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人培訓材料

信仰系列

靈命塑造

王志學

前言
第一課 靈命塑造的目的和重要性
  一、靈命塑造的目的
  二、靈命塑造的重要性
    1. 從神工作的原則看
    2. 從人的本質看
    3. 從事奉的歷程看
    4. 從救贖的目的看
第二課 靈命塑造的代價
第三課 靈命塑造的動力︰恩典
  一、恩典︰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二、驕傲︰恩典的攔阻
  三、恩典的四重表達
    1. 先在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恩典預備人心
    2. 合作的恩典(Cooperating Grace)︰恩典與操練配合
    3. 堅持的恩典(Persevering Grace)︰恩典扶持到底
    4. 完成的恩典(Consummating Grace)︰恩典創始成終
第四課 祈禱的操練
  一、從辛勞到歡暢(from laboring to enjoying)
  二、從頭腦到心靈(from head to heart)
  三、從獨白到對話(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第五課 聆聽的操練
  一、聆聽神的攔阻
  二、在聖經裡聆聽神
  三、在生活中聆聽神
第六課 自我認識的歷程
  一、自我認識的重要
  二、自我認識的基礎︰與主相遇
  三、自我認識的動力︰聖靈引導
  四、自我認識的目的
  五、自我認識的進路
  六、中年期︰自我認識的良機
第七課 回顧生命的歷程
  一、回顧生命的基礎
  二、回顧生命的典范
  三、回顧生命的方法
第八課 重整自我形象的歷程
  一、自我形象的影響力
  二、扭曲的自我形象
  三、扭曲的自我形象所產生的惡果
  四、自我形象的重整
答案
  第一課 靈命塑造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二課 靈命塑造的代價
  第三課 靈命塑造的動力︰恩典
  第四課 祈禱的操練
  第五課 聆聽的操練
  第六課 自我認識的歷程
  第七課 回顧生命的歷程
  第八課 重整自我形象的歷程

前言

  二千年來,教會常常面對「莊稼多,作工的人少」的難處。我們迫切的禱告是「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路十2

  然而教會最大的難處,倒不是缺乏工人,而是「有問題」的工人,他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后遺症往往叫人頭痛和痛心。因此我們不單要在工人的量上推動,更應重視工人素質上的培育,寧缺勿濫該是我們重要的守則。工人素質的培育是神恩典的工作,但工人在恩典中的操練是極之重要的。

  本冊的焦點是工人靈命的塑造,其中包括了靈命塑造的目的、重要性、代價和動力、祈禱、聆聽、自我認識、回顧生命、重整自我形象等八方面的課題。

第一課 靈命塑造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牧養教會的過程中,我因要面對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和看法,內心常有四分五裂之感。不同的人因不同的背景、氣質、領受、恩賜和負擔,在面對教會發展的路線和事工的計劃時,便有不同的議程。而往往他們的著重就成了他們的執著,他們的看見也成為他們的盲點。

  在普遍不冷不熱的教會氣候中,難得有熱心事奉的弟兄姊妹。然而我十分害怕熱心但偏激的人。偏激的領袖往往有吸引人的魅力,但卻不能帶領教會或個人整全的發展和成長。他們的殺傷力很大,帶來的后遺症可能很長時間還不能完全清理。

  我們需要熱心而平衡的領袖,我們需要全盤性和整體性的反省,在大圖畫(big picture)下來了解和安放個別的事工,個別的事工也在大圖畫下來定義自己的角色。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孕育了“神國子民的塑造與操練”的模式(見下圖)。此模式的基本要點是我們的事工需要平衡地顧及四方面的塑造︰靈命的塑造、全人的塑造、群體的塑造和使命的塑造。而這四重塑造分別有其重要的屬靈操練。

  這是一個不完全的人所作的不完全的思考,只希望能激發讀者作更深入的思考,而更重要的是聖靈引導讀者活潑地把背后的原則應用在不同的事奉處境中。現在讓我們從最核心的“靈命塑造”開始,因為屬靈生命的塑造是一切塑造的根本。

