在基督裡除去驕傲,靠信心有勇氣說討神喜悅的話,以及在聖靈中保持警醒,作主忠心的工人。

三、講章的預備

  講章是信息內容的組織,講道者領受了上帝的話,消化吸收后再有系統、有層次的組織成一篇講章,才能有效的傳講出來,供應聽道者的需要。有人根據馬太福音十章十九、二十節的經文反對預備講章,其實這段聖經是在教導門徒遇到逼迫被交官府時應如何應付,而不是教導講道的原則。這一種錯誤解經所引發的錯誤教導是不足為訓的。

1. 講章的取材

  講章的開始常常只是一個靈感,或是一個概念,起初並未成形。但是由於經常地默想、禱告,這一個靈感或是概念就漸漸成形了。

  孕育的過程並不簡單,有時甚至像生產之苦一樣。當然講章最主要的取材應該是聖經,因此如何在讀經中獲得信息的靈感,是非常重要的。講道者應該非常熟悉聖經,熟悉的不二法門就是重複的熟讀,甚至背誦。

  主耶穌應許我們,聖靈要叫我們想起主耶穌對我們所說的話(約十四26),若我們自己努力熟悉聖經的內容,主耶穌就會常常讓我們想起神自己所說的話。如此我們就會常常獲得聖經中信息的靈感,同時還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靈感的泉源除聖經之外也可來自讀書、看報、新聞、時事、經驗、交談、聽道、默想……,加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漫長人生中的歷練、時時不斷地敏銳觀察、學習對周遭事務的理性分析。我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在我們的四周,我們應當隨時收集,並加以整理分類記錄。如此,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很豐富的資料庫,隨時可以取用自如。

2. 講章的結構

  許多豐富的思想及材料,有系統、有條理的組織起來,有清楚的思路、有層次的發揮,順理成章就是一個好的結構。有好結構的講章,使人聽來清晰、印象深刻,影響長遠。

  好的結構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則︰

  (1) 統一︰全篇講章應該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的統一結構,而不是一個很複雜的結構,使人聽來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

  (2) 次序︰講章的思路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千萬不能雜亂無章,前后不能連貫,甚至因果顛倒,令人不知所雲。

  (3) 平均︰全篇講章應重點平均分配,不要前大半講的十分詳盡,后面太簡略有氣無力,形成虎頭蛇尾,頭重腳輕,令人有草草結束之感。

  一篇講章的結構有四個重點︰講題、引論、本論、結論。這也是講章的四大要素,在本書中我們要分課來探討。

作業(討論題目)︰

一、試著整理出一名講道者平時應如何保持正常的靈性及自我充實?

二、在寫講章時,有何步驟可循?

第二課 講章的講題

一、為何要有講題

  每篇講章都應該有講題,因為講題就是中心思想,講題可以控製講章的方向與內容,以免愈講愈離題。

  講題的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因受邀講道而被指定講題,如此就沒有選擇的自由。在接受邀約時,必須先弄清楚講題真正的含義,甚至聚會的性質,對象背景等,有足夠的溝通與了解,才不致造成誤解,不符所需。有的講題定的很怪異,繞了好幾個彎,讓人不知所雲,也是有的。另一種是自己可以決定講題的方式,雖然自定講題好像海闊天空,但也不可以任意揮洒。講題必須根據講道內容的重點來決定。

二、如何預備講題──決定要傳達的中心信息(思想)

  如上文所言,講題必須根據講道內容的重點來決定,因此在定講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決定講道所要傳達的中心信息。

  講道者在預備時,若要選用某段經文為信息,務必要謹慎,不可先決定信息內容,再利用某段經文,作為講道者本身意見的輔助或佐証,甚而扭曲意思強加進去。而是應該避免成見,讓講章所傳講的,是神話語的本意。

  例如,一位講道者在講夫妻關系時,不應該用以弗所書五章二十二節,來証明風俗中男尊女卑的現象,是符合神的心意,而應該應用上下文連貫性的解經原則,注意到不僅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也要為妻子舍己(弗五25)。原來聖經中的“順服”,是不同於傳統風俗中所謂“順服”者的單向關系,而是要彼此順服,建立在平等關系上;且所根據的,則是因對基督存有敬畏的心(弗五21)。

  欲把道講得有果效,就必須融會整本聖經的信息,成為一個統一體。因此,講道者在決定取用一段經文后,須決定這段經文是否具有獨立的主題。之后,再將此經文作適當的分段,分析其主要目的、結構,找出中心思想,及合乎中心思想的字或詞,然后再用一句話總括出來。切記,不可東取一段經文,西取一段經文,仿佛資料豐富,卻顯得零碎雜亂,使聽眾弄不清思路。

  中心思想清楚了,便可以定講題了。

三、定講題的原則

  所謂講題,也就是為講章命名。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好的講題,會吸引人來聽道,激起興趣,甚至有所期盼;而一個太八股的講題,也會使人興致索然,失去聽道的意愿。

  一個新穎、響亮而容易記憶的講題,會使人連帶對講章內容的記憶長久。反過來,一個單調、平淡的講題就很難引起聽道者的共鳴。

  講題只算是一篇講章的門面,房子裡面的設計規劃必須與門面相稱才行。門面設計得好固然重要,可以吸引人登堂入室、一窺堂奧之深。但若內部空空如也,豈不是僅僅虛有其表,令人大失所望嗎?因此,好的講題的確是需要多下功夫來思索。然而,一定要避免走火入魔,過於花俏和夸張,或只重“門面”地全力挖空心思,想出一個動人的講題來,但是沒有花更多的時間預備講章,以致內容乏善可陳,都是舍本逐末,也讓聽道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

  此外,定講題還有以下幾個原則︰

  1. 要活潑︰不要太古板。因為講題的本意,就是要吸引人的注意。若太古板就引不起人的興趣和注意。若是布道的講題,最好多用現代的語匯,如︰生之追尋、文明的困境與心靈的重建等……,盡量避免用宗教的用詞,如寶血的救贖、罪的赦免等……。

  2. 要清楚︰不要太含混。題意若不清楚,看到講題如墜入五裡濃霧一般讓人不知所以,就很不恰當。筆者曾被要求講一題目為“你的道路在深海中”,實在猜不出原意;其實他們希望要講的是“如何明白神的引導”,卻用了一個含義不清的題目,十分不妥。

  3. 要簡短︰不要太多字。太長了就失去了簡潔的力道,不易給人深刻的印象。如︰“在太空時代透視宇宙的奧秘來認識創造主宰”實在太長了,可以改為“太空 宇宙 造物主”。簡短而有力才是最好的講題,引人注目,亦引人深思。如︰以弗所書一章十五至廿一節的講題可以是︰“照明心眼”,腓立比書四章十一至十三節的講題可以是︰“超越得失的秘訣”。

四、定講題的范例

  約拿書是在舊約中極為有名、大家很熟悉的一卷書。全書僅四章,述說先知約拿被神差遣,前往尼尼微傳道的始末,並描寫了他在整個歷程中,心理上與旅途上,事奉的周折。

  這卷書常被兒童主日學拿來作教材,因為它的故事描寫直接、完整、且有高潮,是很好的故事體裁。但是當一名講道者選用此卷書來講道時,卻可因不同的切入點,有不同的中心信息,而產生幾個不同的講題與講綱。現舉例如下︰

約拿書

講題及講綱范例

 講題一 面對真神(布道)

 主題(中心信息)︰人人應當面對創造他的上帝

 本論︰1. 上帝差遣仆人

    2. 上帝聽人呼求

    3. 上帝審判罪人

    4. 上帝憐憫施恩

 講題二 春風化雨

 主題︰上帝教導人類的教材無處不在

 本論︰1. 上帝使用物質──大風、東風

    2. 上帝使用動物──大魚、小虫

    3. 上帝使用人物──先知、國王

    4. 上帝使用植物──海草、蓖麻

 講題三 離心的先知

 主題︰人人都可能如約拿一樣對上帝表現二意三心

 本論︰1. 約拿表現的兩個意念

     a. 求活

     b. 求死

    2. 約拿表現的三種不平

     a. 對托付的使命不平

     b. 對上帝的寬宥不平

     c. 對自身的待遇不平

 講題四 一心二用的上帝

 主題︰上帝在約拿身上顯出的兩個教訓

 本論︰1. 無可逃避的聖言──公義

    2. 有可挽回的聖心──慈愛

 講題五 成長的先知

 主題︰約拿在屬靈成長上的經歷

 本論︰1. 悖逆的先知

    2. 悔改的先知

    3. 順命的先知

    4. 受教的先知

 講題六 偉大的上帝

 主題︰在約拿書中我們所看見上帝偉大的作為與本性

 本論︰1. 興大風的上帝──無可逃避

    2. 差大魚的上帝──教訓仆人

    3. 救大城的上帝──忌諱罪惡

    4. 動大心的上帝──無限憐憫

  從以上范例,我們可知不同的經文分析,會產生不同的主題;中心信息不同,則有不同的講題。

作業(討論題目)︰

一、請討論︰預備講章時,中心思想的功能是什么?

