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人培訓材料
聖經系列
聖經人物
著者︰蘇文峰/呂允智
前言
第一課 遭遇毀謗的摩西
一、身家背景︰
二、時代背景︰
三、關系人物(橫切面)︰
四、一生主要事跡(縱切面)︰
依時間來分︰
依內容來分︰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史實︰摩西被毀謗
六、解釋︰
七、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功課
第二課 求死的先知以利亞
一、身家背景︰
二、時代背景︰
三、關系人物(橫切面)︰
四、 一生主要事跡(縱切面)︰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之史實︰以利亞求死
六、解釋︰
七、歸納與應用︰事奉者
以利亞生平地圖
第三課 波斯皇后以斯帖
一、身家背景︰
二、時代背景︰
三、關系人物(橫切面)︰
四、一生主要事跡(縱切面)依時間來分︰
五、觀察本課經文之主要史實︰以斯帖冒死見王
六、解釋︰
七、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功課
第四課 重建城牆的尼希米
一、身家背景︰
二、時代背景︰
三、關系人物(橫切面)︰
四、一生主要事跡(縱切面)︰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之史實︰尼希米重建城牆
六、解釋︰
七、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榜樣
第五課 甘心衰微的施洗約翰
一、身家背景
二、時代背景
三、關系人物
四、一生主要事跡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的史實︰施洗約翰的自白(約三22-30)
六、解釋並歸納施洗約翰事奉的榜樣
七 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功課
第六課 賣主的加略人猶大
一、身家背景
二 時代背景
三 關系人物
四 一生主要事跡
五 觀察本課主要經文的史實︰猶大賣主而后自殺
六 解釋並歸納猶大在事奉上的失敗
七 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鑒戒
主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地圖
第七課 善於勸慰的巴拿巴
一 身家背景
二 時代背景
三 關系人物
四 一生主要事跡
五 觀察本課主要經文的史實︰巴拿巴的勸慰事工
六 解釋並歸納巴拿巴事奉上的榜樣
七 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功課
保羅生平及著作年代表﹡
使徒行傳地名
第八課 同心同行的亞居拉、百基拉夫婦
一、身家背景
二、時代背景
三、關系人物
四、一生主要事跡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的史實︰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同心事奉
六 解釋並歸納亞居拉、百基拉事奉的榜樣
七 歸納與應用︰事奉者的功課
答案
第一課 摩西
第二課 以利亞
第三課 以斯帖
第四課 尼希米
第五課 施洗約翰
第六課 加略人猶大
第七課 巴拿巴
第八課 亞居拉、百基拉
本書從聖經中選擇八位人物,特別從“事奉者的榜樣和鑒戒”這個角度,用歸納法查經的方式研讀。雖然本書的目的不是完整查考每位聖經人物的一生事跡,但為了讓讀者對八位人物先有宏觀了解,每課均先介紹各人的︰
一、身家背景︰名稱,家世(支派),地點(出生地、居住地、事奉地),學歷,外貌,個性特點。
二、時代背景︰當時世界和本國局勢,西元年代,中國年代。
三、關系人物(橫切面)
四、一生主要事跡(縱切面)︰人生分段,起承轉合。
完成上述四方面的介紹后,再從每位人物的生平中選取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跡,按歸納法人物查經的三個原則研讀︰
五、觀察此事件的史實︰上下文,時間,地點,相關人物,原因,發展,結果。
六、解釋屬靈的榜樣或鑒戒︰成敗/得失的因素,危機/轉機的契機,神/人的評價,角色/使命的定位等。
七、歸納並應用︰對我們當今的事奉/生活有何幫助?有何類比和對比?
限於〈中國學人培訓材料〉的格式和字數,本書只能選擇舊約和新約中各四位人物研讀;整本聖經中尚有極豐富的人物生平事跡可供學習,請參考本書最后面的進深書目,並靠聖靈的引導活用其他富有創意的方式,如︰話劇、采訪、棒球查經、相聲對話等,必可加深學習聖經人物的興趣和功效。
本課主要經文︰民數記十二章一至十六節
摩西(Moses)的名字源於埃及,有“出生”之意,與許多法老名字的后半部相同,如︰ Ahmose,Thutmose,Rameses 等,又與希伯來文“拉出來”的發音相似(出二10)。摩西是利未支派哥轄的子孫(出六16-18)。可能出生於以色列人集中的歌珊地(創四十七27),也可能是以色列人作工的蘭塞城(出十二37);四十歲前成長於埃及王宮;四十歲后,逃亡至米甸的曠野,結婚生子,牧羊四十年;八十歲在何烈山蒙召,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在曠野四十年后,死於迦南地外約但河東的毗斯迦山頂(申三26、27;卅四1)。
摩西(1526-1406BC),晚於亞伯拉罕(2166-1991BC)約六百年,先於大衛(1040-970BC)約四百年。摩西八十歲時出埃及(1446BC),距雅各全家75人下埃及時(1876BC)有430年(出十二40)。當時正當古埃及的新王國時期,中亞的古巴比倫王朝之后,約為中國古代商朝(1751-1111BC)中葉。當時全埃及約有八百萬人,而以色列總人口就有兩百多萬人。
1.幼年︰出生時父母的信心及童年教育,培養其選民意識,民族認同(來十一23;徒七20)。
2.青年︰埃及王宮度過四十年,“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七22),但發現靠民族情感發出的血氣之勇,不能成就大事(出二11-15)。
3. 壯年︰米甸曠野牧羊四十年,在異象中蒙召(出三11-四13)。
4. 老年︰過紅海,四十年在曠野流浪,神用他成就大事,帶領百姓,頒布律法。
5. 臨終︰一代信心偉人,名留青史。功成身退,登毗斯迦山,遙望迦南地(申卅四1-12)。
1. 救贖──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不再為奴,得享自由。過逾越節,預表救恩。
2. 立約──頒布律法、誡命與典章,寫下摩西五經。他是律法的代表者(約一17)。
3. 敬拜──建造會幕、設立祭司、獻祭與節期。
4.民族的形成──建軍、編隊與帶領百姓走曠野路四十年,塑造以色列全民成為一個合一的民族。
5.事奉──面對強敵靠主勝過,多次承受以色列人怨言,個性謙和(民十二3),不斷為他們代求,甚至愿犧牲自己(出卅二32),被稱為神人(申卅三1;書十四6)、使者(出三10;徒七34;來三1)與仆人(民十二7、8;申卅四5),足為所有事奉者的榜樣。
1.時間︰此段故事發生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二年,會幕立好開始前行(民十11),百姓因食無肉發怨言被懲罰后(民十一33)。在差派十二探子探查迦南地之前(民十三1)。
2.地點︰哈洗錄,在西乃山東北,基博羅哈他瓦(民十一35)和巴蘭曠野的加低斯(民十二26)之間。
3.人物︰亞倫──摩西的哥哥與代言人,以色列頭一位大祭司。米利暗──摩西的姊姊,也是女先知。摩西的妻子──為古實女子。摩西──神的仆人,在以色列全家盡忠。
4.事件︰亞倫、米利暗因摩西的妻子是外邦古實女子而毀謗摩西,神為摩西主持公道,米利暗長大麻瘋,摩西代求得到醫治。
1.摩西之妻是米甸祭司葉忒羅之女西坡拉(出二21),在摩西返埃及之前還在(出四24),為何一兩年后,以色列人才出埃及,摩西的妻就成了古實人?有兩種解釋︰摩西另娶古實女子;或者古實人是以色列人對外邦人一種輕視性的稱呼,因此這裡所稱的古實女子就是米甸人西坡垃。
2.亞倫、米利暗為何要毀謗摩西?可能因先知在本家不受尊重(可六4),亞倫、米利暗自幼看摩西長大,四十年不見,回來就領導兩百多萬百姓,心生不服。見他上西乃山領誡命律法,和神面對面,心生嫉妒。又見他娶外邦女子,不合祖宗條例,心生不滿。種種原因,造成毀謗摩西的事實。
3. 摩西在整個事件中的反應為何?摩西的反應,可為所有信徒之榜樣︰
a. 靜默不語。他不自我分辯,等候神;因神已聽見,神也會為神仆人說話。
b. 為人謙和。毫不驕傲,也非自卑,尊神為大,不以自我中心。
c.全家盡忠。他有先知、祭司、君王的職責,擔負教導、牧養、治理的工作,以神國的事為念,不單顧自己本家。
d. 領受啟示。他面對面清楚認識神,明白神的話,盡力傳揚。
e.饒恕代求。當神懲罰米利暗時,他立刻代求,如約伯為三個朋友代求(伯四十二10)。
1.同工事奉的難處,往往來自自我中心,嫉妒別人的成功和恩賜。米利暗和亞倫毀謗摩西的原因,表裡不一,顯出人性軟弱虛偽。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2.摩西原本是性烈之人,經神多年調教對付,在曠野中磨練出謙和個性。今天神也會同樣磨練我們。
3. 摩西與神關系親密,所領受的啟示是他屬靈權柄的來源,並非以地位要得尊敬。
4.亞倫、米利暗不可自恃資格輩份,倚老賣老;也不應借題發揮,攻擊摩西的屬靈權柄;攻擊神的仆人,就是攻擊神。
5.今日在教會中事奉,難免會被批評毀謗。如何面對,可反映出每位事奉者的成熟度。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請在聖經中找出其他神的仆人被毀謗時,如何回應的榜樣。
二. 當事奉者明顯犯錯時,應如何去幫助他?有什么聖經教導?