Formation and Disciplines of Kingdom People
神 國 子 民 的 塑 造 與 操 練

全人的塑造  靈命的塑造

Wholistic Formation  Spiritual Formation

自我認識的歷程 Journey toward Self-Knowledge  安息的操練 Discipline of the Sabbath

重整形象的歷程 Journey toward Transformation of  曠野的操練 Discipline of the Desert

  Self-Image  聆聽的操練 Discipline of Listening

回顧生命的歷程 Journey toward Recollection  默想的操練 Discipline of Meditation

醫治重建的歷程 Journey toward Healing Recovery  禱告的操練 Discipline of Prayer

群體的塑造  使命的塑造

Community FormationMission Formation

敬拜的操練 Discipline of Worship  背十架的操練 Discipline of the Cross

認罪的操練 Discipline of Confession  恩賜的操練 Discipline of Spiritual Gifts

相愛的操練 Discipline of Love  簡朴的操練 Discipline of Simplicity

游戲的操練 Discipline of Play  傳福音的操練 Discipline of Evangelism

分享的操練 Discipline of Sharing  宣教的操練 Discipline of World Mission

寬恕的操練 Discipline of Forgiveness  社參的操練 Discipline of Social Involvement

  分辨的操練 Discipline of Discernment

一、靈命塑造的目的

  “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四19和合本)

  “……直等到基督的特性在你們的生命中成形。”(加四19現代中文譯本)

  “……急切盼望基督的生命早日在你們心中長大成熟。”(加四19當代福音)

  在保羅深情的分享中,清楚說明了靈命塑造的目的︰讓基督成形在我們的生命裡。新約學者馮蔭坤進一步解釋這節經文︰

  “雖然這比喻在字面上是說基督在信徒身上成形,但就其真正的意義而言,則應把它倒過來說‘直到信徒取了基督的形象’;意即信徒接受基督按自己的形象在他們身上塑造之工,在生命的每一方面皆順從基督的管理,以致他們反映基督的形象、基督的品格,讓基督的榮美在他們身上彰顯出來。”

  縱觀教會歷史,我們看見不同的靈修傳統有不同的著重點,但它們的共通點均是指向耶穌基督,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他裡面也得了豐盛。”(西二9-10

二、靈命塑造的重要性

1. 從神工作的原則看

“神的工作有一個方程式︰聖靈的能力+美好的靈性+方法。”

  滕近輝

  不同的人采用相同的方法來事奉,有些蒙神的祝福,有些卻徒勞無功,關鍵是事奉者的靈性。方法與策略是不可忽略的,但有些人雖然不懂方法,卻有美好的靈性,神還是祝福和有奇妙的預備。我們的確見到有些人的事奉有“點石成金”的果效,而另外有些人碰哪件事工,那事工便凋萎;美好的靈性是重要的因素。正如邦茲(E.M. Bounds,1835-1913)說的︰

  “教會尋求更合用的方法,而父神尋求更合用的人。今天的教會所需要的,不是更多與更好的機械式的新組織與新方法,而是聖靈所能使用的人─在祈禱上有能力的人。聖靈的能力不是藉方法而流出,乃是藉人;神不是降臨於方法中,乃是降臨於人身上;神不是膏抹計劃,乃是膏抹人。”

2. 從人的本質看

“神啊,檷為了自己而創造我們,我們的心會永遠焦躁不安,直至它安息在檷裡面。”

  奧古斯丁(354-430

  安息在神裡面不是我們信主的那一刻就完工的,那是一個一生不斷的歷程。什么時候我們的靈命呆滯不前,我們的心就感焦躁。若我們的心不安頓在神裡面,便一定陷溺在不同的“癮”(addiction)中︰工作、金錢、關系、權力、色情、不良嗜好等等。

  事奉者若忽略靈性的培育,他的屬靈焦躁會驅使他卷進身心俱疲的“事奉”中,而且無法專注在一個崗位上,要常常轉換工場。我們須不斷聆聽和回應主耶穌的慈祥呼喚︰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你們…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

3. 從事奉的歷程看

“缺乏安靜,便沒有禱告;

 缺乏禱告,便沒有愛心;

 缺乏愛心,便沒有委身;

 缺乏委身,便不能服事有需要的人。”

  德蘭修女(1910-1997

  安靜、禱告、愛心、委身、服事,這是一個生命操練的歷程。我們的毛病就是讓一個剛剛信主的人出來事奉,而越過了前面四個很重要的生命歷程。他們誤以為作基督徒的要義,就是“做”,結果做得很累,很快對信仰失望︰“耶穌是活水的泉源,是真的嗎?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還沒有經歷過?”由於教會總有很多需要,有人愿意事奉,當然求之不得。后來我發現這樣的事奉沒有深度,也沒有果子,更可能害了這個事奉的人。因此現在我邀請一個人事奉,我會同時教導他安靜、默想和禱告。