二、將提后一8-12與路十一29-32找出中心思想(主題)。

第三課 講章的引論和本論

. 引論

一、引論的重要

  有了講題,就要進入到講章本身的預備了。講題是吸引人來聽道,坐在台下的聽眾就好像已經進入大門的客人一樣,等待講員發表高論。引論就是一篇講章之始,也像一座豪宅的門廳,若門廳窗明幾淨,就會引人入勝,想入內一窺全屋之究竟;若門廳雜亂無章,就會使人望之卻步,甚至要奪門而出。

  引論的目的,是為要引起聽道者的興趣,增加聽道者想要聽的動機,拉近講道者與聽道者之間的距離,以便自然帶進本論的主題。一個有權威的知名講員,也許不需要任何引論;他只要一上台,就可以引人注意,但初學者一定要在引論上下些功夫。其實初學講道者在每一方面、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放松,都要認真學習。

  引論既然是講章的開場白,從講道法而言,當然要注意適當的技巧與方法,但其實講道者的態度是更重要的。講道者友善、謙虛又誠懇的態度與心靈,才是贏得聽者第一印象好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引論當留意之事

  預備引論時,有些要特別注意的事︰

  1. 不要假客套︰有人喜歡過分的客套,讓人感到很虛假,比如︰“在座有許多屬靈前輩,小弟才疏學淺,靈命幼嫩,實在不配站在這裡講道,心中十分惶恐……”這些話都是不必要的。既然已答應這堂講道,就要憑信心,仰望主,忠心地、勇敢地傳講上帝的信息。

  2. 不要太長︰引論要短,只要合適,幾句話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長篇大論,最多一、二分鐘就可以。若講了十分鐘還未進入主題,聽者就會心生不耐。

  3. 要與本論有關︰引論與本論是應該統一、調和的,最好能一氣呵成。引論不能扯太遠,以致很難與本論發生關聯,使要轉入本論時,變得十分突兀生澀,很不順暢,如此就沒有達到引論的目的。

  講道者最大的試探,是將一些剛聽到的笑話、故事、剛從國外歸來的一些見聞……迫不及待地要立刻推銷、轉告給聽道者。而且有些講員在引論時,就已含忍不住,將些無關緊要的事講個不停。希望我們學會克製這種欲望,認真地預備最合適、且與本論有密切關聯的引論。

  4. 不要有反效果︰千萬不要在引論中,過分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或過分地賣關子出謎題,要聽眾猜謎底,以為可以製造氣氛;其實反而讓人心裡不舒服,造成反效果。真誠還是好引論的不二法門。

三、引論要如何著手

  引論可以是一則時事、一個故事、一段幽默小品,茲將幾種可以著手的方式提出作為參考︰

  1. 背景說明︰若是要講一段經文,可以說明經文的背景為引論。

  一些背景是關乎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習慣、宗教等,其實是很有趣的資料。大部分的聽眾都不熟悉這些資料,所以必會引起聽眾的注意,同時,也會使全段經文更顯得有生命力。

  但是,說背景必須參考可信任的資料,有確切的依據,不能加油添醋,更不能以專家的姿態講,以免惹人反感。

  2. 講述新聞︰重大的新聞,很容易引人注意,而且也會使人很有興趣,想知道到底講員對時事有何觀點,從信仰的角度有何評論等。所以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方法。

  但要小心幾點︰首先,資料是否準確?千萬不能引用不實之資料,以免聽者對信息產生不信任。其次,是否牽涉政治立場的問題?若有牽涉,最好不要用,以免造成不同立場者的不滿,製造了會眾的對立。

  3. 流行話題︰特別對青少年講道,若從流行話題入手,一定會有可以預期的好效果。也許是當時最高票房的電影,或者是流行寵物科技游戲,目前最熱門的運動比賽的勝負等都是很好的引言。但是要注意是否與本論的中心信息有關,千萬不要勉強套用,以免前后不能搭調。

  4. 故事見証︰故事、見証都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引言,但要注意長短,以免講太長就擠掉了許多本論的時間,而有本末倒置之慮。

  若是講故事,必須生動有趣,而且要新穎不落俗套。人人皆知的老掉牙的故事,千萬別講。若是作見証,最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當然也可以講別人的見証,除非當事人允許,否則最好不要提名道姓,免得當事人心生不滿。而見証的要則只有一點,就是必須真實,真實才有感力。

  總之表達引論的方式很多,各人可以靈活運用。多思想、多看書、多注意時事、流行、趨勢……一定會獲得許多可作引論的靈感。

. 本論

一、本論是講章的重心

  本論是整篇講章的重心,最少要占全篇五分之四以上的時間。聽道與看書不同︰看書一次看不懂,可以反複重讀,思考推敲,直到完全了解為止;聽道時若聽不懂,還要一直聽下去,沒有機會反複重新聽,會令人苦不堪言。

  聽道者若第一次印象不好,以后也不會想再聽你講。因此,本論必須注意思想按序漸進,不要盤根錯節、糾纏不清,讓人不知所雲。其實只要主題明確、重點清晰、層次分明就是一篇好講章。

二、講道的類型

  講章的本論的預備,是要根據講道的類型。不同的講道類型,就有不同的方法來預備本論。講道的類型,有許多種的分類法。筆者所提出的分法,系以華人教會常有聚會內容來分的,計有︰培靈講道、專題講道、布道講道、解經講道等四種。

  1. 培靈講道︰是以信息為主,目的是要向聽道者提出挑戰。

  其實這是華人教會所特有的講道形式,西方教會一般較沒有所謂的培靈會。它與專題講道及解經講道也有很大的重疊性,比如︰若專題的題目是“為主而活的人生”,也是培靈會很合適的講題。

  一段很恰當的經文,又可作解經式的講道,又可以當作培靈會的講道,如︰以弗所書二章十一至廿二節,可以仔細的解經,其主題是“拆毀隔斷的牆”。此外,也是一篇非常有力的培靈信息。不過,培靈講道會較省略一些解經的細節,而多著重經文中最主要的信息。

  2. 專題講道︰以題目為主,通常較多是生活方面的講題。如︰作時間的好管家、如何處理情緒、“誠實”真的可行嗎、“團契”的意義、和諧的人際關系、如何晨更等。一般來說,專題講道常常無法只用一段經文就將一個專題所涵蓋的面全部包括進來。有的專題是教義性的,如︰認識聖靈、從聖經看事奉神……等,是非常大的題目,必須有全本聖經的基礎、神學的素養,才能講得準確、透徹及深入淺出。

  初學講道者對於教義性的專題,或涵蓋面太大的專題,千萬不要貿然嘗試。因為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教導若有偏差,責任更是重大。從生活性的專題,或是自己比較熟悉、有經驗的小專題開始著手較佳。當然,若能找到一兩本很合適的書作為參考,也是很不錯的。

  3. 解經講道︰是以一段含義完整的經文為主,依序詳細解釋並帶出應用。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正確嚴謹的解經。這種解經式的講道,是華人教會較忽略的,但是卻是最重要的講道類型。讀者若有心在講道的事奉上為主所用,務必在解經講道的講章預備上,痛下功夫、全力以赴地不斷操練。將來,才能供應許多信徒心靈上的需要。我們還會用更多的篇幅,來談這方面的預備。

  4. 布道講道︰布道講道是要以福音信息為主。但是通常一篇布道,很難把完整的福音內容,全部包含進來。所以布道講道很不簡單︰要引起人的興趣、預備人的心,又要一步一步將人的心,帶到福音的信息中,讓慕道者認識神及耶穌的救恩;甚至心意回轉,愿意降服神,接受耶穌作救主。若不是聖靈的工作,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雖然如此,布道講章的內容,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神作工的一個管道。