本課主要經文︰列王紀上十九章一至十八節
1.以利亞(Elijah)是在基列寄居的拿弗他利地之提斯比人,名字意為“耶和華是我的神”。
2.他是以色列偉大的先知,身穿毛衣,腰束皮帶,個性剛烈,曾行過許多大神跡(預言干旱與大雨、使死人複活、天火降下……)。但在挫折時極度沮喪,甚至求死。
3. 以利亞未見死亡,乘火車火馬升天(王下二11)。
1. 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成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后,北國共有209年(931-722BC)歷史,分為九個王朝︰耶羅波安(22年,931-909BC),巴沙(24年,909-885BC),心利(7日,885BC),暗利(44年,885-841BC),耶戶(89年,841-752BC),沙龍(1月,752BC),米拿現(12年,752-740BC),比加(20年,752-732BC),何細亞(10年,732-722BC)。以利亞在暗利王朝亞哈王時代(874-853BC)作先知,經過亞瑪謝王(853-852BC),在約蘭王(852-841BC)統治初年被接升天。
2.亞哈王之后耶洗別為西頓王謁巴力之女,引進迦南偶像巴力與亞舍拉,極力逼迫事奉耶和華的先知。當時全以色列百姓大多拜假神,極為墮落敗壞。
3. 以利亞事奉時為以色列南北國聯盟時期(873-835BC),當時猶大王約沙法(873-848BC)為好王,惜其子約蘭王(853-841BC)娶亞哈與耶洗別之女亞他利雅為妻,造成日后猶大國的難處。
4. 當時亞述帝國之王為︰亞述拿西帕二世(884-858BC)及撒縵以色三世(858-824BC)。當時的亞蘭王為便哈達一世(900-860BC)及二世(860-841BC)。約在中國西周時代(1111-771BC)。
按聖經記載,以利亞所經過的地方為人生分段︰
1. 上場︰由撒瑪利亞到基立溪旁(王上十七1-7)︰以利亞指責亞哈王,退至基立溪,靠烏鴉叼餅和肉養生。
2. 退隱︰在西頓的撒勒法(王上十七8-34)︰旱災時住寡婦家,救其子死而複活。
3. 出征︰回到撒瑪利亞(王上十八1-19)︰三年后複出,斥責亞哈王拜偶像,並向假神先知挑戰。
4. 奏捷︰迦密山到基順河(王上十八20-45)︰以利亞獻祭時降下天火因而得勝,殺了數百巴力先知。
5. 低潮︰耶斯列、別是巴、何烈山到大馬色(王上十九1-21)︰耶洗別欲殺以利亞,先知灰心求死,神堅立他,呼召以利沙跟隨。
6. 余事︰耶斯列、撒瑪利亞(王上廿一1-29;王下一1至二1-12))︰斥責亞哈王占拿伯葡萄園之事,及其子亞哈謝王有病求問外邦神之舉動。以利沙跟隨以利亞,以利亞升天。
1. 時間︰以利亞大勝且擊殺巴力先知之后(王上十八20-46),選召以利沙跟隨接棒之前(王上十九19-21)。
2.地點︰由耶斯列(王上十八46)逃到別是巴(猶大地最南邊之城市)及曠野(王上十九3,4),約一百哩,再走四十晝夜路程(約三百哩)到何烈山(王上十九8)。
3.人物︰亞哈與耶洗別,身為北國以色列王與后,引進迦南假神巴力與亞舍拉的偶像崇拜;以利亞獨力對抗偶像與假先知而大勝,耶洗別威脅殺他;天使給以利亞食物和水,並指引方向;神指示他按立哈薛、耶戶作王,以利沙接續他以及指示他有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
4.事件︰以利亞因迦密山事件而遭生命危險,灰心喪膽逃跑,甚至求死,被神挽回之經過。
1.亞哈和耶洗別──暗利的兒子亞哈與其妻西頓王謁巴力之女耶洗別,是以色列國有史以來最邪惡的王和王后(王上十六30,31,廿一5),除了引進偶像、殺害先知外,也謀害拿伯,侵占他的葡萄園(王上廿一7)。亞哈死於與亞蘭王的戰役中(王上廿二35)。14年后,元帥耶戶殺死耶洗別(王下九33),其子以色列王亞哈謝、約蘭,其女亞他利雅(猶大王約蘭之后)及外孫猶大王亞哈謝均不得好下場(王上廿二52,53;王下九22;代下廿一6,廿二2-4)。
2.巴力和亞舍拉──巴力是西頓人的土地神,掌管氣候、牲畜與五谷收成;亞舍拉(又作亞斯他錄,王上十一33)是女神,巴力之妻,掌管生育繁殖。迦南人拜巴力和亞舍拉的儀式極為邪惡淫亂。
3. 以色列國的信仰光景如何?──所羅門王娶外邦后妃帶入偶像(王上十一1-8),雖對全百姓尚未造成影響,但已經得罪神了。北國以色列耶羅波安王在伯特利和但設立邱壇與金牛犢,使百姓陷在罪中(王上十二30)。亞哈和耶洗別引進外邦偶像崇拜,殺害以色列的真先知,並脅迫許多先知妥協,又引進450巴力的先知及400亞舍拉的先知。除了俄巴底所藏的100先知外,僅有以利亞一人敢站出抗衡。
4. 以利亞在勝利之后,為何會落入靈性軟弱光景?
屬靈高峰之后他竟陷入低潮,因為︰
a. 迦密山勝過假先知事件后,以利亞的體力極度透支,以致格外軟弱。
b.由他和神的對話,可看出他的狀況︰“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他與古人相比,且重複“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十九10、14)。他充滿自憐與自我中心。
c. 長期孤軍奮戰,缺乏伙伴。
d. 轉看環境,未像以前單仰望神。
5. 神如何對待灰心求死的以利亞?
a. 神並未直接回答。容他休息睡覺,差派天使二次供他飲食,直到他體力恢複。
b.暫時離開服事的地區,走40天的路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遠離其成功與失敗之處。
c. 到何烈聖山(即西乃山)。以利亞在此的許多經歷與摩西類似,也是一種提醒。
d. 向他顯現神大能作為。神不在風、地震或火中,神卻在微小的聲音中對他說話。
e.神只詢問、吩咐,神不解釋、回答。神要以利亞在回答神的問題中看見自己的軟弱與不足;在遵行神的吩咐時明白神的大能與掌權。神指出跟隨神的人不只他一人,還有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
f.神調整以利亞的事奉型態,打發以利亞執行膏立新王的新使命,安排以利沙作以利亞的同工與接棒人。
1. 以利亞的灰心求死是許多事奉者的鑒戒︰
a. 他只看過去的成功無法持續超越,又見當今敵人的威脅恐嚇。
b. 將自己與先祖、別人相比,見其他先知軟弱逃避,以為自己孤立無援。
c. 事奉者身心靈極度疲憊,缺乏睡眠飲食時,易落入情緒低落之中。
d.事奉者在困難中似乎神沒有安慰肯定,不要陷入自怨自艾自憐的漩渦,因神的眼目一直注視他。
2. 神挽回以利亞的方法有許多值得事奉者注意的特點︰
a.神是主人,有權柄能力,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所以不能限定神帶領的方式。烏鴉叼餅和肉、寡婦家的面和油不減少、死人複活、天降大火、干旱或大雨、曠野中的水和餅,都是神所安排。
b. 神眷顧事奉者身體的需要,先讓他吃飽喝足休息夠了,才進一步解決其問題。
c.神說話不在狂風地震大火之時,而在微小聲音之中,容易被忽略。只有清心的人得以見神(太五8)。
d.歷史在神手中,神也掌管世界。以利亞以為百姓都拜偶像去了,神卻保守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不可孤芳自賞﹗
e.神是創始成終的神。以利亞未竟之工作,神安排以利沙來完成。每位事奉者都應培養接班人。
3.你在事奉中有過成功與失敗、高峰或低潮嗎?覺得孤單嗎?對神生氣甚至求死嗎?神如何帶領你走出來呢?你有沒有幫助人由低潮中走出來的經驗?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請找出聖經中的先知及新約如何描繪以利亞?他對后人有何影響?
二. 聖經還有哪些事奉者灰心的例子?神如何帶領呢?他們與以利亞的例子有何相同之處?
地圖解說
1. 王上17:1-7在基立溪旁
2. 王上17:8-24去撒勒法寡婦家
3. 王上18章迦密山上求雨,殺巴力先知,跑去耶斯列。
4. 王上19:1-6耶洗別要殺以利亞,以利亞逃到別是巴,又逃到何烈山。
5. 王上19:19-21以利亞膏以利沙作知,收他為門徒。
6. 王上21:17以利亞去撒瑪利亞責備亞哈王殺害拿伯。
7. 王下1:1-17亞哈謝王病了,差人去求問以革倫的神巴力西卜,以利亞在半路上阻攔,並去見王,宣告王必死在床上。
8. 王下2:1-13以利亞和以利沙從吉甲經伯特利、耶利哥到約伯河東,乘旋風升天。
本課主要經文︰以斯帖記三章七節至四章十七節
1. 以斯帖(Esther)是波斯名,意為“星”(亦可能由巴比倫女神 Ishtar 之名而來);其希伯來名為哈大沙(Hadassah),植物“桃金娘”或“媚桃”(Myrtle)之意。
2. 以斯帖是猶太孤女,便雅憫支派人,猶大國王耶哥尼雅(又叫約雅斤,王下廿四8-16;代下卅六9、10)被擄時(597BC),被擄之民便雅憫支派末底改(Mordecai)的表妹及義女。
3.以斯帖的父母並未在古列王許可猶太人回國時(538BC)離開波斯,以斯帖一直住在波斯首都書珊城。
1. 亞哈隨魯王(Ahasuerus,於486-465BC為波斯王)是波斯原名之希伯來譯法,歷史上用其希臘名,稱為薛西一世(Xerxes I)。他以沖動莽撞聞名,由其廢王后瓦實提之事可看出。
2.波斯帝國版圖由印度至非洲伊索匹亞,但亞哈隨魯王盼望完成他父王大利烏王的遺志──征服希臘,卻在490BC馬拉松之役慘敗於希臘。以斯帖記第一章的筵席,可能是戰前的策略性會議。
3.根據歷史記載,亞哈隨魯王攻希臘之役先勝后敗,陸軍海軍陸續失敗,478BC撤退返回波斯,致力內部建設,至465BC被弒。其子亞達薛西一世(應為王后瓦實提所生)繼位四十年(465-425BC),以斯拉、尼希米皆在他執政期間返回猶大。波斯帝國於331BC亡於希臘亞歷山大大帝。
4. 王后瓦實提在亞哈隨魯王遠征希臘之前(484 / 483BC)被廢。以斯帖在亞哈隨魯王遠征希臘失敗返國之后(479 / 478BC)被立為后。