4. 從救贖的目的看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榜樣。”(羅八29

  我們信耶穌得救贖,不是為了將來進天堂,而是今日活在世上便要效法耶穌基督。我們若輕忽了效法基督,便是違反神的旨意,沒有活出救贖的全面意義。

作業(討論題目)︰

1.  保羅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這節經文提醒事奉的人應當怎樣面對自己和弟兄姊妹的靈命塑造?

2.  試從德蘭修女對生命操練的體驗(安靜、禱告、愛心、委身、服事)來思想靈命塑造的歷程。你在哪一方面要加強操練和經歷成長?

第二課 靈命塑造的代價

“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四19

“每個人都想改變人類,但沒有人想到改變自己。”

  托爾斯泰(1828-1910

  生產的苦痛在人類肉身苦痛的指標上,被列為極高程度的苦痛。凡經歷過生產的母親,都明白個中的滋味。保羅用生產之苦來比喻靈命塑造,可見此過程之艱難。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幾個問題︰人怎樣能改變?怎樣的事奉能帶來別人生命的改變?怎樣的聚會和培訓,才可帶來生命改變的長遠果效?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我們事奉的焦點、路線和優先次序。

  人不容易改變。我們的心靈常常在爭戰中︰渴慕神與逃避神、事奉神與利用神、希望改變與抗拒改變,常常複雜地糾纏在一起。我們的內心有很多未得之地,容不得基督的臨在。我們會拼命捍衛這些禁地,不歡迎神踏足其上。基督忍耐地等候,神溫柔地在叩門(啟三20),讓我們禱告回應︰

  神啊

  我聽見了檷的叩門聲

  我愿意打開自己的心門

  或許需要不短的時間才能把這扇深鎖的門打開

  在它后面收藏了很多感受和記憶

  當我慢慢把門推開時

  我或會感到懼怕

  我或會感到憤怒

  我或會感到痛苦

  但我愿意打開自己的心門

  我聽見了檷的叩門聲

  我愿意邀請檷進來

  細訴我心中的秘密

        重擔

        恐懼

        創傷

  我知道只有在檷那裡才能找到釋放

               醫治

               安息

               方向

  我與檷,檷與我,一起走上這重整生命的歷程

  讓基督成形在我的心裡

  阿們﹗

  我們的事奉若不單單停留在辦聚會、搞活動的層面,而要讓基督成形在弟兄姊妹心中,也將會面對很多的艱難。人的罪、內心的創傷和對改變的抗拒,會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反彈,甚至會傷害了服事他們的牧者和同工。但保羅用生產之苦來比喻靈命塑造,也點出了盼望和可能性。生產之苦痛后,我們將見初生的嬰孩;付出很多眼淚、禱告和忍耐后,我們會見証弟兄姊妹生命的改變。靠著主的恩典,我們相信“江山易改,品性可移”。讓服事的同工在奉獻壇前立志︰

  “主啊,我愿意為弟兄姊妹受生產之苦,

   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他們心裡。

   幫助我經歷流淚撒種,歡呼收割。阿們。”

  事奉的人不單是指全時間事奉的工人,也包括所有在不同的屬靈群體中擔當不同服事的弟兄姊妹。誰來付出“生產之苦”,讓基督成形在我們這群事奉主的人身上?

  事奉中有很多危機,首先是忙碌。由於教會有做不完的工作,我過去常常首先犧牲的就是靈修禱告的時間。有時一周都沒有穩定深度的靈修。雖然表面上還在事奉,卻感到裡面的空洞。我更像一個法利賽人,在講台上訓勉弟兄姊妹要重視靈修,自己卻沒有實踐。聖靈對我有很深的責備,我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終於有一天,我跪在教會的大十字架下跟神立了一個約,那就是我寧愿做不完事情,也不能忽略與主在一起的時間。我們常說事奉主,但卻不渴慕與主在一起,那又算是怎樣的事奉?那天是我靈命的轉機。有句話說︰“If you are too busy to pray, you are too busy.”(“如果你忙到沒有時間禱告,那么你是太忙了。”)現在我寧愿做慢一點,做少一些,希望事奉能扎扎實實的有屬靈的基礎。缺乏靈命成長的事奉是建基在沙土上,有一天終會垮掉。