  布道講道十分不易,而且在華人教會中,布道講員相當缺乏。有心事奉主者,也當立志,操練布道的講道。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卻是非常值得的。因此,筆者將另以一課專門探討“布道性講道”。

三、如何預備“解經講道”的本論

  首先要注意,既然是“解經講道”,經文當然就是為主體的。因此經文不可以只是一個幌子、點綴、前言而已。

  有時一些講道者,讀了一段經文之后,卻完全講另外一套內容,而與所讀的經文一點都沒有關系,這是不可以的。哪怕講的內容再好也不行。既然是“解經講道”,那么本論的重點,必須是從該段聖經所整理、研讀出來的,如此才能真正獲得該段經文的信息。

  我們一定要先確定所要選用的經文。當然,最好就是一卷一卷的按卷解經,而依序以其中一段論點、含義完整的經文,為“解經講道”講章的本論。它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如︰約二1-11水變酒的神跡),或是耶穌的一段講論(如︰路十二13-21無知財主的比喻),或是書信中論點、含義完整的一段經文(如︰弗二11-22,腓一20-26),這些均可作為一篇講章的本論。

  確定了經文之后,先熟讀經文,直到幾乎可以熟記此段經文之內容為止。再從工具書中,研究整卷經文的背景資料,以為解釋時之參考。然后就以歸納法研經的方法來研讀︰仔細觀察事實,解釋字義及經文含義,經過綜合歸納,整理出重要信息,再提出與現代相關的應用。

  經過這些步驟的研讀整理,就可得到“解經講道”的本論大綱。其實本論大綱,也就是綜合整理歸納出來的成果。至於,如何用歸納法來研讀聖經,將另有一課作專文介紹。(第四課下半部︰解經講道范例)

作業(討論題目)︰

試比較保羅在徒十三16-41與徒十七22-31中的兩篇講道,在引論與本論方面,有何異與同。

第四課 講章的結論及解經講道范例

一、結論的重要性

  講道者通常會很注重引論,希望能立刻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因此在引論的營造上著墨甚多。同時也不會忽略本論,因為那是講章的重心所在。然而有時卻忽略了結論,以致結尾軟弱無力,十分可惜。

  其實結論是很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若是最后沒有好而有力的結論,前面講得再好,似乎有缺乏臨門一腳的遺憾。結論就是全篇講章的總結,也是講章所要達成的目標。

  其實一篇講章,應該先有結論的。也就是說,先要決定本篇講道要達到什么目標。目標決定了之后才能決定本論的經文,及用怎樣的引論來引起興趣。

  一般來說,“培靈講道”是希望聽眾靈性受激勵,生命再一次被更新,而愿意獻身給主。“專題講道”希望聽眾能明白生活中如何順服主,能按聖經的原則行事為人。“布道講道”則希望慕道者的心門可以向主敞開,不但明白福音,而且愿意決志歸主。“解經講道”則希望聽道者更深、更正確的明白聖經真理的奧秘,而且將上帝的話,化成自己的生命,透過解經所帶出的信息,建立一個有聖經真理基礎的人生觀。因此,結論若不能達到讓聽道者最后都有一種意志上向上帝降服的決心,就等於讓全篇講道都前功盡棄了。

二、結論的方式

  1. 強化重點︰這是一般常用的方式,就是將本論中最重要的信息,用加強語氣的方式,重述一次。雖然這種方式並無奇特之處,但加深重點的印象,也是很重要的事。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太長,兩三分鐘即可。同時不能有新的觀點,此時不是要補充本論的不足,而是要把重要信息牢刻在聽眾心中。

  在講本論時可以偶爾看講章,但強化重點的方式作結論時,就不能再看講章,必須是背誦的。否則就無法透過語氣、手勢及目光的統合運用顯出力量。

  2. 直接挑戰︰直接挑戰的結論方式,一般是用在培靈講道。通常,培靈講道訴求的重點很集中,目標也很明確,在講題中應該就已表達的很清楚。所以在作結論時,可以就所傳達的信息直接挑戰聽眾︰以順服、獻身等行動,向上帝作決志的回應。

  講道者在結論時應有很強的信心,並不斷仰望主的同在,以堅定的語氣向聽眾發出挑戰。運用此法,講道者本身的見証、榜樣是必勝的關鍵。若講道者本身對上帝的順服都有許多眾所周知的破口,則再大聲疾呼的挑戰,也是無濟於事,不會引起任何的共鳴與回應的。

  3. 聖經經文︰解經講道常常可以用一節經文作為結論。由於全篇講道的本論,已將經文作了很深入的分析探討,聽眾應相當了解經文的含義,並建立了一個明確的概念。因此,在結論時,只要將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節經文,以背誦的方式用強而有力、堅信不疑的口吻說出來,在聽眾心中,一定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也許在聽道前,聽眾對這節經文相當生疏,但經過本論的講解,他們已十分了解經文的信息,最后背誦給他們聽,震撼是很大的。我們應當相信聖經所說︰“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的”。此時,固可以用原有經文中的一節,但不妨用另一節與原來所講的意思一致、並且不須另加解釋的經文。

  4. 除此之外,亦可用一個小故事,一則真實見証,或是唱一首詩歌作結論。但都必須與本論的主要信息有關,能訴之以理或動之以情。總之,結論若能達到意志作決定的目的,就算成功。

三、解經講道講章范例

1. 經文︰以弗所書一章十五至廿一節

2. 背景研究(略)

3. 講題︰照明心眼

4. 引論︰以弗所教會與保羅的淵源應該是很深的。因為,以弗所教會是保羅創立的,在使徒行傳二十章保羅與以弗所長老話別時曾說,三年之久,他晝夜流淚勸戒他們。那一席話真是肝膽相照,最后甚至相擁而泣,令人動容。

  但為何在以弗所書中,卻看不到個人性的問安,及濃烈的感情?原來這原本是一封給亞細亞眾教會的公函,后來以以弗所教會為代表,才加上以弗所的名稱。我們今天看的這一段經文,是保羅為亞細亞眾教會的祈求。也應該可以看作是為歷代眾教會的祈求。讓我們一同來看看,保羅到底為眾教會求什么?

(說明︰是以背景資料作為引論)

5. 本論︰

  (1) 感恩代禱的因由(一15-16

  為教會信徒對主耶穌的信從及對眾聖徒的愛心而感謝上帝。雖然他們是如此好的教會,保羅仍然為他們不住代禱祈求。

  (2) 保羅代求的內涵(一17-21

   (i) 求上帝賜智慧與啟示的靈(一17

所求之對象︰榮耀之父

所求之重點︰智慧與啟示的靈

所求之目的︰真知道神

【字義探討范例】

  啟示︰“啟示”一詞意為“揭幕”,表示得到啟示者,好像幕被揭開一樣,看到了幕內的一切,是揭幕前從未有人看過的。此詞在聖經中特指聖經的作者得著了“啟示”(啟一1-12,加一15-16)。

  聖經完成后,就不再有啟示了。因此我們絕不可說︰“我得著了啟示”,那就是把自己與聖經作者放在同樣權威的地位。在本節聖經中的“啟示”一詞,原文是帶“受詞所有格”,意思為“光照”enlighten。保羅是為教會求“光照的靈”,以明白認識上帝及上帝的計劃、賞賜。

  真知道上帝︰意思並非指“真假”的“真”,而是may know Him better,是指更多更深的認識上帝。

   (ii) 求照明信徒心中的眼睛(一18-21

  未信時,心眼被魔鬼弄瞎了(林后四4);信主后,心眼看見但卻未完全照明,好像有靈性的近視眼,對屬靈的事看不分明。主耶穌說“眼睛是身上的燈……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六22-23)意思是說,心眼比肉眼更重要。若我們的肉眼出問題,看不見了,我們會恐懼萬分,立刻看眼科醫生;然而,我們卻不顧心眼的失明,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求主讓我們渴望心眼被照明。若心眼蒙主照明就可知道︰