5.以斯帖記的時代在第一次所羅巴伯回歸和第二次以斯拉回歸之間,當時住在波斯的猶太人可能有數百萬人,而回歸猶大地的猶太人只有五萬。
6.以斯帖的時代為波斯帝國強盛時期,亦為雅典聯盟成立(478BC)、希臘之古典全盛時期。羅馬是共和時期(509-27BC),中國是周朝的春秋時代(771-403BC),約在孔子(551-479BC)與蘇格拉底(469-399BC)前后。
1.親人︰父(亞比孩,斯二15,九29)母早逝,由表兄末底改撫養長大(斯二7),收為義女。
2.關鍵人物︰波斯王亞哈隨魯王,前王后瓦實提Vashti(希臘名亞美斯提絲,是亞達薛西一世之母后)。
3. 仇敵︰哈曼 Haman 是亞甲族哈米大他之子(斯三1),哈曼之妻細利斯(斯五10,14),朋友、智慧人(斯五10,14,六13)及十個兒子(斯九7-10)。
4.太監︰米戶幔等(斯一10),希該、沙甲(掌管宮女,斯二3,14),辟探、提列(圖謀害王被末底改檢舉,斯二21),哈他革(伺候以斯帖,斯四5),哈波拿(伺候王,斯七9)。
5. 大臣︰米母干等(斯一14,16-21)。
1. 童年︰出身於波斯國被擄之猶太民眾中,自幼父母雙亡,在表兄末底改家中成長。
2.原王后瓦實提被廢於亞哈隨魯王三年(482BC)。再選后妃時以斯帖入選,經一年預備后正式選中,於亞哈隨魯王七年十月(478BC)受封為皇后。
3.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474BC五、六月)哈曼因恨末底改,定計請得王令要在十二月十三日(473BC三月七日)殺害所有猶太人。
4.猶太人極度驚慌,末底改要以斯帖代求王命,以斯帖要末底改及猶太人禁食三日,才去見王。又兩度設筵邀王與哈曼,其間王因聽見過去末底改揭發謀刺王命陰謀,定意高舉末底改。
5. 在第二次筵席中,以斯帖求王命準許猶太人反抗仇敵蒙準,哈曼一家被處極刑。
6.王於三月廿三日下新令,準許猶太人在十二月十三日報仇,共殺仇敵約七萬五千人。
1.哈曼因他與末底改的私仇,定意要加害所有猶太人。正如猶太人要害耶穌得假手羅馬巡撫彼拉多,哈曼必須說服亞哈隨魯王,認為猶太人散居全國,不同於萬民,不守王律,留之無益,滅之可也。另外哈曼愿意捐一萬他連得銀子入王庫(約為波斯全年歲入之三分之二)。
2.王同意哈曼所求,正月13日傳旨於全國各省,於11個月后(12月13日)執行此滅族令。
3.各處猶太人極度哀痛,披麻蒙灰,撕裂衣服,末底改到宮前要找以斯帖。因其身穿麻衣不能入宮,他和以斯帖的溝通都是透過太監哈他革。
4.末底改告訴以斯帖,哈曼與他有私人過節,卻請王命要滅全族,囑以斯帖見王,為百姓懇求。以斯帖先有怯意,因王命若未蒙召見王,會被治死,而王已三十日未召以斯帖了。
5.末底改提醒以斯帖,若閉口不言,猶太人也必得救,她全家卻要滅亡。她得王后位份是為現今機會。以斯帖以慷慨赴死的決心,囑咐末底改要猶太人為她禁食禱告三晝夜,終於完成使命。
1.以斯帖記和雅歌為聖經中沒有提到“神”名號的兩卷書,但內容充滿對神的敬虔與神的保守。本課史實中雖然沒有使用“神”字,但清楚看到神在掌權。
2.歷史中以色列族多次有滅種的危險,從舊約的埃及法老王、亞瑪力人,后來的亞述、巴比倫,一直到新約時的羅馬,近代的德國納粹黨、回教世界阿拉伯國家等。此次哈曼所安排的王令,是舊約時代最后一次大規模除滅猶太人的行動。猶太人的普珥日 Purim (猶太歷亞達月13-14日)即為記念此事件中神的保守。
3.亞甲族哈米大他之子哈曼可能是亞瑪力王亞甲(撒上十五20)的后裔。神曾命令以色列人必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出十七16),且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涂抹(申廿五19)。哈曼與末底改的結怨,幾乎影響以色列人滅種,背后應有屬靈爭戰的意義。此處是聖經中最后一次提及亞瑪力人。
4. 以斯帖是一個弱女子,卻能在適當的時機(the right time),用適當的地位(the right position),以適當的方法(the right way),做適當的事(the right thing)。
1.你我能否從今天世上的苦難中,看到屬靈層次的功課?每位事奉者應在環境的危險與苦難中認清仇敵的攻擊,相信且倚靠神的保守。事奉者更應像以斯帖勇敢地接受神的呼召與使命,承擔起該負的責任,甚至犧牲也不退卻。
2.當教會或同胞有難處時,你我有何責任與挑戰?神的呼召與使命,往往落實在保護神的百姓,免受仇敵的攻擊上。
3.你我有哪些世上的身分與地位,也是神所賜的,在機會來臨時可以為神所用?為了拯救神的百姓,神往往會預備揀選一些人,先賜給他們有利的身分與地位,將來可以在不同的崗位與角度,參與救恩的計劃與神國度的建立。今天,神也給你這樣的位份嗎?
4.為神所用的人(如以斯帖、末底改),必定要承擔危險與壓力,最后得到獎賞。惡人(如哈曼)雖抵擋神,逼迫神的百姓,至終必失敗滅亡。今日神有時也用世上有權勢之人(如亞哈隨魯王),考驗神的百姓,也帶來神兒女的解救。
5.神揀選的人,逃避神給的責任時,會有什么后果?神的旨意仍然成就,神的國度仍必建立,神的兒女必蒙救贖,但逃避者必受虧損。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以斯帖記中雖未提到“神”字,請在其中找出神的蹤跡和工作。
二. 聖經中除了以斯帖外,還有哪些女子在以色列人遭遇危機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課主要經文︰尼希米記二章一至廿節
尼希米的名字有“耶和華安慰”之意。是個身在外邦,心懷聖城的以色列僑民。原為波斯王宮中酒政(有人因此認為他是太監),與王親近,受王重視。他敬畏神,尼希米記中記載他十三次禱告。性格剛強,不怕仇敵恐嚇。擅於計劃,領導有方,又廉潔自守,與民同甘共苦,不單帶來物質與社會建設,也造成靈性複興。
1. 北國以色列(930-722BC)共208年,亡於亞述帝國;南國猶大(930-586BC)共344年,亡於巴比倫帝國。第一次被擄的人中有但以理,在巴比倫與波斯朝廷中任高官;以西結在百姓中作先知。耶利米(626-586BC之間作先知)指出亡國被擄是神的審判,也預言七十年后要歸回(耶廿五11、12,廿九10)。
2.波斯王古列元年538BC(拉一1)第一次歸回,記於以斯拉記一至六章,共約五萬人(拉二64,65),由設巴薩帶領。大祭司耶書亞(拉三2)和省長所羅巴伯(該一1)同心重建聖殿,至大利烏二年(520BC)16年間僅根基完成。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鼓勵百姓建造,於大利烏六年(515BC)完工。
3.亞達薛西王七年(458BC)第二次歸回,記於以斯拉記七至十章,距離頭一次歸回有80年,其中發生以斯帖的故事(483-471BC)。此次歸回男丁僅一千五百余人,文士以斯拉領導行程。他回去的改革,主要針對與外邦人通婚之罪。北國后裔與四圍外邦人通婚的后代,即為撒瑪利亞人,信仰混合性宗教,曾想聯合建殿被拒(拉四1-3),攔阻修城牆(尼四1,2),新約時代不與猶太人往來(約四9)。
4. 以斯拉回國后13年的第三次歸回,即由尼希米所帶領,人數不詳。
5. 當時巴比倫帝國(605-539BC)已亡於波斯帝國,希臘亞歷山大帝國(336-323BC)尚未興起,羅馬則屬於帝國之前的共和時期(509-27BC)。這時也正值中國東周的春秋時代(771-403BC),稍晚於老子(約580-500BC)、孔子(551-479BC),約與蘇格拉底(469-399BC)、柏拉圖(429-380BC)同時。
1.尼希米原在亞達薛西王書珊城宮中作酒政(尼一11),於亞達薛西王廿年(444BC)回耶路撒冷擔任猶大省長,完成了城牆重建(52天,尼六15)、戶口普查、城牆奉獻、遵守節期、宣讀律法……等複興的工作。
2.當他返波斯述職(尼十三6)后再回耶路撒冷,再度進行改革︰清理聖殿、執行十一奉獻、遵守安息日、禁止與外邦人通婚。
3.經過三次被擄歸回后,聖殿重建。以色列人在尼希米與以斯拉同心努力下,遵守聖約,重視聖經,聖城與聖民得以建造,而自古經常拜偶像、與外邦通婚的以色列人,自此成為一個嚴守律法、敬虔的民族。
1.時間(When)──猶太人第三次歸回(444BC)期間,尼希米第一個省長任期(12年)中的第一年。
2.人物(Who)──上司︰波斯亞達薛西王一世(亞哈隨魯──薛西王之子,可能是以斯帖的繼子)。親友︰父──哈迦利亞(字意︰要等待耶和華),弟兄──哈拿尼(字意︰耶和華有恩慈)。同工︰文士以斯拉(亞撒利亞之簡稱,字意︰耶和華幫助),哈拿尼雅(尼七2),舊約最后先知瑪拉基可能在同時代。軟弱的以色列人︰假先知示瑪雅(尼六10,11),大祭司以利亞實(尼十三28)。仇敵︰撒瑪利亞省長和侖人參巴拉、亞捫省長“為奴的亞捫人”多比亞,阿拉伯人基善。
3. 地點(Where)──從波斯首都書珊城的王宮,到荒涼毀壞的猶大耶路撒冷聖城。
4.事件(What)──由耶路撒冷來的猶大人哈拿尼,告訴在波斯宮中任職酒政的尼希米有關耶路撒冷荒涼的情形,尼希米求神得王助回國修建經過。
5. 事由(Why)──猶大百姓歸回后,所羅巴伯重建聖殿(536-516BC),以斯拉重申聖律(458-457BC),百姓仍舊軟弱,直到神差尼希米回國重修聖城(444BC),至此猶大聖民重得複興。
6.過程(How)──憂心家國(尼二1、2),懼怕君王(2、3),倚靠上帝(4、5),安排計劃(6-10),觀察城牆(11-16),鼓勵百姓(17、18),抵擋仇敵(19、20)。
1. 尼希米在波斯王宮中地位為何?有什么責任?
尼希米是酒政,負責先嘗王所有的飲食,確定沒有下毒,王才食用。此職位與王的安全有關,必須是王最親信的人。
2. 尼希米回耶路撒冷的官職為何?有什么責任?
尼希米擔任猶大地的省長(尼五14-18)此官銜又譯作總督,設巴薩(拉五14)、所羅巴伯(該一1)都作過省長。省長與屬下的俸祿通常向百姓征收,但尼希米非但一介不取,還款待數百人的飲食。
3. 為何有人要阻攔耶路撒冷城牆修建?