  另一個事奉的危機,就是功利心。我們不論個人閱讀,或參加各種培訓,首先迫不及待想到的是怎樣應用在別人身上,怎樣用於講道和教導別人。這種常常“往外撲”的心態,使我們的靈命淺薄,也錯過很多聖靈更深在我們內心工作的機會,掉進像一位同工坦白自剖的光景︰“常常講論有關神的事情,但卻不覺得與神很親近。”我們應該有一些進修或退修的時間,其目的是單純地完全為了深化自己與神的關系,追求更深的成長和突破。

  初信主而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尤須注意靈命的培育。

  因“水門事件”入獄的前美國白宮要員,尼克森總統的得力助手Chuck Colson,在人生的危機中與基督相遇,悔改歸主。由於他的知名度相當高,很多福音機構和教會均邀請他在各種公開場合聚會作見証,並刊登傳揚他的信主見証。當時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教授侯士庭(James Houston)提醒他不要那么快便曝光,應當隱藏一段時間,專心研讀聖經和深化生命。這是來自曠野的屬靈忠告。

  我們初信主,心靈涌溢著如浪潮般一波波的喜樂和激情。過去的掙扎得勝了,內心的罪釋放了。然而在潮水退后,我們發覺心靈的沙灘仍留下很多垃圾。成聖需要工夫,生命中很多深層的習性和頑劣的罪根,要透過很長時間的屬靈操練才能煉淨,結出悔改生命的果子。我們要提防過早的曝光和過分的忙碌,不要讓它們扼殺了靈命成長的生機,和蒙蔽我們生活在各種假象中。

  耶穌只用了人生最后的三年半時間來事奉,但神卻在公開傳道前進入曠野,四十晝夜專心禁食祈禱。面對外面那么多失喪的人,那么多需要醫治的人,神這樣做是否浪費時間?不﹗耶穌明白事工的緊迫性,不能取代生命建立的優先性。這是我們所有事奉者應效法的美麗榜樣,不然我們會掉進如同梅頓(Thomas Merton, 1915-1968)所形容的光景中︰

  “誰若嘗試服事別人或這世界,卻缺乏深度的自我認識、(內心的)自由、操守和愛心,他的付出將不具有任何意義。他只會傳遞自己的自我中心、野心和偏見。”

作業(討論題目)︰

1.  “我小子阿,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四19)你在建立弟兄姊妹靈命的過程中,曾嘗過怎樣的“苦”?你曾灰心、失望、放棄嗎?怎樣重新堅定愿意再次承受“生產之苦”的心志?

2.  試從詩篇第八篇、四十二篇、一一九篇,和一三九篇思想靈命塑造歷程中應具備的素質。你愿意付代價去操練、培育、尋求和等候神的賜予嗎?請分享你的反省。

第三課 靈命塑造的動力︰恩典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

  靈命塑造是一生之久的過程,其目的是讓基督成形在我們的生命裡。但由於來自世俗、魔鬼和老我的阻力甚大,這是一個艱難的生命歷程(加四19)。惟有神的恩典,才能夠成就那不可能的可能。

一、恩典︰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我們渴求愛和接納。雖然心理學家不斷普及和推廣有關無條件的愛和接納(unconditional love and acceptance)的實踐,但我們在種種破碎和磨損的人際關系中,體驗到的卻是被利用、被定罪、被要求,罕有經歷被愛、被寬恕。盧雲(Henri Nouwen, 1932-1996)對此有深度的透視︰“你不用無條件愛我,因為無人做得到……若我們要求其他人給予一些只有神才能賜予的東西,我們便成了魔鬼。”

  換言之,我們只有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中才能體驗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恩典能帶來深度的醫治和內在的改變。下面便是一位弟兄的心路歷程,他自述說︰

  “我從前是一個焦慮、情緒低落和自私的人。每一個人都不斷地告訴我要改變。我討厭他們,然而我卻同意自己的確要改變。但不論我怎樣努力去嘗試,我就是無能為力。我感到無助和受困。