  第一、 上帝恩召的指望何等大(一18a

  這是失去永恆盼望的一代︰不知上帝的恩召之指望的人,只得抓住今生的一切名利、財富、權勢,結果人生變為一個騙局,人活在失去盼望的無奈中。我們心眼若被照明,就會看見人生最大的盼望,仍是上帝永恆的呼召,在加拉太書一章三至十四節中描述的十分清楚,恩召的指望是︰我們可成為聖潔、得兒子名分、過犯得赦免、在基督裡同歸於一。這些指望在永恆中必然實現。

  其次、神在聖徒中得榮耀的基業(一18b

  這是失去自我定位的一代︰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分、定位,所以失去人性的尊嚴與價值。我們天天都在作價值判斷,但都是作“我以外”的事物之價值判斷,卻不知如何判斷自我的價值。聖經說︰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是上帝的產業,是極其榮耀、尊貴的。上帝要在我們身上得榮耀。兒女是父母的榮耀(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上帝對我們的期待也是一樣。我們是上帝的創造,有最高的尊嚴,有最榮耀的定位,所以不要妄自菲薄,要在我們的生命、生活中榮耀上帝。(太五16

  最后、神向我們這信的人顯出浩大的能力(一19-21

  這是失去生命能力的一代︰許多的人活在無力感、嘆息與無奈中,十分可憐。但主卻應許我們可以經歷上帝的大能,唯一的條件︰我們必須是“信的人”。保羅甚至以上帝的能力在基督身上的彰顯,來說明上帝賜給“信的人”的能力是何等浩大。我們常誤以為只有在神跡醫病時,才是經歷了上帝的大能,而能經歷到真正的神跡的人,卻又很少。然而,此處經文卻是應許每一個“信的人”,都可經歷到如基督從死裡複活般的大能。因此,我們深信︰因信耶穌而重生得救,也就是心靈死而複活的神跡,比身體的神跡更偉大、更寶貴。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遭遇許多苦難、挫敗,然而我們的信心仍然剛強,有神的大能賜給我們,使我們有能力勝過一切患難,就如羅馬書五章三至五節所說︰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

  (此時可以作一個在苦難中得勝的見証)

6. 結論︰

  我們的心眼若未照明,則就常只能看見今世的物欲、自我的需要,信仰生活只能在低層次中掙扎。愿保羅為亞細亞眾教會的代求,也成全在我們的生命中。愿我們都得著智慧與光照的靈,使我們的心眼得被照明。使我們知道︰

  上帝的恩召有何等指望

  上帝要從我們身上得何等大的榮耀

  上帝賜給我們這信的人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作業(討論題目)︰

除了本課第二節所介紹的方式外,你認為一個好的結論,還應當留意哪些事項?

第五課 歸納法研經簡介

  歸納法研經(Inductive Bible Study)的Inductive一字源自拉丁文induce,意“帶進”(to lead in)。歸納法研經是一種按著觀察、解釋、歸納及應用的步驟,查考聖經的方法。這是最能讀出聖經原意的研經法,對於解經講道的預備,有極大的幫助。本課僅就此研經法簡略的介紹,讀者若有意下功夫,尚需另參考這方面的專書。(編注︰初學者可先參考書號541《帶領小組查經》)

一、背景研究

  在觀察、解釋、歸納、應用之前要先作的功課,是作一卷書的背景及文學的研究,如此方能充分了解寫書的前因后果,比較能掌握該卷書的主要概念。背景的研究必須參考一些好的工具,如︰聖經注釋、聖經百科全書、聖經史地等。

  背景研究有以下幾方面的重點︰

   . 時代背景──歷史、文化、宗教、政治、經濟、社會、地理等。

   . 作者背景──生平、特質、心境、寫作的原因與目的。

   . 受者背景──所處環境、信仰狀況。

   . 寫作時地──與時代背景有關。

  其次,一卷書文學體裁的研究也很重要,因為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解釋法則。文學研究更是要借重一些工具書,諸如︰聖經辭典、神學辭典、原文辭典等。文學研究包括文體、行文氣氛、表達形式、語文的文法及字義,經文的結構與思路發展等。

二、觀察(Observation

  What does it say?找出經文到底說了什么?

  1. 步驟︰先作全卷之觀察,即熟讀。根據初步全卷之觀察印象,概略分大段落,再將大段落分成小段落。所謂小段落,意即一段含義完整的經文。此一小段落即可作為一次講道的經文。仔細觀察此小段落。

  2. 小段落之觀察法︰

  (1) 敘述性的經文︰即以歷史記載為主的經文。如︰四福音中的耶穌生平,及使徒行傳等。可從以下六個角度去觀察︰

   . WHO──人物Person,有哪些人物?

   . WHAT──事件Action,發生了什么事情?

   . WHEN──地點Location,在何處發生的?

   . WHY──原因Reason,為何會發生此事?

   . HOW──途徑Method,如何發生的?

   . WHEREFORE──結果Result,最后有何結果?

  (2) 論述性的經文︰即以教義或講論為主的經文,如︰書信及耶穌的長篇講論等。應觀察的重點是,本段經文以何種方式及架構呈現?其主要動詞及連接詞為何?連接詞是經文架構的記號,動詞就是主要的思想,掌握了經文的架構、脈絡,則很容易進入作者的“思路”。一般而言,論述性經文常有以下各類型的架構︰

   . 大綱式Summarization︰(弗一3-14

   . 說明式Explanation︰常用“由於”for(弗二11-22

   . 對比式Contrast︰常用“然而”、“但是”but(弗二1-7

   . 對照式Comparison︰常用“就如”“就像”as(弗五22-23

   . 因果式Causation︰常用“因為”because、“所以”so, so that(弗四17至五2

   . 問答式Interrogation︰(羅三1-8

   . 高潮式Climax(弗三14-21

  同一段經文亦可以有幾種架構同時出現(如︰羅八31-39問答式與高潮式)

三、解釋(Interpretation

  What does it mean?是要問到底經文是什么意思?

  經過仔細觀察經文之后,就進入解釋的階段,解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經文的真義,因此要對所研讀的經文提出問題︰

1.定義性問題(Definitive Phase)︰先可從經文辭典查出重要詞之意思,接著可問本段包含了哪些內容、其意義何在?

2.關聯性問題(Correlative Phase)︰找出詞與詞、句子與句子兩者之間的關系。

3.推理性問題(Rational Phase)︰要發現經文“為何”要如此寫?此段經文,在上下文中的意義與目的。

4.含義性問題(Implicational Phase)︰經文常有比表面詞句更深的含義,含義性問題,往往是解釋與應用的橋梁,是思想的推演。

  回答所提出的問題,要根據經文上下文的脈絡、字義、文體、文法、平行經文、相關經文、背景及聖經的整體思想來回答。同時,必須運用正確的釋經學原則來回答,如此就可研讀出(reading out)經文的真義。

四、歸納(Induction

  What message does it express? 經文到底表達了什么信息?

  歸納就是將解釋妥的經文內容作整理,整理的重點如下︰

  1. 敘述性的經文

  (1) 作者記載這事件,要表達什么信息?

  (2)藉此事件可對上帝或主耶穌有何認識?(神的本質、屬性、作為、行事法則等)

  (3) 從這事件可對己、對人、對世界、對撒但有何了解?

  (4) 有何榜樣?有何鑒戒?

  2. 論述性的經文

  (1)按經文的次序,將解釋后所得之結論,整理出本段要義及信息(可以用條列式或圖表式表達),可從三個角度去整理︰

. 觀念方面──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

. 關系方面──對上帝、對己、對人、對物、對罪、對撒但……

. 教義方面──上帝論、救恩論、人論、聖靈論、教會論、末世論等

  (2) 整理經文中重要觀念的進展、對比或對照。

五、應用(Applicat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me? 經文對我、對現代人有何意義?

  根據歸納,我當有怎樣的回應?也是經文的現代意義,是一篇講章最后要達到的目標。回應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

  對上帝、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對罪惡、對撒但等,應有怎樣的態度?應保持怎樣的關系?我該有何具體的行動?