尼希米的敵人主要是撒瑪利亞省長和侖人參巴拉,大河西省長亞捫人多比雅及亞拉伯人基善。撒瑪利亞人系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后,與異族通婚的后裔。撒瑪利亞人原來想一同重建聖殿被拒(拉四1-3),就一再阻攔建殿與建城之工,上告波斯王謂猶大人要謀反(拉四11-16),又嗤笑尼希米(尼二19,四1-3),恐嚇要攻擊耶路撒冷城(尼四7、8),謀害尼希米(尼六1-14),均未成功。其反對原因為政治經濟因素過於宗教因素,因尼希米抵達后減弱撒瑪利亞省長權柄,又可能影響亞拉伯人香料貿易的利潤。
1.被擄歸回期間,以色列人的靈性複興是由所羅巴伯重建聖殿,以斯帖保護聖民,以斯拉重申聖律及尼希米重修聖城等事件所帶來的。這些事奉者在不同的時期中,藉不同的恩賜和機會服事神。他們對今日教會事工的推展,有許多可供效法學習之處。
2. 尼希米領導管理的榜樣︰參考孫德生(Oswald Sanders)在《屬靈領袖》(Spiritual Leadership)一書第廿二章的描述,尼希米身為領袖,有不少值得今日事奉者效法的榜樣︰
* 他的品格︰
a. 不斷禱告︰他是個禱告的人,隨時隨地向神求告、仰望、親近(尼一4-6,二4,四4-9,五19,六9-14,十三14、22、29)。
b. 關心同胞︰了解歸國同胞情況,為同胞哭泣禁食哀求(一4-6),為同胞求好處(二10)。
c.不敢自義︰“我和我父家都有罪了”(一6);他愿分擔以色列人的罪。他與同胞認同,不自以為義。
d. 勇敢無懼︰不逃跑,不愿避到聖殿保全性命(六11)。
e.深思遠慮︰確定工作目標及日期,求王賜下通行及木料的詔書,方便日后的行程及建造(二6-9)。
f.謀定后動︰到達耶路撒冷后,住了三天,觀察局勢后才動手,不隨便宣揚(二11-16)。對官長的惡行,“心裡籌劃”后才斥責(五7)。
g.清楚決定︰到了應該向王秉告及動工建造的時候,敢做決定,果斷而不拖延(二5-6、17)。
h. 了解疾苦︰他了解民眾的問題,立即設法解決(四10-12,五1-5)。
i.不循情面︰他敢斥責貴冑和官長,行事嚴格公正(五7-11)。
j.兼顧現實︰面對敵人的攻擊和擾亂,他一面禱告,一面“派人看守、晝夜防備”(四9)。他知道如何仰望神,也知道人當盡的本分。
k.以身作則︰他不自恃身份,愿和修造城牆的百姓、弟兄、仆人、護兵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脫衣服,佩帶兵器(四21-23)。
l.不求報酬︰不受俸祿,不索糧食和酒,不置田產(五14-16)。
* 他的方法︰
a. 激發信心︰鼓勵百姓認識神的施恩和權能(二18、20,四14、20)。
b.分工合作︰他調查形勢,估計可用的人員和專長后,分派各組人員清楚的職責,各組分工而合作,並指派忠信的管理者(二11-16,三1-32,七2)。
c.勞逸結合︰百姓工作疲乏、又受阻礙、喪失勇氣時,尼希米武裝百姓,重新編組。他讓百姓半數工作,半數防衛和休息(四10-16)。
d.對付外患︰面對敵人的侮辱、諷刺、滲透、恐嚇、騷擾,他勇敢應付,心志堅定,並采取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四16)。最重要的,他對神堅信不移(四20)。
e.處理內亂︰百姓因被富家欺壓而埋怨時,尼希米聽取民怨,公開斥責貴冑,勸令免債(五1-13),雙方皆聽從。
f.屬靈複興︰他在物質建設之外,更致力真理及心靈建設。他請以斯拉宣讀律法,恢複住棚節,禁食認罪,潔淨聖殿,十一奉獻,守安息日,禁止雜婚(八至十三章)。
這一切屬靈的複興,使歸回的以色列人不僅歸回聖城,更歸向那聖潔權能的耶和華。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請分析聖經中如何教導信徒在“對君王順從”與“對神敬畏順服”中取得平衡?
二. 尼希米被神使用的原因是什么?許多現代企業管理的書中,都以尼希米為范例,從尼希米記全書中,可看到他具有哪些屬靈領導的美德?
本課主要經文︰約翰福音三章廿二至卅節
1. 名稱︰本名約翰(John,字義是︰神的禮物,神的恩賜)。別名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因他宣講悔改的洗禮,而且在約但河為眾人施洗,也為耶穌施洗,故得此別名(太一16;路三1-22)。
2. 家世︰以色列人利未支派祭司家庭。
3.地點︰出生在猶太境內山地,居住在曠野,主要事奉地點在約但河下游及耶路撒冷附近。
4. 外貌︰穿駱駝毛衣服,腰束皮帶(太三4)。
5.個性︰心靈強健(路一80),剛烈勇敢,其心志和外貌均類似舊約的以利亞(王下一7,8)。
1.世界局勢︰施洗約翰公開傳道的時間只有一年,約在主后26年,中國東漢光武帝時期。那時羅馬帝國是大一統的和平時期,第二位皇帝提庇留分派本丟彼拉多任猶太巡撫,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猶太人在羅馬政府的凶暴統治下生活困苦,期待彌賽亞的拯救。
2.猶太局勢︰宗教上祭司、文士、法利賽人只知死守摩西律法,毫無信仰的實質。聖殿華麗但敬拜徒具形式。
3. 施洗約翰的事工,為那時代帶來震撼,預備人心迎接耶穌基督宣講的福音。
1. 出生︰祈求而得,天使預告,母腹中被聖靈充滿(路一5-25、57-66)。
2. 成長︰按拿細耳人條例(民六1-21)。長於曠野,衣食特殊(路一15、80;可一6)。
3. 傳道︰傳悔改回轉之道,斥責罪惡,介紹基督,為人施洗,招收門徒(太三1-16;可一1-16;路三1-18;約一6-9、15、19-34,三22-30)。
4. 殉道︰斥罪被下監,曾疑惑主的身分,被耶穌稱贊,被希律王斬首(太十一2-19,十四1-12;可六14-29;路七18-35)。
五、觀察本課主要經文的史實︰施洗約翰的自白(約三22-30)
1.時間(When)︰發生於主耶穌尚未公開傳道,施洗約翰下監之前。那時主剛在逾越節潔淨聖殿,並與尼哥底母論重生后,離開耶路撒冷,到猶太鄉間居住。
2. 地點(Where)︰耶路撒冷附近的猶太鄉間。
3.原因(Why)︰那時施洗約翰在附近的哀嫩為人施洗,他的門徒見主耶穌也為人施洗,而且吸引更多人,心生妒忌,施洗約翰乃向門徒作此表白。
4. 內容(What)︰
(1)權柄來自天上(27節)。
(2)我不是基督,只是先鋒(28節)。
(3)我不是新郎,只是伴郎,我因神而喜樂(29節)。
(4)神必興旺,我必衰微(30節)。
1. 他深知主耶穌的身分(identity)和使命(mission)
約翰知道︰
(1)主耶穌才是來自天上的,神的兒子。
(2)神就是舊約所預表的“神的羔羊”(賽五三;約一29),要為世人贖罪。
(3)神是先知所預言的那一位基督,是受膏者,是以色列人期盼的彌賽亞。
(4)神要用聖靈和火為人施洗,使人不再因遵守律法稱義,而是有重生得救的新生命和聖靈的能力(太三11、12)。
2. 他確知自己的身分和使命
約翰因認識主耶穌是誰,故能確知自己的身分和使命。施洗約翰和使徒約翰曾說明約翰和主耶穌的對比︰
施洗約翰 | 主耶穌 |
用水施洗 | 用聖靈和火施洗 |
傳悔改的洗禮 | 傳聖靈的洗禮和天國的福音 |
為光作見証 | 是真光 |
在耶穌之先出生 | 耶穌在約翰前就存在 |
奉差在基督之前開路 | 是基督 |
新郎的朋友 | 新郎 |
必衰微 | 必興旺 |
基於對主對己的認識,施洗約翰的事奉觀值得我們效法。
3. 他認識事奉的原則和目的
(1)他知道事奉的權柄和果效來自天上(27節)
若不是天上的神呼召、差遣,事奉的人就不能“做什么”;若不是天父賜下權柄、能力、機會、恩賜、果效,事奉的人也不能“得什么”。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三章五至六節所說︰“亞波羅算什么?保羅算什么?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領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生長。”
(2)他事奉的目的是為高舉基督,不是為自己
他雖有奇特的出生、成長背景,有神的靈充滿,且有明顯的恩賜和果效,但他的心卻如馬利亞一樣尊主為大,以主為樂(路一46-47)。馬利亞和約翰都深知道自己只是奉差遣,迎接基督的來臨。因此施洗約翰在傳信息和事奉時,不斷地高舉基督,引人歸向基督,甚至指示自己的門徒跟隨基督(約一35-37)。
他的事奉不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聲望和勢力,不是為了與人追比競爭,也不是為了滿足自我。他為主而作,為主而活;就像伴郎一樣,因新郎(主耶穌)的來臨和彰顯而有滿足的喜樂。
(3)他事奉的心愿是讓主興旺,讓己衰微(30節)
英文聖經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對約三30的翻譯是︰"He must become Greater; I must become Less. " 這個 must 表明施洗約翰的決心。他不是消極、被動或妒忌地看主興旺、自己衰微;他積極、主動地讓主耶穌的真光照亮顯大,成為台上的焦點,自己甘心喜樂地退出,作隱藏的事奉。
誠如英國聖經學者摩根(Campbell Morgan)所說,這段經文可以稱為“偉大的退場之歌”。舊約時代的最后一位使者,即將功成身退;他所唱的這首“退場之歌”,為每位事奉者留下了佳美的榜樣。
歸納施洗約翰在這段經文中的榜樣,請每位事奉者一起思想︰
1. 我在神的國度中,被差派的角色和使命是什么?
我們的身家背景、時代局勢、成長過程、人生際遇、信主后的轉變、屬靈的操練、當今的機會……,都是神的工作(弗二10),為要完成神托付的使命,像施洗約翰當年一樣。
2. 我知道自己事奉的恩賜和限製嗎?
3. 我的事奉是依靠天上的權柄和能力,還是單靠自己的努力?
4. 我會因別人的成功而妒忌嗎?我想與人競爭嗎?
5. 我事奉的動機是為領人歸向自己或歸向基督?
6.我的老我已與主同釘十字架嗎?它是否仍蠢蠢欲動?我學會了讓主顯大、讓主的靈充滿、讓主的恩典覆庇嗎?
7.主耶穌的生命和能力正在我身上日漸興旺嗎?罪惡和世界的吸引力對我已日漸衰微了嗎?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施洗約翰的一生中,是否也有軟弱的時候?為什么?(太十一2-3;路七21-23)
二. 主耶穌如何評價施洗約翰?(太十一4-18;路七24-28;約五33-40)
本課主要經文︰馬太福音廿六章十四至十六節,四十七至五十節,廿七章一至十節
1.名稱︰本名猶大(Juda)。在中文聖經中被稱為猶大的,舊約有八位,新約有六位。為了區別,這位猶大通常按其出生地,被稱為“加略人猶大”,或“賣主的猶大”。主耶穌曾稱他為“魔鬼”(約六71)及“滅亡之子”(約十七12)。使徒約翰稱他為“賊”(約十六6)。
2.家世不詳。出生地是南部猶太地的小城加略希斯侖,不像其他使徒是北方加利利人。歷史學家 De Quince 和 Kazantzakis 認為他原是歹徒,后來改變了,被帶到耶穌門下。
3. 個性︰精明,善於理財,有貪心(約十二62)的習性。
世界和猶太局勢︰與施洗約翰相同(見本書第五課)
1. 蒙召為使徒(路六12-16)
2. 負責管理錢財(約十二4、6)
3. 責難伯大尼的馬利亞打破香膏(約十二5)
4. 賣主而后自殺(太廿六14-16、47-50,廿七1-10;可十四10-11、43-45;路廿二3-4;約十八1-5;徒一16-20)
1.時間(when)︰猶大賣主的事件,發生於主耶穌公開傳道第三年的逾越節。主耶穌在逾越節前二天(即尼散月十二日,星期三),即已預言“要被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當時猶太人的領袖已決議用詭計捉拿耶穌,猶大自動獻策,愿作內應。這時撒但已進入他的心,賣主的事件,終於在逾越節前夕的深夜時發生。
2.地點(where)︰逾越節前夕的“最后晚餐”席上,主耶穌對門徒作了很長的教導、應許和臨別禱告后,走到耶路撒冷城外,過汲淪溪到客西馬尼園,在園中禱告。就在這園中,猶大率領兵丁來捉拿耶穌。
3.方式(how)︰猶大索價三十塊錢后,選擇合適的地點和時間將耶穌出賣。他帶領祭司長、守殿官、長老,還有一隊羅馬兵丁及許多帶刀棒的差役,顯然有周詳的計劃,志在必得,且防止民眾暴動。他以問安的“親嘴”動作為暗號,實行出賣的詭計。這一切邪惡的方式,均事先設謀計劃(可十四44)。他的陰謀雖成功,但耶穌被捕后,他卻后悔,還錢被拒后,以上吊的方式自殺身亡。
1. 為什么猶大會從尊貴的使徒淪為出賣主耶穌的叛徒?