  “直至有一天,神告訴我︰‘你不用改變。我無條件地愛你。’這些話像美妙的音樂,‘我無條件地愛你,我無條件地愛你。’

  “我放松了。我的心靈像活過來了。忽然間我發現自己改變了﹗

  “現在我才知道我絕不能夠改變,直到我找到一個人能夠愛和接納我,無論我改變與否。”

  無條件的接納能把我們從自我保衛和面具下釋放出來,敢於面對自身的陰暗面──那些需要基督臨在更新的地方。這種接納還蘊涵無盡的寬恕,使我們不再被罪疚捆綁,真正能夠帶著感恩的心來忘記背后,努力面前,去跟隨效法耶穌基督。這就是為什么恩典成了靈命塑造的動力。

二、驕傲︰恩典的攔阻

“神譏誚那好譏誚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箴三34

“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

  天父樂意賜恩典,只是我們的驕傲限製自己領受恩典。在恩雨沛降的情況下,驕傲使我們落至一滴也沾不到的可憐光景中。驕傲是靈命長進的致命傷。沙漠修士賈仙(John Cassian, 360-432)認為︰

  “在屬靈的爭戰中,我們需用盡一切的方法來消滅那最凶猛的野獸──驕傲,它能對其他品德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驕傲拆毀以接受神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為本的根基,而建立以“人本”和“自我”為柱石的巴別塔,從而出賣了“無條件”中的自由,再次活在“有條件”的奴役中。

  驕傲與效法基督之路背道而馳。“道成肉身”是要虛己,平凡地住在人的當中。驕傲是有一種以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和高人一等的錯覺。靈命成長往往會帶來一種深度的覺醒︰我與別人一樣──都是蒙拯救的罪人(redeemed sinner);在神的眼中,所有的頭銜︰博士、醫生、牧師……均不能絲毫增添或減少神對我的愛;體會自己的一切所有、所是、所作,若能對周遭的人產生任何益處,若能稱得上美好和有意義,均是神的恩典,而能夠從心底說︰

  “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

  這種心態帶來內心革命性的影響,它使我們松開那雙緊握的拳頭,不再老是去攻擊批評別人來增強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的虛假意識。松開的手,能再合攏起來成為代禱的手。我們也不用拼命抓緊,而能夠張開手與別人分享自己擁有的──蒙恩的人是慷慨的人。“我與別人一樣”的態度,使我們能與基督一起進到人群中,住在他們當中,作見証、作仆人。

三、恩典的四重表達

1. 先在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恩典預備人心

“看啊﹗我站在門外叩門……”(啟三20

  神帶領,我們跟從;神感動,我們回應──這是神恩典的工作守則。恩典永遠在前頭開路,預備人心,主耶穌常常主動來叩門。靈命的長進與屬靈的渴慕有密切的關系。渴慕愈深,追求愈切。屬靈的渴慕不是人為的,而是神先在恩典的工作。我們的渴慕有時會減弱,內心種種的沉溺(addiction)和依附(attachment),也會使我們失去屬靈的胃口,因而聽不見叩門之聲,或對之聽而不聞。這時候,我們需要神賜恩典來複蘇我們的靈性。在禱告的操練上也如是︰

  “即使自覺內心缺乏渴慕,

   我們仍應禱告。

   我們應祈求心中滿有祈禱的渴慕,

   這種渴慕是來自神和源於天上的。

   我們應為渴慕不足而憂傷,

   更要為缺乏渴慕而哀哭,

   切切尋求賜下渴慕,

   好使我們的禱告成為靈裡渴慕的流露。”

邦茲(E. M. Bounds, 1835-1913

2. 合作的恩典(Cooperating Grace)︰恩典與操練配合

“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三20

  恩典純粹是神的賜予,是人無法賺取的。但這並不意味我們須靜態不動,消極等候。聽見叩門聲,我們要合作跑去開門。在教會靈修傳統中,有多種屬靈操練(獨處、靜默、禁食、默想、禱告等等),幫助我們與神合作,經歷生命的轉化更新。操練本身不會使我們改變,但操練幫助我們常常處於一種屬靈的狀態下,等候神的施恩和聖靈的工作。