作業(討論題目)︰

試用歸納法查經,查考弗二1-10

第六課 溝通的藝術

一、溝通的認知

  有了好的講題,也有了內容充實的講章,還必須將之發表出來才行。否則,只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若是好的內容,精辟入裡的論點,講出來的時候平淡無奇、軟而無力,或講來如同背書、聽來味同嚼蠟,實在令人扼腕。“表達”對講道的影響,不言可喻,其重要性絕不亞於“講章”的預備。因此,有心以“講道”服事眾弟兄姐妹者,必須在“表達的技巧”上,下許多苦功。

  講道的功夫,絕不是一蹴可及的,這是經年累月所累積起來的。莫想抄捷徑、找秘訣,以為可以立竿見影、一步登天。然而,在操練“表達的技巧”之前,必須先對“溝通”要有基本的認知。溝通,就是在陌生的兩造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建立一個管道,使得隔閡可以消除。

二、溝通的必須

  講道者所傳的信息,是來自聖經──上帝的話。然而我們的聽眾──現代人──與聖經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聖經的內容對他們而言,大部分是陌生的、是十分遙遠的,存在著多方面的隔閡︰

  1. 歷史與地理的隔閡──聖經是早在一千九百年前到三千四百年前的作品,是年代十分古遠的歷史。大約是中國三國鼎立之前的東漢時期,到更古遠的商朝中期,也就是所謂甲骨文的時期。而聖經記載的事件,又是發生在遠離中國數千哩的中東巴勒斯丁,及地中海周邊地區。與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華人在時間上、空間上有極大的距離。

  2. 文化與宗教的隔閡──聖經的記錄,是有關希伯來民族的歷史變遷。他們是當時唯一信仰獨一真神的民族。從這個堅定不移的信仰所產生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背景,有難以估計的差距。

  因此,講道者當知道,必須在現代人與古老的聖經之間,建立一個溝通的管道。講道者的任務就是在搭建這座橋梁。講道者若忽略了這個對聽道溝通的必須性,就會產生兩種狀況︰

  其一,講道者只自顧自地講了許多聖經裡的事物,與現代人的情境,並無任何交集,聽眾覺得聖經仍然十分遙遠,與我無關,聽道也就索然乏味,甚至沉悶欲睡了。保守派的講道,常有此缺失。

  其二,講道者學養豐富,旁征博引,卻只講現代知識與思潮,而與聖經毫無關聯,以致只有知識,而無信息。失去了永恆的根基與指標。聽眾亦會覺得“我何必來教會聽這些演講?”因此不免心中悵然若失。現代派的講道常落入此窠臼。

  聽眾們渴望從聖經信仰中獲得信息與指引,得以有力量,活在現在的時代中。因此福音派的講道,應該是在聖經與現代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令人心靈複蘇、重新得力。

三、溝通的途徑

  講道者有信息要傳達給聽道者,他的信息,乃是根據他自己的靈性經驗、知識水平、文化背景、自我態度所組成的。此信息通過講道者的溝通技巧,也就是以“表達”為媒介,傳達給聽道者。

  而此信息通過聽道者的溝通技巧,也就是聆聽、思考與注視,再透過他的靈性經驗、知識水平、文化背景、自我態度而吸收,產生感動,最后是意志的降服與進而付諸實踐的行動。此一溝通途徑成敗的關鍵,在於講道者的“溝通的技巧”,甚至可以說是 “溝通的藝術”。因此,在“溝通”上用心,使得“溝通”的“技巧”達到“藝術”的層面,是溝通者要追求的目標。

  講道者在“溝通”的學習中,不可忽略的兩點︰

  1. 受眾定向──聽者就是受眾,講道的內容與表達,必須切記“受眾定向”,因為要透過聽者的靈性經驗、知識水平、文化背景等,才能吸收信息。因此,講道者必須了解聽眾的程度,不能陳義過高,以免曲高和寡,聽眾聽不懂。也不能過於淺顯,以免聽眾失去興趣,甚至產生被輕視的感覺。

  2. 現代語言──要以現代語言,來解釋聖經中的宗教、文化、歷史背景、經文意義與神學辭匯。盡量少用宗教性的術語,而用一般日常用語來講聖經。以免聽眾在聽道時,使用一種語言系統,而在平時生活中,卻又使用另一種語言系統。如此,會造成信徒信仰與生活上的疏離與脫節。

作業(討論題目)︰

請從腓利門書中學習保羅的溝通藝術。

第七課 講道者表達的技巧

  在上一章,筆者已經說明“表達”是一個重要的媒介。表達的技巧影響“信息”的傳達與吸收,好的“信息”若因不好的“表達”而大打折扣,則十分可惜。表達的技巧,是講道者應該用心操練的。

一、口才、發音、聲調方面

  1. 口才︰要努力學習講道時,用詞明確、簡潔有力。切忌語意含混不清,或是拖泥帶水,令人生厭。盡量口語化,不能像宣讀一篇文章一樣不自然。也不能像說書聊天一樣,信口道來,不夠莊重。要注意邏輯、例証、比喻、格言、幽默、故事,但必須注意運用得宜,以免有意賣弄,惹人反感。

  2. 發音︰要努力練習標準普通話。發音準確會贏得第一印象的好感。聲音圓潤厚重,比較容易討好,雖然這是一個人的先天條件,但后天的努力訓練,亦可達到一定水平。所以若是先天條件不夠好,就應該請專人指導發聲法。正確的發音方法,可以面對大群聽眾,且可一天講好幾堂,而不至失聲。

  3. 聲調︰一篇講道,應根據內容,及當場的情況,有高低不同的聲調,不能從頭至尾都是一樣的聲調,毫無變化。如此聽眾如受催眠、沉悶欲睡。但是聲調的大小高低、抑揚頓挫,也要控製得自然合宜,以免過於夸張,好像演戲,失去真實感。

二、手勢、姿態、目光方面

  1. 手勢︰手勢是一種肢體語言,可以加強效果,但必須運用得當。完全沒有手勢則太呆板,手勢太多,則令人眼花撩亂。要視場合的大小,來決定手勢的表達幅度,數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場面,手勢可以稍微夸張一些,讓每個人都感受得到。但在數十人的小聚會場合,手勢就要稍微保守、收斂一些,以免會眾有一種不安定感。

  其實最重要的運用原則,就是“自然”,而不做作。要注意,不要有太多習慣性的小動作(例如︰常摸眼鏡,或扣上西裝上衣鈕扣、再解開、又扣上的重複動作,或抓住麥克風、放下、又抓住的重複動作……)會分散聽者的注意力,甚至顯出講道者的緊強情緒,影響了聽者的心情。若是講道者真的有些緊張,不妨雙手扶著講台,可以減低緊張的心情,此時,不宜用手勢,以免伸出的手都發抖,就只有反效果了。

  2. 姿態︰姿態也是一種肢體語言,姿態端莊穩重,會讓聽眾安心。姿態輕浮隨便,會降低聽眾對所聽之“道”的信心。不要全場筆直立正,否則聽者也會變成正襟危坐,全場氣氛都會很凝重。也不可全場走動或搖擺,如此聽眾的心情也不得安寧。

  總之,自然的站立,隨著手勢的動作,讓聽者感覺很自然、很舒服即可。

  若講道者被安排坐在台上,則要十分注意坐姿端正大方,切忌叉開兩腿,或是翹腿抖動,這是十分不雅的。

  筆者就知曾有一位講員,因在台上坐姿不雅,該教會決定,日后不再邀請他講道。此時,亦切記不可在台上拼命翻閱講稿、聖經,甚至還用筆寫notes(補充資料),這些都會使台下的聽眾,認為講道者準備不充分,而對講道者輕視,且失去信心。

  3. 目光︰眼光要遍及全場,無遠弗屆,會場中沒有一個人感覺被遺漏。每位聽眾都感覺,講道者看到了他。不要怕看台下的每一個人。切勿抬著頭,只敢盯著天花板看,或偏向某一方向看,而讓其他人被忽略了。

  講道時盡量少看講章,盡可能背下講章的內容大要。盯著講章看,講道就像漏了氣的氣球一樣,軟弱無力,氣勢全消了。講章中重要的部分,以紅筆圈出或underline(劃線),以便講道時,若有必要,用眼睛余光輕瞄一下講章即可。

三、衣著、表演、教材方面

  1. 衣著︰要清爽、整齊、干淨。切勿太過時髦,有如明星上場,姊妹們更是不要過分裝扮,首飾、胸針一大堆。但也不可過於名士派、衣裝不整,令人側目。筆者曾見過著短褲、穿休閑鞋上講台的講員,不是很合體統。當然,若是場合是青少年野外郊游的短講時,穿著全套西裝,反而又是格格不入了。因此,了解講道的場合,來決定衣著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上台之前,應在化妝室整裝一下,重要的鈕扣、拉練、都檢查一下,較為妥當。