猶大的失敗,並非一日造成的,而是個漸進的過程︰
(1)猶大與其他使徒一樣,是被主親自揀選、呼召的。他曾聆聽主的信息,出去傳道,醫病趕鬼,親見神跡奇事。然而,他雖有事奉的機會、恩賜、表現,卻對主一直沒有真正的信心(約六64)。正如“登山寶訓”中所描述的“惡人”,他們口稱耶穌為主,也傳道、趕鬼、行異能,卻與天國無份無關(太七21-23)。他們“身”在服事的團隊中,“心”卻不屬於所服事的主。
(2)他有貪愛錢財的弱點
他負責保管行囊,“常”盜用公款(約十二5-6),而且視馬利亞獻香膏為“浪費”。撒但就利用這一弱點“進入他的心”(路廿二3),使他見利忘義,出賣主耶穌;真正是“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了”(猶11)。
(3)他忽略主耶穌一再的提醒,失去了及時悔改的機會。
“最后晚餐”前,主為他洗腳(約十三2-5)主暗示門徒不都是干淨的(約十三10-11)→主藉遞餅明指猶大就是賣主的人(太廿六20-25;約十三25-26)→猶大吃餅后,再次讓撒但入心(約十三27)→主耶穌再次提醒猶大,已知他要做什么(約十三27、30)→在客西馬尼園中,主再次對猶大說話(太廿六50)。
他任憑自己的心剛硬,一再忽視回轉歸正的提醒,正如任著“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的人(羅二5)。難怪主耶穌會說︰“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廿六24)
2. 猶大真的后悔賣主嗎?
(1)猶大為什么會自殺?國際聖經協會的《聖經.靈修版》的注解說“當初猶大出賣耶穌,可能企圖迫使耶穌去發起一次革命來對抗羅馬”(新約87頁)。魏斯比(Warren Wiersbe)在《作個忠心者》一書中,也認為“當耶穌重複地拒絕成為一位政治的彌賽亞時,猶大轉而反對他”(284頁)。然而,當猶大看見耶穌被打受辱,且“無辜”被公會判決死罪后,他“就后悔”了。主耶穌過去的美善一定喚起他的回憶,讓他后悔竟以賣奴隸的價錢出賣了耶穌(出二十一32),他發現得到三十塊錢的快樂不能代替心中的懊惱。他想退還這血錢給祭司長,去換取耶穌免罪卻被拒。一種絕望的心情迫使他以自殺償命。
(2)猶大的后悔,僅是自認為“有罪了”。他充滿了罪惡感,和對罪惡之結果的恐懼。這種“后悔”(seized with remose)是一種受騙、做錯了判斷的后悔;他靠自己的力量自責,不是面向主的認罪悔改(repent)。他寧愿回去找祭司長,用自己的方法脫罪,卻不愿回到主耶穌和眾使徒當中求饒恕、得赦免。
1.猶大的失敗,是個漸進的過程。今日一個事奉者的失敗,也往往不是突然墮落罪坑中(fall into sin),而是逐漸滑跌下坡,越陷越深(slide into sin)。
2.猶大的弱點是貪財。事奉者的弱點若不儆醒對付,會被魔鬼乘虛而入,要防微杜漸。一個小小的破口,可使一座堤壩潰決。請自省︰你目前有什么隱而未現的破口嗎?(如︰急躁、膽小、情欲、懶散、虛榮……)快求神光照、醫治、對付﹗
3.事奉者極易受到名利的誘惑,必須謹慎自守,且與清心愛主的人彼此規勸,互相提醒(accountable to each other)。
4.一個事奉者可能有外現的恩賜,有優越的地位;但他內在的生命卻可能像猶大一樣貧乏可憐之至﹗我們自己必須謹守裡外如一(consistent),也關心同工內在生命的成長、過於外在恩賜的追求。
5.當日魔鬼攻擊主耶穌,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外面凶惡的祭司長、官府、兵丁,而是利用主耶穌的心腹門徒猶大。今日教會中也要慎防假先知、假弟兄和似是而非的異端進來魚目混珠。
6.主耶穌多次給猶大悔改的機會。今日主耶穌也藉聖靈的感動,遭遇的事件、疾病、苦難,講台的信息,弟兄姊妹用愛心說的誠實話……不斷提醒我們。要及時悔改,不要執迷不悟,免得后悔莫及。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在聖經人物中,有哪些事奉者曾經失敗?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他們的結局與猶大有何異同?請列舉至少三位(如︰亞倫、巴蘭、亞伯拉罕、羅得、參孫、掃羅、大衛、烏撒、以利亞、約拿、彼得……)。
二. 曾有人說︰“猶大賣主,主早已預知。因此他的行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不應由他負責;猶大還可說是促成耶穌拯救世人的功臣呢﹗”請指出此言錯謬之處。
本課主要經文︰使徒行傳四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九章廿六至廿九節,十一章廿至廿二節,十五章一至四節、十二節、三十六至三十九節
1.名稱︰本名約瑟(Joseph,希伯來文字義是︰增添),別名巴拿巴(Barnabas,希臘文字義是︰勸慰之子或鼓勵人的人 son of encouragement or the comforter),曾與保羅同被稱為“使徒”(徒十四14)。
2. 家世︰利未支派。擁有田產。猶太僑胞(有雙重文化、語言訓練和世界觀)。
3. 地點︰出生地在巴勒斯坦以西,地中海東邊的居比路(即今日的塞浦路斯島 Cyprus)。主要事奉地點包括耶路撒冷、安提阿及小亞細亞。
4. 個性︰敬虔、慷慨、慈愛、溫和、好人、可靠。
1.世界局勢︰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是大一統的和平時期。歐亞非三洲之間水陸交通便利,條條大路通羅馬,希臘語是世界性通用的語文。這些因素,均有利於福音由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傳到地極。巴拿巴事奉的年代比保羅更早(保羅約主后35年信主,67或68年殉道),當時中國是東漢初期,羅馬皇帝是革老丟(Claudius,主后41-54年)和尼祿(Nero,54-68年),統治巴勒斯坦的羅馬巡撫是腓力斯(Felix,52-60)和波求腓斯都(Porcius Festus,60-62)。
2.猶太局勢︰五旬節后(徒二)教會在耶路撒冷建立並迅速成長,極需教導、行政人才和經費。許多遭猶太宗教領袖逼迫的基督徒分散到撒瑪利亞、敘利亞、小亞細亞傳講福音,甚至在希臘半島和意大利都已有信徒和家庭教會,極需初信造就和同工訓練。那時猶太人的基督徒已必須和外邦人基督徒共同聚會、領聖餐、布道、造就、事奉;他們在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經濟狀況上都有極大差異。雙方如何彼此接納、了解,如何同心同工,如何在沖突時“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都是極大的挑戰。巴拿巴(和保羅等)就是在這樣的時空下,神所選召的使者。
* 英國解經學者摩根(Campbell Morgan)認為馬可是巴拿巴的外甥,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是巴拿巴的姊妹。
1. 出生在居比路,遷居耶路撒冷(徒四36)。
2. 耶路撒冷教會建立后,變賣家產(徒四37)。
3. 接待保羅並引見給使徒們(徒九26-29)。
4. 由耶路撒冷探訪安提阿教會的初信者(徒十一19-24)。
5. 到大數找保羅同去安提阿事奉一年(徒十一25-26)。
6. 奉安提阿教會差派,送賑災款到耶路撒冷(徒十一27-30)。
7. 奉差派與保羅創始海外宣教(徒十三、十四)。
8. 受安提阿教會委托,參與耶路撒冷大會,為真道辯護(徒十五1-31)。
9. 第二次海外宣教時與保羅分手,改與馬可同行(徒十五36-39)。
(徒四36-37,九26-29,十一22-26,十五36-39)
1. 時間(when)︰初期教會創立、成長、拓展時期。
2. 地點(where)︰主要地點在耶路撒冷和安提阿。
3. 方式(how)︰
(1)物質上的勸慰︰變賣田產,完全奉獻。
(2)對初事奉者的勸慰︰接待並推介保羅給使徒,找保羅去安提阿
(3)對初信者的勸慰︰探訪、教導他們。
(4)對教義上爭執的勸慰︰參加大會,述說見証。
(5)對失敗者的勸慰︰接納馬可,帶他同行。
1. 巴拿巴如何在物質上事奉?
(1)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式勸慰︰當時教會初創,信徒來自各地,許多人物質缺乏,也有許多說希臘話的寡婦必須供給(徒六1)。巴拿巴在教會暫時實行“凡物公用”的做法時,看見需要,群策群力,與人配搭。他不是單靠個人的愛心和力量去幫助窮人。
(2)他完全奉獻,沒有保留︰他在心志上“一心一意”,不存私心;他對神對人均有信心,知道神必照顧他的需要;他對神對人均有愛心,愿全部擺上。
(3)當時不斷(NIV 聖經譯為 from time to time)有人奉獻家產,使徒行傳卻只提到巴拿巴的名字。顯然他的事奉足為表率(見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ume 9, p. 312),也是他生命流露的結果(見摩根解經叢書,使徒行傳,106頁)。他在物質上的事奉一定為教會帶來極佳的榜樣和示范作用,與亞拿尼亞、撒非喇夫婦成為明顯的對比(徒五1-11)。
(4)后來安提阿教會對猶太地的弟兄有賑災奉獻時,巴拿巴受托攜款(徒十一27-30)。足見他在錢財上受教會信任。
2. 巴拿巴為何幫助初事奉的保羅?