  2. 表演︰一般聚會不合適有夸張的表演,主日崇拜更是要莊重,不宜隨便表演。但對青少年朋友們講道,就可以用較夸張的手法,甚至可以用表演等肢體語言、動作來加強效果及印象,但必須自然,且運用合宜,表演得好則很生動;搞不好就變作小丑,流於輕浮。

  3. 教材︰同時,也可利用教材、教具的幫助,來引起青少年的興趣,並增強印象。然而,必須事先準備妥當,不要臨時慌亂出錯。

  有一回,一位講員一手拿一鐵錘,一手將一枚雞蛋放在講台上,他說,鐵錘好像上帝對罪的審判,我們就像雞蛋一樣,一擊就碎了;但耶穌的救恩,就像一個鐵碗一樣,可以救我們脫離罪的審判。他隨即拿出一個鐵碗蓋在雞蛋上,然后用力敲下去。未料將鐵碗拿起,雞蛋竟然還是被震破了。全場轟然大笑,講員尷尬地站在台上說︰“雞蛋應該不破才對的。”但這已於事無補了。因此,運用此類教具,必須好好規劃,以求萬無一失才好。

作業(討論題目)︰

請思想(或討論)有何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增進臨場的表現?

第八課 布道性講道

一、前言

  由於布道講道的挑戰太大,既要面對未信者質疑的眼光,又要滿足籌備布道會同工們的盼望,希望有許多人決志的期待,使得布道者倍感壓力。因此,有些傳道人不太敢接受主領布道會的邀約。

  布道講道的確比其他類型的講道更不容易。但是傳福音是基督徒的天職,更是傳道人不可推卻的責任,而布道會乃是眾多傳福音方法中一個很重要的模式,也是聖靈經常作工的途徑。所以,操練布道講道,更是值得大力鼓勵的。

  布道性講道的探討,就是要學習知己知彼,並建立一個堅強的傳福音的理論基礎。我們必須有嚴謹的真理探索,又有火熱的傳福音心志,才能滿足這時代人的心靈對福音真理的渴求。

二、福音所面臨的挑戰

  從文藝複興以降,“基督的福音”在每個時代都受到極大的挑戰。十七世紀發生工業革命,十八世紀理性主義興起,到了十九世紀已經是基督教思想最動蕩的時期︰

  1. 人文主義──是以人為中心。德國哲學家康德(Kent)認為“人類已經成熟”,遂拋棄信仰中的超自然,只剩下倫理道德的層面。法國哲學家孔德(Conte)創“人類心智的歷史三階段論”︰

  神學期︰早期,對自然的畏懼產生宗教。

  形上學期︰中期,抽象思考漸強。

  科學期︰晚期,實証期最進步、最光明。

  人文主義是人類一種驕傲自大、反神的心態。

  2. 社會的進化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創正反合的歷史辯証法。歷史的進展,循一定法則而行。英國哲學家史賓塞(Spencer)提出社會的進化論,將達爾文的物種進化,應用到社會;認為只要繼續進步改革,人類可以達到人間天堂。德國哲學家馬克思(Marx)更是將各家理論集大成,再加上自己的經濟理論,而創立共產主義。形成反神思想的最高峰。

  3. 自由神學──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興起了基督教自由主義神學,欲以“救世主”的姿態,來解救飽受攻擊的基督教。未料他們其實不是拯救,反而是開門投降一樣地讓信仰受到更大的拆毀。只舉兩位德國神學家為例︰士萊馬赫(Schleiermachar)認為信仰只是倫理道德問題,放棄神性的“理”,只剩下人性的“心”,社會改革就是宗教的實現。哈納克(Harnack)則否認人的罪性,也否認人需要神的拯救,人人都是兄弟,上帝是全人類的父,主張普救論。因此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福音信仰”四面楚歌,傳純正福音也難如登天。

  人類歷史跨進二十世紀,前五十年的兩次世界大戰,使人文主義的樂觀與自信,蒙上了死亡的陰影。但是人類並未真正覺醒,雖然民主的浪潮、經濟的自由化、科技的進步,帶來哲學思潮的式微,與共產主義的沒落,但是卻加速了物質主義的高漲、高貴理想的墮落,及世俗化的心靈危機。

  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更是顯出后科技時期的惶恐,新興宗教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橫掃全球,靈異的追尋,比比皆是。“福音”的傳揚,在面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並不是一條易走的康莊大道。

三、人心的宗教性渴求

  人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所造的人有物理性、社會性、心理性與宗教性。

   . 物理性──可探索物我關系

   . 社會性──要建立人我關系

   . 心理性──要構建自我關系

   . 宗教性──要維系神我關系

  可是人背離了上帝,與上帝隔絕,卻運用了上帝所賜給人的宗教性創立了各種宗教,雖然這是人找神,走偏了路,但在人心中宗教性的渴求,則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而言,宗教性有三個內涵︰

  永恆性──要探索人生的方向,與宇宙的真相,是對永恆、無限存在的探索,是求“真”。

  道德性──對永恆無限的存在,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是標準的渴求,是求“善”。

  敬拜性──對永恆無限的存在,有種莫名的仰慕,對一位至高者的降服,是求“美”。

  雖然人背離了上帝,但內心深處“宗教性”的渴望,未曾稍減。人也期待找到“真、善、美”的極致。宗教性會產生價值觀,也會對罪有感知,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因此,雖然外在環境都不利於福音的傳揚,但我們要相信,人心深處宗教性的渴求仍然十分迫切。也唯有“基督的福音”才能解答他們人生一切的困惑,也唯有回歸到上帝面前,才會發現,原來上帝就是“真善美”的本源。愿我們本此信念,全力承載二十一世紀的福音使命。

四、福音的內涵與特性

  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一16)。因為福音是大有能力的,所以才能施行拯救。因此我們必須對大能的福音內涵,有整全的認識。限於篇幅,僅能就福音最重要的內涵,作概略的介紹。

1.“福音”是論到︰

  . 上帝的兒子耶穌為我們的罪死,第三天又從死裡複活了。(林前十五1-4

  .   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而將上帝的義,白白加給一切相信耶穌基督救贖的人。(羅三22-26

  .   上帝救人脫離黑暗的權勢,且豐豐富富得以進入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也是上帝的國。(西一15,彼后一11,約三5)。上帝的國的意思,就是讓上帝掌權。(詩一○三19

  . 耶穌基督“十字架救贖”的豐富含義,從耶穌在十架上所說的話來看──

 十字架的赦免性(路廿三24)“父啊﹗赦免他們……

 十字架的舍己性(約十九28)“我渴了

 十字架的代替性(太廿七46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么離棄我?

 十字架的成全性(約十九30)“成了

 十字架的得勝性(路廿三43)“你今日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2. 福音的特性

  . 福音的獨一性(徒四12

  . 福音的完備性(弗二8-9

  . 福音的絕對性(加一6-8

  . 福音的永恆性(來五9

  . 福音的普世性(羅一5

作業(討論題目)︰

一、試著寫出一名布道者需要的裝備為何?

二、你認為“布道講道”可以有哪些切入點?

答案

第一課 傳道者的條件和講章的預備

一、講章的獲得

1.保持正常的靈性

 (1) 清潔的良心,被聖靈充滿,凡事感謝、常常喜樂。

 (2) 順服的態度,隨時有愛神、愛人的準備。

 (3) 正常的靈修(各方面),體會神的心意,默想主的國和義。

 (4) 正常的服事(各方面),各面的禱告。

2.探望與關懷中對人的光景有了解、需要(求)有深刻的認識。(箴廿七23

3.對時局、環境、節令的反省,以神的話來默想。(注)

二、寫講章的步驟

1.在禱告中、讀經中,使心中的負擔慢慢明確、清楚,以符合神的心意。

2.細讀有關經文,然后思想、分析,找出經文中心思想(包含研經、解經)。

 (1) 靠平時讀經的熟悉及印象找出相關經文。

 (2) 運用串珠聖經查出相關經文。

 (3) 運用經文匯編尋找、分析相關經文。

 (4) 查考屬靈書籍及研經參考書所提示的相關經文。

注︰從有負擔的主題中找出相關的經文(聖經中的主題),一次只講一部分的負擔。

講章A︰心中有許多負擔及主張,本次只講與本段經文主題相關的部分。(縮小主張)

講章B︰研經后,要讓經文的思想擴大原來的主張。(擴大主張)

3.試寫大綱及中心思想使其相互輝映。(寫了再改,改了再寫)

4.看參考書,找資料,找比喻及故事。

5.反複思考、修正、調整、修飾、充實,直到滿意。

6.  聖經中許多主題有多面的呈現,因此可就一個主題作系列的傳講,成為全面性、立體性的教導。如︰認識神、禱告、教會、生命成長……。

7.  過去講過的主題,將同類的並列作排比思考,若有欠缺的可加以補充,有相關的可加以擴大。

第二課 講章的講題

一、中心思想的功能︰

a.中心思想是一段經文的“信息”所在,掌握了一段經文的“意義”與“目的”。

b.中心思想決定了經文的段落與結構。決定哪裡是WhatWhyHow

c.中心思想是解釋經文之鑰,決定了解釋各段經文、細節和個別字詞的原則。

d.中心思想指導了經文的應用范圍,是靈修與生活實踐的指南。

e.中心思想是講道大綱的主體與靈魂,控製了大綱的層次、發展方向與路線。

二、為提后一8-12及路十一29-32找出中心思想(主題)

1.提后一8-12

 講題︰榮耀的福音職事

 主題︰保羅勸勉提摩太要以為福音受苦為榮

    a. 上主的安排──旨意、恩典

    b. 基督的顯現──受死、彰生

    c. 可靠的信托──所是、所能

2.路十一29-32

 講題︰末世的警語

 主題︰耶穌向末世提出的兩大罪狀

    1. 未若南方女王追求真理2. 未若尼城百姓及時悔改

     a. 南方女王的追求 a. 尼城百姓的悔改

     b. 應向基督追求 b. 應向基督悔改

第三課  講章的引論和本論

 

地點

對象

引論

本論

徒十三16-41

猶太會堂

以色列及外邦敬畏神的人,熟悉舊約聖經。

. 神主動的救恩

. 神在士師后給他們立王,引証從王的后裔中,立了救主,就是耶穌。

.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複活了。

徒十七22-31

亞略巴古,位在雅典當地的一個集會場合。

雅典人

. 雅典的風俗是敬畏鬼神。

. 從當地所敬拜的“未識之神”,談到他所知道的這位神。

1. 神的所是所為是宇宙的︰

. 創造者
. 維持者
. 統治者
. 父親
. 審判者

2. 人應有的回應

. 尋求、悔改、信

   . 比較︰保羅在引論中,對熟悉舊約的人談舊約,而對異教者,則談他們所熟悉、所拜的當地的神。

  在本論中,則是對知道宇宙唯一真神者,証明耶穌就是那位應許中的救主;而對外邦人,則告訴他們,何為真神,並未提基督之名。

第四課 講章的結論

結論當留意的事

  結論與引論一樣,必須增強效果,不可減弱效果,所以下列幾點要特別留意︰

  1. 不要客套︰與引論一樣,虛假的、不必要的客套只會壞事,千萬不要說︰“在下懂得的有限,也沒有好好預備,拉拉雜雜講了一堆個人淺見……”。聽眾心裡會想︰懂的不多、沒有好好預備也敢上台講?真大膽。會把講員所講的一切都拋諸腦后了。

  2. 不要太長︰結論應該簡潔有力,不能太長,更切忌分點論述,尤其要避免再加一點,還有一點、最后一點等一直拖延時間。好像飛機到了目的地,一直在機場上空盤旋而不下降,乘客們的心一定七上八下,驚懼萬分。結論太長,聽眾猛看手表,坐立不安,就把所有好的信息破壞掉了。

  3. 不要明示︰最好的結論是自然而然帶出,因此最好不要自己報告說︰我們現在進入結論。如此反而會削弱了結論的氣勢,要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結論的高峰,在氣勢回蕩中結束全篇的講道,會讓聽眾激動回味不已。

  4. 不要暗示︰由於結論是全篇講道的高峰,此時應緊扣人心,所以不要有任何會分散人心對結論的注意力的動作,這些動作常會給聽眾聚會即將要結束的暗示,聽眾的心就會松懈、散下來了。例如︰拿起放在講台上的手表、重新帶回手腕上,或扣上外套的鈕扣,或整理放在講台上的講章,或合起聖經並拉上聖經周邊的拉鏈……等均是打擾注意力集中的動作,千萬不可。

  5. 講道者︰結論很重要,如同捆行李時最后的打結,未打好結一提行李就都散掉了。也好像木工釘釘子,最后用力打幾下,才能把釘子完全釘入木頭裡。而好的結論除上述一些原則外,就如整篇的講道,其最大的沖擊力在於講道者的靈性、品格、心志、熱誠及講章信息的深度。只靠口才、辯才並不會得到人心的共鳴。除此之外,講道者旺盛的企圖心──“渴望人心向主歸回、意志向主降服”──如此才會帶出強而有力的功效。

第五課 歸納法研經簡介

以弗所書二章一至十節

【觀察】

前段大意︰第一章保羅透過頌贊與代禱,陳述神永世救贖計劃的大輪廓,最終以基督為教會萬有之首作結。

本段文體︰教義真理的陳述,與架構以對比式呈現,是典型的論述性經文。

本段主題︰成為新人──個人蒙恩經驗

本段大意︰從個人角度,看前輩所述屬靈的福氣,如何實現在個人身上,原死在罪惡過犯中的人,然而因神的大愛,藉著信,與基督一同活過來,成為新造的人。

本段大綱︰一、昔日光景(二1-3

二、今日光景(二4-10

按句觀察(經文結構分析)︰

v 1-2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
那時,你們在其中 行事為人
          隨從今世的風俗
          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
                   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
                   心中運行的邪靈

v 3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欲,
            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
(我們)本為可怒之子
        和別人一樣

v 4 然而
神便叫我們 活過來
       原因︰神豐富的憐憫
          神愛我們的大愛
       何時︰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

v 6-7 神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
     一同複活
     一同坐在天上
       要將神的 恩典顯明給后來的世代看
             就是神向我們 所施的恩慈
                     在基督耶穌裡

v 8-9 你們得救
   是本乎恩
   也藉著信──
   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出於神──
   也 不是出於行為
       免得有人自夸

v 10我們原是神的工作
     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
     目的︰為要叫我們 行善
             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解釋】

一、昔日光景(二1-2

1. 二章3節由“你們”轉到“我們”,保羅的用意為何?

根據初步觀察

1-3節乃是描述信徒信主前的光景。而猶太人的獨一神的信仰和律法的規范,在當時道德極其敗壞的希羅社會中,顯得與眾不同。然而保羅深知猶太人在律法包裝下的真相(如主在太二十四章責法利賽人一樣),他在此強調猶太人與外邦人一樣犯罪,都是當受審判的可怒之子。在羅馬書中,他也是這樣說(羅二17-24,三9)。

此外這也是呼應一11-14中“我們”與“你們”的陳述,並為下段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合一的論點鋪路。

2. 保羅為何用“死”來形容人信主前的光景?

根據相關經文

罪因亞當入了世界,罪的工價乃是死,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12,六23)。

3. 空中掌權者的首領是誰?世人為何會順服它?

根據上下文

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邪惡靈界的統治者(二2b),也就是六12中的惡魔,它的本質是邪惡的、黑暗的;是與真理敵對的說謊者(約八44)。自從人選擇悖逆神,就落入其權勢中,使人不得不順服它,因為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的手中(約壹五19),它是這世界看不見的幕后統治者。是今世風俗的領導者。

4. 它與世人隨從今世的風俗和放縱情欲有何關聯?

根據希英對照

“今世的風俗”原意是the age of this world,乃是相對於the age to come,即將要來的世代(指基督掌權的國度)。那惡者以與神相背的潮流、思想、文化、價值體系,領導現今的世代,使原受其轄製的世人不知不覺地跟隨其領導,因此其心思意念更加遠離神。

而另一方面,那惡者更運行在悖逆之子心中(二2),使人心剛硬,行一切邪惡的事(四18-19),放縱肉體的情欲。

二、今日光景(二4-10

1. 我們是如何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同複活、一同坐在天上?與弗二1-3有何對照之處?