(1)因保羅需要肢體生活︰保羅在大馬色城門外歸主后,單獨去亞拉伯曠野三年(加一17),然后回到大馬色(徒九19),才去耶路撒冷。門徒們因他曾逼迫教會,不信任他。這時巴拿巴慧眼識英雄,不僅接納保羅,而且引他加入使徒的團隊,有肢體生活,與使徒“出入來往”(徒九26-28)。
(2)因保羅需要真理裝備︰保羅雖有希臘和猶太的雙文化教育,有三年在亞拉伯安靜的學習,但對真理的認識仍然有限;他沒有像其他使徒跟隨耶穌,並親受耶穌的言行教訓。因此巴拿巴將他引見給使徒,使保羅可以“領受”真理的裝備並認識聖靈的洗。這一次的引見,對保羅一生的事奉是極大的幫助。
(3)因保羅需要教會支援︰保羅被迫逃離耶路撒冷后,回家鄉大數(徒九29-30)。傳記作家 John Pollock 在《翻天覆地一使徒》(海天書樓出版)一書中,認為此時保羅約40歲(主后41或42年)。他在大數時,傳福音給附近的外邦人,曾被猶太會堂長老棍打鞭笞;也在此時,保羅曾被提到三層天上得到主的顯現和啟示(林后十二1-6)。這時巴拿巴奉派去探訪初信者,到了安提阿之后,特意去大數“找”(look for)保羅,帶他回安提阿(徒十一25-26)。
這一次的尋找,對保羅一生的事奉也是極重要的轉機。因為安提阿是羅馬帝國第三大城,被稱為“亞細亞之眼”,具有世界性的觸角;而且信徒已開始傳福音給希臘人,教會的同工已具有普世宣教的眼光。以這樣的教會作基地,對保羅日后成為“外邦人的使徒”,有極大的幫助。他的第一次海外宣道之旅,就是被安提阿教會差派的(徒十三1-3)。
3. 巴拿巴如何勸慰初信者?(徒十一19-23)
(1)他出去探訪︰初信者若能有人當面帶領、教導、陪讀、共禱,長進最快。因此他從耶路撒冷一直走到安提阿,不辭辛勞,長途跋涉,他遵從主耶穌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而非坐等人“來”的心態(come rather than go mentality)。
(2)他善於勸勉(encourage)︰初信者容易因逼迫、苦難或魔鬼的引誘而心志動搖,也常想靠自己成聖。因此巴拿巴對初信者的勸勉極具針對性︰要“立定心志、恆久靠主”(to remain and stay with faith)。他勸勉初信者既因信稱義,也要因信成長,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
4. 巴拿巴如何勸慰教義上的爭辯者?(徒十五1-4、12、22-35)
(1)巴拿巴和保羅述說神“同”(with)他們、並“藉”(through)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跡奇事。他們讓事實說話,見証神也在外邦人中行事,救恩已臨到萬民。
(2)他們帶幾個人同去︰可共同見証會議的經過和決定。
(3)他們帶幾個人回安提阿︰念大會的書信,並安慰、勸慰眾人,促成了解和合一。
5. 巴拿巴如何勸慰事奉上的失敗者?(徒十五36-39)
馬可在第一次宣教旅行時半途而廢(徒十三13),因此保羅要第二次宣教旅行時不愿帶他同去。這時巴拿巴對這位失敗過的馬可作了及時的勸慰︰
(1)他接納馬可,帶他同行,讓他再有事奉的機會。
(2)帶馬可到巴拿巴的家鄉居比路,在熟悉的人群和環境中工作。(注︰大多數聖經學者均認為馬可第一次宣教旅行時半途折回耶路撒冷,是因為出身富家,無法忍受在小亞細亞舟車之苦及盜賊之險。)
巴拿巴能包容馬可的失敗,勸慰馬可東山再起,對馬可的一生極其重要。馬可與巴拿巴同工后回耶路撒冷,與彼得一起事奉(彼前五13)。保羅首次在羅馬坐監時,他陪伴保羅(西四10;門24)。保羅晚年時,要求馬可作伴(提后四11)。顯然,他終於得到彼得、保羅的信任,視他為親密同工(帖前一1;提后一1;門23)。他的足跡遍及安提阿和羅馬,且寫出馬可福音。
6. 為什么巴拿巴能成為勸慰者?他的秘訣是什么?
使徒行傳十一章廿四節讓我們看到巴拿巴成為勸慰者的秘訣︰
(1)好人(good man)︰他的生命美好,他的品德和氣質良善,他容易欣賞別人的好(如對保羅、馬可),能見人所未見。他愿謙讓,讓保羅居首。
(2)被聖靈充滿︰他滿有聖靈的能力、恩典和果子,因此他的勸慰不是人為的安慰,而是滿有聖靈的同在和透視力。
(3)大有信心︰對神對人均有充足的信心,深信神能使用初信、失敗的人,也能使外邦人歸主。他能用信心的眼睛看出別人屬靈的潛力和恩賜。
1.恩賜搭配︰巴拿巴在初期教會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不是主角,卻以勸慰的恩賜與彼得、保羅等主角密切配搭,足為事奉者的表率。請思想︰我愿與人配搭事奉嗎?我能像巴拿巴一樣,讓保羅后來居上嗎?
2.人才培育︰巴拿巴為神國培育了保羅和馬可兩個人才及許多信徒。請自省︰我在事奉中關心人才的培育嗎?在我的周圍,有哪些“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后二2)是可以培養、鼓勵的?
3.物質關懷︰我的信心與行為相稱嗎?我看見弟兄姊妹有缺乏時,愿意供給他們嗎?(雅二14-17)我有缺乏時,也愿意接受別人愛心的供給嗎?信徒的缺乏,應互相幫補(羅十二13)。
4.初信造就︰教會中常有許多初生的屬靈嬰孩嗷嗷待哺,他們得到適當的初信造就嗎?巴拿巴的探訪和教導,在今日仍然適用。
5.忘記背后︰巴拿巴使馬可從失敗中複起。請自問︰我能將自己或別人的失敗放在背后、努力面前嗎?我能從失敗中學到功課嗎?我能因自己或別人的失敗而更知己知彼嗎?
6.勸慰之道︰我能像巴拿巴一樣藉信心、聖靈和良善來勸慰別人嗎?我如何操練這些屬靈的品格和能力?
7. 處理爭執︰巴拿巴一生中,有兩次缺失,一次是在安提阿隨彼得裝假(加二11-12);另一次是與保羅因爭論而分開。請思想︰我如何避免與同工爭執?當發生爭執時,我當如何處理?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除了巴拿巴外,聖經中還有其他勸慰的榜樣嗎?請至少列舉三位。
二. 從保羅和巴拿巴分手的事件上,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屬靈的功課?
年代(主后) | 事跡 | 使徒行傳 | 保羅書信 | 羅馬皇帝 |
26 | 主耶穌受洗,開始傳道 | |||
29 | 主釘十字架與複活升天 | 徒一 | ||
五旬節至掃羅歸正前 | 徒二1至八40 | |||
35-36 | 掃羅歸正 | 徒九1-25 | 提比留(14-37) | |
38 | 保羅第一次訪問耶路撒冷 | 徒九26 | 加力古拉(37-41) | |
38-44 | 在腓尼基、居比路、安提阿的傳道活動 | 徒十一19-26 | 革老丟(41-54) | |
44 | 希律亞基帕一世之死(雅各殉道) | 徒十二20 | ||
46-47 | 保羅第二次訪問耶路撒冷 | 徒十一27至十二25 | ||
46 | 保羅第一次傳道旅行 | 徒十三 | ||
48 | 回到安提阿 | 徒十四26 | ||
49 | 第三次訪問耶路撒冷(開會) | 徒十五 | ||
50 | 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 | 徒十五36 | ||
保羅到馬其頓及希臘半島 | 徒十六12至十七34 | |||
50 | 到哥林多(猶太人被逐出羅馬) | 徒十八1 | 帖前后(51年) | |
51 | 離開哥林多 | 徒十八18 | ||
53 | 安提阿 | 徒十八22 | 加拉太書 | |
53 | 到以弗所(第三次傳道旅行) | 徒十九2 | 林前(54年) | 尼祿(54-68) |
56 | 在馬其頓 | 徒二十1 | 林后(55年) | |
56-57 | 哥林多的冬天 | 徒廿3 | 羅馬書(57年初) | |
57 | 在腓立比的逾越節 | 徒廿6 | ||
57 | 在耶路撒冷被捕 | 徒廿一17至廿三30 | ||
57-59 | 在該撒利亞為囚 | 徒廿四 | 羅馬書(57年) | |
59 | 非斯都繼腓力斯之任 | 徒廿四27 | ||
59 | 保羅起航往羅馬 | 徒廿七1 | ||
59 | 抵羅馬 | 徒廿八16 | ||
59-61 | 在羅馬為囚二年 | 徒廿八30 | 歌羅西、腓利門、以弗所、腓立比 | |
62-64 | 保羅得釋放及后來的旅程 | 提多書、提前 | ||
64 | 在尼哥波立或特羅亞被捕 | |||
67-68 | 保羅在羅馬被殺 | 提后 | ||
68 | 尼祿帝死 | 迦勒巴(68) | ||
70 | 耶路撒冷被毀 | 維斯帕先(69-79) |
﹡有關保羅的生平年代,各注釋書有不同說法。
本課主要經文︰使徒行傳十八章一至三節,十八至廿一節,廿四至廿八節
1. 名稱︰丈夫亞居拉(Aquila,羅馬字義是︰飛鷹),妻子百基拉(原名 Prisca,昵稱 Priscilla,羅馬字義是︰較小者,或︰有價值)
2.家世/地點︰家世不詳,只知道亞居拉生在小亞細亞東北部,黑海沿岸的本都省,是海外猶太人。百居拉似是羅馬人。兩人都有羅馬公民身分,原住在羅馬,被逐到哥林多,隨保羅去以弗所,后回歸羅馬城,最后與提摩太在以弗所同工,他們的職業是製造帳棚和皮革。
3. 個性︰開放、好學、坦率、熱心、勇敢、助人。
亞居拉、百基拉夫婦所處的時代與巴拿巴相同。這對夫婦的事跡在使徒行傳出現時,羅馬皇帝是革老丟(主后41-54年),中國東漢初期。
當時猶太人已散居世界各地,在羅馬帝國的大城市中都有信徒和家庭教會,福音已逐漸廣傳到歐、亞、非三洲。
1.出生︰結婚信主,以製造帳棚和皮革為業;可能在哥林多、以弗所均有分店(徒十八1-3)。
2.由羅馬被逐至哥林多后,保羅與他們同住、同業、同工有一年半之久。這是這對夫婦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徒十八1-4、11)。
3. 與保羅同往以弗所事奉,傳道並建立教會。后接待、教導、推介亞波羅(徒十八18-28)。
4. 回羅馬與保羅同工,不顧性命(羅十六3-5)。
5. 與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同工(提后四9)。
(徒十八1-3、18-21、24-28)
1.時間(when)︰羅馬皇帝革老丟在主后五十年,曾因福音在羅馬城猶太人社區傳揚引起動亂,將猶太人驅逐出境。亞居拉、百基拉夫婦的一生也因這次變動而有新的方向。他們可知的事奉時期在主后五十年至六十二年之間,也就是保羅第二次旅行宣教至羅馬殉道期間。
2.地點(where)︰他們的足跡遍及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希臘半島的哥林多,小亞細亞西部的以弗所。
3. 事奉方式(how)︰
(1)夫妻同心︰搬家、事奉、接待、牧養。
(2)開放家庭︰他們的家就是教會的聚會點。
(3)帶職事奉
(4)成全初事奉的亞波羅。
1. 夫妻同工同行的典范
這對夫妻的一生中經歷驅逐、遷居、立業、學習、事奉、設立教會、性命危險等諸多挑戰,兩人均能同心同行同工。他們正是“丈夫愛妻子,妻子順服丈夫”,“二人成為一體”(弗五22-23)最好的寫照。
2. 為事奉而遷居
他們在一生至少四次遷居中,由羅馬至哥林多是被迫的,但一年半后即由哥林多去以弗所,則出於自愿,為了事奉主。后來他們又回到原被迫害的羅馬城,在家中設立教會,為了保羅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度外”(risk their lives)。 最后又遷去以弗所與提摩太同工。
他們多次跨海長途遷居,不像一般人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子女、安全、舒適。這對夫婦可說是“不要單顧自己的事”(腓二4),“不以性命為念”(徒廿24),只“以天父的事為念”(路二49)極佳的見証。
3. 以開放家庭來事奉
(1)接待︰他們先后接待保羅和亞波羅。從兩位傳道人身上可學習聖經和事奉經驗,也了解他們的異象、為人和需要,有助於日后的同工配搭。
(2)聚會︰無論在何處,他們的家都是聚會點,是事奉、敬拜、牧養、造就的地方。他們在家中的事奉不僅幫助眾信徒,對自己的子女也會有深遠的影響。(注︰聖經中未記載他們是否生兒育女。)
4. 帶職事奉
他們一面製造帳棚、皮革,藉以養生;一面在教會中積極投入事奉,與傳道人密切配搭。身為帶職事奉者,他們在聖經真理的認識上也深入透徹,不因自己不是全職事奉者而怠惰。
5. 成全初事奉的傳道人
他們在以弗所時,曾接待亞波羅。亞波羅是猶太人,生長於埃及亞力山大城。他極有口才,是旅行布道家,心裡火熱,放膽講道;但他的信息只根據舊約聖經及施洗約翰悔改的道理,對聖經和聖靈的洗不夠了解。
* 施洗約翰的洗禮(徒十八25)和聖靈的洗有何不同?
約翰的洗(見太三1-16;可一1-16;路三1-18;約一6-9、15、19-34;三22-30)是約翰信息的總結,強調認罪悔改;如舊約先知一般,注重遵守律法,靠行為稱義。約翰的洗只是啟蒙性和預備性的,可引人到主耶穌面前,但不夠完備。
聖靈的洗則強調罪人必須藉著主耶穌舍命流血所立的新約(林前十一25),靠著聖靈的工作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才能夠因信稱義,蒙恩得救(徒十八27),並有聖靈的果子由內在生命中活出來(加五16-26)。
亞居拉、百基拉夫婦不僅幫助亞波羅更認識神的道,而且鼓勵他去亞該亞,並推介他。后來亞波羅成為初代教會中極有力的布道者和教會牧者。
6. 夫妻排名的次序
在新約聖經中有六次提到這對夫妻的名字,其中有四次妻子百基拉的名字排在前面(徒十八18-19、26;羅十六3;提后四19)。在當時夫妻同時被提名字已極罕見,妻子的名字排前更是不尋常。為什么聖經中如此排名?聖經學者雖有幾種解釋,“但最合理的原因可能是︰百基拉比丈夫更有恩賜,在教會中常常扮演比丈夫更重要的角色。但似乎這並不影響他倆的感情、默契及同工的能力。”(見《聖經中著名的夫妻》,180頁)。這是夫妻間“不嫉妒、不自夸、不張狂”(林前十三4)極好的寫照。
1. 家庭的角色
今日教會中,需要像保羅和亞波羅那樣領導、拓荒的領袖,也需要亞居拉、百基拉那樣的夫妻和家庭,成為基地、祭壇、聖所、教室,也成為牧養、協談、接待中心。請問︰你的家庭愿意為主開放嗎?
2. 夫妻同心
夫妻同心,才可能長期事奉。因此基督徒擇偶時,最基要(require)的條件必須是信仰、心志都相同的,不要先注重次要的(desire)的條件,如外貌、財富等。
結婚后,也必須注意夫妻在靈命、事奉、經歷上共同成長,共同承受生命之恩。Charles Sells 曾說“當男女雙方在上帝的聖壇前立下誓約時,不是拿到一棟已經蓋好的房子,而是一堆建造房子的材料。”夫妻若能同心建造,必定蒙福。
3. 接待之恩
接待傳道人和聖徒,對自己和兒女的幫助往往難以估計,這是一種蒙恩的事奉。
傳道人在外出事奉時,若得到合適的接待和休息,也會重新得力。主耶穌在世時,即常到伯大尼的馬大、馬利亞家被接待(路十38-42)。舊約中亞伯拉罕接待天使(創十八1-19),書念婦人接待以利沙(王下四1-8),寡婦接待以利亞(王上十七7-24)都是很好的例子。
4. 帶職事奉
今日世界各地需要全職事奉的宣教士,也需要亞居拉、百基拉夫婦這樣的帶職事奉者;尤其在不能公開傳福音的地區,帶職宣教士的角色更顯重要。請思想︰神要使用我成為何種的宣教士?我愿好好裝備自己嗎?
■ 作業(討論題目)︰
一. 聖經中除了亞居拉、百基拉以外,還記載許多夫婦的事跡;請簡述你從這些夫婦學到的榜樣和鑒戒。
二. 在當今的時代環境中,夫妻若要同心事奉,當注意哪些事項?
一. 1. 撒下十六5-14大衛被示每辱罵時,反求諸己,不殺示每。
2. 保羅在林前四3-5說︰‘我被人論斷,都以為極小的事。’
3. 主耶穌受審時不開口(可十四60-61)。
4.尼希米建耶路撒冷城牆時,外邦人毀謗他要背叛王。他一面禱告,一面勇敢作工;不動氣,也不動搖(尼四16-20)。
二. 聖經教導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但不可隨便批評、論斷。
1. 大衛犯罪,先知拿單以比喻提醒他(撒下十二章)。
2. 彼得不認主,主向他顯現並召見(約廿一章)。
3. 彼得、巴拿巴隨伙裝假,保羅當面指出(加二11-14)。
一. 關於以利亞的其他記載論述︰
1.舊約聖經最后一卷,記有耶和華的話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瑪四5)。
2.以色列人總盼望以利亞再次臨世。施洗約翰未出生前,天使說約翰將來“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路一17)。而耶穌也說過約翰“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2-14)。
3.耶穌在世的時候,曾有人說耶穌就是以利亞,但彼得卻深知耶穌是神的兒子(太十六13-16)。
4.以利亞與摩西曾向彼得、雅各、約翰顯現。以利亞與摩西並且和耶穌談論耶穌將要成就的救恩(路九28-33)。
5. 新約中曾有多處提到了以利亞(羅十一2-4;雅五17-18)。
二.耶穌釘十架后,門徒灰心恐懼,主向他們顯現︰在以馬忤斯路上(路廿四12),在耶路撒冷門徒聚集處(路廿四36-43),在墳墓外向抹大拉的馬利亞,又向門徒、向多馬(約廿10-29),在提比哩亞海邊向彼得與其他門徒顯現(約廿一1-14)。主耶穌鼓勵他們,堅定他們的信心。這些都與神對以利亞所做的相似。
一. 1.以斯帖的背景是猶太孤女,竟能成為波斯王后,非人力所能,其中必有神奇妙安排。
2.末底改探知太監謀刺事件,透過以斯帖上報於王,記之於史;當時未封賞,在以色列人危難時王竟因晚上睡不著讀史而重賞末底改,不合常理,亦不應視為巧合。顯然是神的特別帶領。
3. 哈曼因與末底改的私仇而要誅猶太全族,應視為神仇敵對神百姓之特別攻擊。
4.以斯帖違例去見王前,要百姓一同禁食,顯然是求告神的保守與恩待,整件事的發展也實在見到神的保守與恩待。事實上,整個猶太民族的存在,就是見証了神在歷史的工作。
二. 1. 施弗拉和普阿(出一15-22)︰這兩位收生婆在埃及法老下令殺害以色列男嬰時,抗命保存男嬰。
2. 喇合(書二1,六17-25;來十一31;雅二25)︰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救助以色列兩個探子。
3. 底波拉(士四4-23)︰以色列女士師,率領以色列人擊敗迦南王。
4. 巴戶琳的農婦(撒下十七18-21)︰大衛逃避押沙龍叛變時,在曠野休息。謀士戶篩派兩名男子由耶路撒冷向大衛報信,押沙龍派人追捕。這兩名男子走到耶城附近的小村巴戶琳,被一位農婦藏在干井內保存了性命。由於這位農婦勇敢而智慧的救助,大衛終於得知危險,逃脫到安全之地,后來擊敗押沙龍。
5.撒勒法的寡婦(王上十七)︰這位住在撒勒法的西頓人寡婦,只有一把面一點油,等死之際卻愿收容先知以利亞;結果保全了以利亞,也使自己和兒子得以存活。
6.約蘭王的女兒約示巴(王下十一)︰南國猶大王室被亞他利雅篡位,且要殺死亞哈謝王的眾子時,亞哈謝王的妹妹約示巴,將亞哈謝兒子約阿施救出藏在聖殿的房間,保存了猶大王室血脈。終於在六年后,約阿施被立為王,平定了亞他利雅的叛亂。
一.我們應全面且平衡地接受聖經在權柄方面的教導。神有絕對的權柄,君王有相對的權柄。基督徒應當順服君王,除非他違背神。
1. 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路廿25)。
2. 聽從神不聽從人是應當的(徒四19)。
3. 順服在上有權柄的(羅十三1)。
4.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製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指派罰惡賞善的臣宰……敬畏神,尊敬君王(彼前二13-17)。
二. 尼希米被神使用的原因和美德是︰
1.感情豐富︰對神忠誠,對民族百姓熱愛,對聖城耶路撒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與使命感。
2. 理智清楚︰對現實環境明了,掌握可用之資源,面對困難,安排執行計劃。
3.意志堅強︰面對敵人毀謗攻擊,工程重大艱難,百姓軟弱疲憊,依然勇往直前不畏懼。
4. 靈性成熟︰隨時禱告,尋求神的保守與引導,重視律法,遵行神旨不妥協。
一.施洗約翰打發門徒來問主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顯然是對主有所懷疑。為什么這位偉大的事奉者竟會如此?大多數的聖經學者均認為︰施洗約翰一向在遼闊的曠野中自由事奉,如今長期囚居斗室,無所事事,主耶穌的神跡奇事卻不斷傳聞到獄中。對比之下,他出現了苦難中的軟弱。巴克萊(William Barclay)在他的《路加福音注釋》說︰“他向耶穌發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所受的拘禁酷刑在他心裡發出了震撼。”
施洗約翰就如先知以利亞一樣,同有剛烈勇敢的心志和能力(路一17),也有相同的軟弱;他們都“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五17),因此在遇到逼迫和苦難時,也難免信心動搖。
中國著名的傳道人王明道曾勇拒日本人的威嚇,但在五十年代被監禁時,也曾一時軟弱,承認不實的“罪狀”。后來悔改靠主,才重新站立起來,不再妥協。(見王長新著《又四十年》,加拿大福音出版社,1997年)
所以,經上說︰“夸口的,當指著主夸口”(林后十17),每個事奉者,都不能自夸,都可能軟弱跌倒。我們必須不斷的靠著主的大能大力,才能做剛強的人,且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0-18)
施洗約翰雖有軟弱的時候,但主耶穌體恤他的軟弱。主對施洗約翰的為人仍給予極高的稱贊。
二. 主耶穌對施洗約翰的評價(太十一4-18;路七24-28;約五33-40)
1.他不是養尊處優的人︰他過最簡朴的生活,不為物役,不求享受(穿細軟衣服)。
2. 他不是風吹的蘆葦︰隨風搖擺,沒有定見,沒有骨氣。
3.他有時代性的使命和限製︰他大過先知,是上帝的使者,是舊約時代最大的一位,卻是天國中最小的一位。
4.他是“點著的明燈”(約五35)︰雖明亮,但短暫;是為光作見証,不是永恆的世界之光(約八12)。
一. 聖經中的三位失敗者
人物 | 經文 | 失敗的原因 | 過程 | 結局 |
巴蘭 | 民廿二-廿五9,三十一;彼后二15;猶11;啟二14 | 1.貪婪錢財 2.愛受尊榮 3.明知故犯 | 1.神明言禁止 2.巴蘭一再求問,試探神 3.忽視驢子的警告 4.咒詛反而祝福 5.獻毒計勾引以色列人犯罪 | 與米甸人同亡 |
參孫 | 士十三-十六;來十一32 | 1.違犯拿細耳人條例 2.迷戀外邦女子,放縱情欲 3.匹夫之勇 | 1.娶非利士女子為妻被騙 2.到迦薩住妓女家中 3.迷戀非利士女子大利拉。她三次迷哄參孫,終於出賣他 | 1.被割雙眼,銅鏈拘索,監裡推磨;最后與非利士人同歸於盡 2. 臨死前知道悔改,並仰望神殺敵建功,被列入信心偉人之中(來十一32) |
彼得 | 太廿六31-75;路廿二31-34,54-62 | 1.過分自信且自夸 2.忽視主三次警告(太十六23;路廿二31;太廿六34、40) 3.單槍匹馬入敵營(太廿六69) | 耶穌被捕后,彼得單獨跟進大祭司的院子。當耶穌被審時,他因被認出,竟三次否認主 | 1.他能回想主的警告,痛哭悔改 2.他回到使徒當中,不自絕於同工和肢體關系 3.主複活后仍顧及他,向他顯現並個別召見他(可十六7;約廿一1-14) |
二.猶大是十架救恩的“功臣”嗎?