這裡的三個一同都是過去式(參NIV),表明信徒已經歷過。

根據上文

我們因罪而死(二1),但藉愛子的血,神赦免我們一切過犯(一7),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西二13-14),因為“死因”去除了。

根據平行、相關經文

我們藉著相信“神藉聖靈運行的大能”(一20,羅一4)使基督從死裡複活,我們就與神一同埋葬、一同複活(西二12)。

基督複活,得勝死亡,敗壞了那掌死權的魔鬼,並釋放了我們,不再因怕死而作奴仆(來二14-15),並且脫離黑暗的權勢(西一13),我們已蒙救贖,使我們不再受轄製(一7,西一14),我們分享了神的得勝,就是與神一同複活。

基督坐在天上,遠超過一切的權勢(一21),我們分享神的得勝,不必再順服那惡者(二2)。坐在天上,就是坐著為王之意。與基督一同作王,表明我們由受審者──可怒之子變成審判人的王者。

因此我們的生命

  由死而活,

  由受轄製而得釋放,

  由受審判而成為得勝的審判者。

這都是藉著信,生命進入在基督裡的系統,因此享有基督一切的豐盛(西二9-10

2. 二章8-9節說明“恩”與“信”在我們得救的事上,各有怎樣的意義?

根據經文大意

我們得救是因為神預備了救恩,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本乎恩)、憐憫與愛(二4)。而我們藉著信得救(“藉”較“因”達意,參希英對照聖經)。信是神為我們指出的得救途徑。

因此“藉著信得救”這件事(由希臘文的詞性看,二8的“這”不是指信心)完全是出於神,沒有任何出於我們的因素(羅三25-27)。

有關“信”從何而來,如何發生信心?與人的意志有何關聯?從全本聖經中,似乎不易有明確的界定。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可以向神求賜信心。

3. 二章710節分別表明神在我們身上施恩的目的,兩者各有什么意思?

7神施恩的目的,是為顯明給后來的世代看。后來的世代the coming ages, the age to come(可十30,路十八30)是指人類歷史結束后,基督完全掌權的世代。

自耶穌降生到人類歷史的結束都是末世,新約的作者都是對末世的人說話(林前十11,來一2,提后三1),所以保羅用the coming ages必是指這時代結束后的新時代。

因此二7“要將極豐盛的恩典,……顯明給后來的世代看”的意思類似一14與三21所表達的,使神榮耀得著稱贊,直到世世代代……。

保羅每一次講到神的救恩計劃,其最終目的都是使神得榮耀(一612

10︰則是轉到現今蒙恩的我們,是神的傑作,神對我們有計劃有期許,神新造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行善。

神是唯一的善者(可十18),聖經中講到行善,都是指按著神的心意,行神所喜悅的事。神在基督裡重生我們,使我們有新生命,可以體會神的心意,更可以靠著神行神所喜悅的善。

4. 二章10節中的“行善”,與民間一般宗教的“行善”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基督徒因著信,生命重生再造,擁有具神形象的新生命(四24);因蒙救贖成為神的兒女,而擁有與父神的新關系。因此基督徒乃是在已蒙救贖的確據中,並在新生命與新關系裡,為彰顯神的榮耀而行善。

而一般宗教為積功德,為換取“救贖”“關系”而行善,但標準何在?要作到多少才能蒙救贖得悅納?全無把握。因此兩者的差別是本質性的不同。

【歸納】

一、信主前后的對照

信主前

信主后

1. 死在過犯罪惡之中

2. 受惡者轄製︰
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
行為思想隨其引導

3. 人生的內容︰放縱私欲

4. 生命的目的︰茫然不知

5. 受審判者︰
所行悖逆(悖逆之子)
惹神憤怒(可怒之子)
受審判

1. 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2. 與基督一同複活︰
得勝惡者權勢
脫離其轄製

3. 人生的內容︰按神心意行善

4. 生命的目的︰彰顯神恩

5. 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

成為審判者

二、我們的生命由死而活

       由受轄製而得釋放

       由受審判而成為得勝的審判者

  轉變的原因︰1. 神豐富的憐憫大愛

        2. 使我們藉著信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

        3. 因此我們得救是出於神的恩典,而不是出於行為

三、有關行為(善)與得救的關系

  二章2-3節得救前的光景︰行事悖逆

  二章8-9節得救的根據︰不是行為

  二章10節得救后的目的︰行善

  以人得救前,行事悖逆的光景看,無人可以靠行為得救。

  而神救我們,不是根據行為,這正顯出神的愛與憐憫。但是神救我們的目的,卻是要我們行善。

【應用】

1. 為神白白的恩典感恩。

2. 藉著信而蒙恩的得勝身分、地位,繼續藉著信在基督裡不斷經歷神的得勝。

3. 思考“行善人生”的具體方向。

4. 列舉目前能實現的善行,靠主盡力去行。

第六課 溝通的藝術

一、保羅在腓利門書中,將一個廣泛的、 奴隸製度下的主仆與 罪犯問題,縮小至在基督裡的弟兄關系。

二、保羅用溫柔的言語,仔細的措辭,來勸說雙方和好。

三、保羅肯犧牲自己的利益,在一切事上均先作榜樣。

四、保羅不濫用權柄,不用強製或命令,乃是用智慧與愛,從對方的立場來勸說。

第七課 講道者的表達技巧

一、在準備時,多禱告,求聖靈隨時地引導及增加智慧,講道前更是需自我安靜。

二、常常自我充實,觀察他人的長處,充實自己的知識。

三、利用錄音或錄影,在講道前后作自我省察、修正與練習。

四、請親近的朋友,如配偶給予直接的評論,但要小心,別吵架。

五、將講稿仔細寫下,反複修正,如果可能,也可請屬靈前輩預先給予建議。

六、在時間運用上要精確,太長或太短都不宜,通常是平均每分鐘120字。

七、  事前及早預備好需要物品,反複演練使用的流程,對聽眾的反應先作好預估,對不同的反應,要先有心理準備,不可過度自信,或是期望過高。

八、  切記,不要有嘩眾取寵的心理,充足的預備,誠懇的表達,本身便已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如果無法一時達到很老練的地步,有時老實點,反而比過度花俏要好。

第八課 布道性講道

一、布道者的裝備

  1. 傳福音的使命感──知道傳福音是上帝的旨意,也就是上帝的計劃。是人世間最有價值的事,也是不可違背的事。價值觀是行動的基礎。沒有福音使命感的人就是沒有看見福音的價值,也不可能產生行動。求上帝賜下使命感,這是傳福音的熱火,非有不可的。

  2. 傳福音的信念──布道者必須對“福音”本身有很強的信念。模糊的概念不會產生力量。我們必須對“福音的內涵”有很強的信念。不但相信,而且知道,這是神的大能,一定要救一切相信的。初期教會的使徒,在政治、宗教強勢的逼迫之下,仍然說“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四18-20)。因此,我們對福音真理的架構,必須有很深的認識,才能產生堅強的信念。

  3. 屬靈的權柄與能力──傳福音是與撒但權勢、空中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是要攻破人心堅固的營壘……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后十4-5)。所以不能靠血氣、靠自己。而是要依靠主的大能大力來爭戰。因此我們在布道時,要迫切地求主賜下權柄與能力,因為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賜給神了(太廿八18)。更何況,我們什么時候軟弱,主應許我們什么時候就可以剛強。我們承認自己的無能,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們(林后十二9-10)。我們照主的旨意傳福音,主必以神的權柄與能力充滿我們。

二、布道講道的切入點

  布道講道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這要看布道者比較熟悉從哪條進路切入。茲略舉一些作為參考︰

  1. 人性的掙扎──內心的、個人的、道德的、倫理的、社會的

  2. 文化的沖擊──歷史的、民族的、人類的、科技的、時代的

  3. 意義的探索──無限性、絕對性、永恆性、存在性、價值性

  4. 上帝的存在──創造與進化、信仰與科學、上帝的本質與內涵、認識神、經歷神

  5. 十架的救贖──上帝尋找人、基督的舍命、人的悔改與相信

  6. 價值的重建──創造時的賦與、墮落后的迷失、蒙救后的恢複、基督徒的價值觀

最后更新時間: 2002 年 5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