主耶穌十字架上的代死和救贖,是神在萬世之前預定的旨意,若無猶大賣主,也會成就。主耶穌早就預言︰“人子必要去世,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廿六24)他出賣主耶穌,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成為魔鬼利用的工具。他必須自己擔罪,所有參與這罪行的人都是自取其禍。正如雅各書一章十三至十五節所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一. 聖經中三個勸慰的榜樣
勸慰者 | 對象 | 經文 | 原因 | 勸慰方式 |
約瑟 | 自家兄弟 | 創四十五1-15,五十15-21 | 1.約瑟的兄長曾將他賣到埃及 2.約瑟成為埃及宰相后,他的兄弟怕約瑟懷恨報複;尤其雅各去世后,他們更加疑懼 | 1.放聲大哭,真情流露 2.叫他們不要“自憂自恨”,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 3.認為被賣埃及是神差他“先來”,“為要保全性命”,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4.承諾必養活他們全家族 |
乃縵的仆人 | 乃縵 | 王下五1-14 | 1.乃縵長了大麻瘋,向以利沙求醫治,以利沙差人告訴乃縵去約但河沐浴七次 2.乃縵見未受特殊禮遇,心驕氣傲,不肯去約但河 | 1.以恭敬的態度勸主人 2.勸乃縵對先知要有信心和順服 3.勸主人勿因小失大。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
保羅 | 腓利門 | 門1-25 | 腓利門的奴仆阿尼西母逃走,投靠保羅 | 1.稱贊腓利門的信心和愛心 2.憑愛心求,不是“吩咐” 3.顧及雙方屬靈上和經濟上的利益(11、19節) 4.讓對方甘心同意,不是勉強 5.勸腓利門以主的心為心(16節) 6.在主裡提出期待 7.問安 |
二.從保羅和巴拿巴分手這事件上,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屬靈的功課︰
1. 保羅對巴拿巴
保羅在分手后四年(約主后五十四年)寫哥林多前書時,提到巴拿巴是自給自養的神的工人(林前九6)。
他對巴拿巴的典范仍然肯定。
2. 保羅與馬可之間
保羅雖曾因馬可的失敗而拒絕馬可,但十年后(約主后六十年)當馬可年長成熟時,保羅肯定他(西四10,門24),到保羅晚年時,更表明對馬可的器重和需要(提后四11)。保羅表現了對年輕后輩同工的接納。
馬可對保羅則不存芥蒂,當保羅首次在羅馬被囚時(主后六十至六十二年),馬可與他在一起。
3. 萬事互相效力
保羅與巴拿巴的分手雖令人遺憾,但這次事件卻導致兩個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被擺在最合適的事奉崗位上︰
(1) 馬可︰成為初代教會三大使徒的助手(巴拿巴→彼得→保羅),並成為撰寫基督生平的作者。顯然,他的恩賜不是對外的跨文化宣教,而是在教會內較隱藏的助理和文字工作。
(2) 西拉︰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首領”,被稱為“先知”,並曾奉派去外地解釋耶路撒冷大會的決議(徒十五22,27,32)。顯然,西拉的恩賜和羅馬公民身分(徒十六37),比馬可更適合與保羅共同到海外希臘化的外邦人中間做旅行宣教工作。
這次的分手事件使巴拿巴和保羅均找到合適的同工,建立事奉團隊(后來有希臘和猶太雙重文化背景的提摩太,也加入保羅、西拉行列)。
4. 為主不為己
保羅和巴拿巴的爭論和分手,原因是為了主的事工,而非求自己的益處。正因為雙方不存私心,故即使分手,仍能“不計算人的惡……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林前十三5-6)。
5. 盡量避免
雖然可學習上述的功課,但筆者仍認為︰居領導地位的同工應盡量避免因爭論而分手,要“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因為分手的過程及結果常會帶來傷害,也容易失去見証。
一. 聖經中一些夫妻的榜樣和鑒戒
夫妻 | 經文 | 榜樣和鑒戒 |
亞當、夏娃 | 創三1-20 | 1.夫妻共同治理全地,夏娃“幫助”亞當 2.夏娃受試探時,亞當也在場(創三6),卻未製止。丈夫未盡上作“頭”的責任,且諉過予妻子。妻子行動前未求問神,也未征詢丈夫,缺乏“順服” 3.夫妻未能互相勸戒,反而同心犯罪 4.子女教養不力,大兒子(該隱)竟殺害弟弟(亞伯) |
亞伯拉罕、撒拉 | 創十二4-20,十六1-15,二十1-8,十八1-8 | 1.撒拉順服丈夫,多次遷居,且信靠神,成為順服和信心的榜樣(彼前三5-6;來十一11) 2.夫妻因飢荒逃離應許之地去埃及,且同心說謊。廿年后又發生一次 3.撒拉曾因小信,勸丈夫娶妾,造成家庭糾紛。丈夫未勸勉妻子 4.夫妻同心接待天使 |
以撒、利百加 | 創廿五27-28,廿六1-11 | 1.夫妻對兩個兒子各有偏愛,造成兄弟相爭相恨 2.夫妻因飢荒逃難到非利士地,同心說謊 |
雅各和拉結、利亞 | 創廿九-三十,三十七 | 1.雅各偏愛拉結,造成兩姊妹爭寵 2.雅各偏愛拉結所生的約瑟,造成約瑟被恨、被賣 |
波阿斯、路得 | 得三-四 | 1.波阿斯愿遵守律法,娶已故兄弟的寡婦(申廿五5-10;利廿五23-28),且不嫌棄她的外邦人身世。 2.路得順服拿俄米的教導,積極行動,取得名分 3.兩人婚前潔身自愛,沒有逾矩。兩人都作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且作得對(do things right) |
亞哈、耶洗別 | 王下十六31-33,十七1,廿一1-28 | 1.亞哈隨從妻子敬拜偶像,導致自己和全國都落入罪中,惹神忿怒降災 2.亞哈又聽從惡妻獻計,殺拿伯,強奪葡萄園,招致咒詛 |
撒迦利亞、以利沙伯 | 路一1-25,39-45,57-80 | 1.夫妻兩人均熟知聖經且親近神,行義,無可指摘;因此蒙神賜福,晚年得子,在神國度中有份 2.丈夫得天使顯現,兩人都被聖靈充滿,贊美神,說預言 3.按拿細耳人的條例,教養兒子約翰,使他心靈強健,並容許他過獨特的生活方式 |
約瑟、馬利亞 | 太一18-25,二13-23 | 1.兩人知道馬利亞未婚前將從聖靈懷孕,都情愿順服,讓神的旨意成就,承擔生養耶穌的艱鉅任務 2.由埃及回來后,約瑟順服神,全家去馬利亞的娘家拿撒勒 |
亞拿尼亞、撒非喇 | 徒五1-11 | 1.夫妻未能彼此規勸,卻同心欺騙 2.夫妻同被撒但引誘,愛慕稱譽,假冒為善 |
二. 夫妻同心事奉七要︰
1. 時間要善用
夫妻若想事奉、事業、家庭三者兼顧,必須善於管理時間,分辨本末優先次序,免得分身乏術。
2. 生活要簡朴
對生活的享受和需求應盡可能簡單朴實,不要追求錦衣玉食、豪宅大院、美園花草。因為這些事物會占去許多時間、金錢、心力,無法好好事奉。
3. 子女要教養
子女的教養若不注意,不僅在教會和親友間失去見証,而且會分散父母親許多時間,去處理他們惹的禍。而子女若有好的教養,也可參與聖工。
有一句話說︰“如果你不積極的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他們會讓你消極的花掉許多時間。”(If you don't spend time with your children positively; they will find time to spend with you negatively.)
4. 家事要分擔
當丈夫或妻子的服事較繁重時,夫妻要彼此體諒,分擔家事。若開放家庭,事先的準備和事后的整理都必須分擔,不要全落在一人身上。孩子也應該參與家事。
5. 事奉要互助
丈夫或妻子正承當某一項繁重的事奉時,應彼此相輔相成。例如妻子協助丈夫預備講章,丈夫幫助妻子預備主日學材料;妻子寫作時,丈夫幫忙照顧幼兒。雙方應常分享心得、彼此代禱、提供建議、規勸改進。
6. 心愿要強烈
在當今極其忙碌的時代環境中,若無“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廿四15)的心志,很容易轉向世界,貪圖享樂。因此夫妻應常彼此提醒,並立定心愿,絕不動搖。
7. 夫妻要相愛
夫妻相愛相屬相助,是長久事奉的根基。這根基能使彼此之間“不嫉妒、不自夸、不張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4-7)。夫妻相愛,事奉才有見証。
最后更新時間: 2002 年 5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