  屬靈操練若缺乏恩典,將是苦不堪言,也容易掉進屬靈驕傲和律法主義裡。然而恩典若缺乏操練,則會陷在“廉價恩典”的光景中。

3. 堅持的恩典(Persevering Grace)︰恩典扶持到底

“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提后一12

  灰心是靈程常有的感受。成長好像來得那么慢,各種的操練也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內心罪惡爭戰,失敗跌倒比得勝的時刻為多。當別人用世俗的辦法予取予求,我為什么還那么傻,還作屬靈人?走到這些關口,我們極需恩典扶持我們堅持走下去。深信︰

  “與神共語,

   沒有一句是浪費的,

   說下去﹗

   與神同行,

   沒有一步是浪費的,

   行下去﹗

   等候神,

   沒有一刻是浪費的,

   等下去﹗”

無名氏

4. 完成的恩典(Consummating Grace)︰恩典創始成終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一6

  因著我們成長、文化、教會的背景,加上個人的氣質、個性和經驗,我們的屬靈追求總會或多或少有所偏重;嚴重的,還會有所偏差。我們要謙卑地祈求完成的恩典,補充我們各樣的不足,扭正偏差,引往平衡成熟的路上。只有恩典能幫助我們一起“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

  最后,我們等待那一天──恩典引領我們進入永恆,在那完美者面前獻上敬拜、贊美和感恩。

作業(討論題目)︰

1. 讀以弗所書二章八至九節、哥林多前書四章七節、十五章十節。為什么驕傲與恩典不能並存?

2. 默想詩篇第廿三篇。神恩典的四重表達怎樣透過這篇詩篇彰顯出來?請分享你個人的經歷。

第四課 祈禱的操練

  靈命的塑造與禱告的操練關系密切。在禱告上認識神、經歷神,是靈命成長的要素。若要祈禱生活不斷深化,我們須學習和經歷三方面的進程(movements)。

一、從辛勞到歡暢(from laboring to enjoying

  我們學習禱告,必先愿嘗辛勞的滋味。甜蜜和享受的祈禱經歷並非初階常有的體驗。由於我們把握不穩祈禱的方向和內容,心中充滿掙扎,那是一種辛勞的操練。

  對禱告有深入體驗的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以“祈禱四階段”對此加以說明。她把屬靈生命比喻作花園,神在裡面拔除雜草,栽種花草樹木。若要使園裡植物開花結果,我們必須勤於灌溉,而祈禱便是用以灌溉的水。灌溉的方法有四種,最原始的是從井中打水,全靠體力勞動;較為省力的是運用水輪、水桶和絞盤配合操作;更進一步則可輸引溪水入園灌溉;最輕省的當然是天降甘霖,恩雨遍洒,那是神親自的作為,我們毫不費力。初學禱告猶如從井中打水,是辛勞的操練,而惟有在過程中日益長進,學會祈禱的功課,才不再像剛開始時那么吃力。

  在辛勞操練的初階,我們應當憑意志堅持,切勿被感受左右。“過祈禱生活,是一項意志的決定,不在於一時的感動。有不少祈禱的人,漸漸失去興趣,因為他們注重感覺,以興趣為主,而沒有認清禱告應以信心堅持為主。”(滕近輝)在這階段培養“定點”、“定時”和“定型”的習慣,有助穩定祈禱生活。

  “定點”是選擇一個固定的禱告地點。耶穌教導我們“進內屋,關上門”(太六6),意即回到一處固定的安靜所在,獨自面對神。我們應當為自己保留一處固定的地方,作為禱告的祭壇,與神相交的聖地。即或是一張特定的椅子、一個特定的角落,每逢安頓在那裡,只做一件事︰祈禱,迎接神的臨在。教會場所往往熱鬧喧囂,到處充塞著人的噪音,無法讓人安靜禱告;甚至稱為祈禱室的房間,也難保整潔和寧靜,讓人專心禱告。這是教會的悲劇,浮淺的祈禱操練自然產生淺薄的屬靈生命。

  “定時”禱告也是不可輕忽的。耶穌有定時私禱的習慣(可一35;太十四23),但以理是“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六10)。個人禱告的時間應當日日如是,準時赴約;若非視之為鐵定的約會,必然因繁忙的日程或怠惰的習性而日漸荒廢。自言隨時祈禱的人,往往時時都不祈禱。沒有先在“定時定點”的操練上建穩根基,“隨時隨地”的自由和超越便只屬空談。

  “定型”是我們禱告時依循固定的步驟和結構(structure)。宗教改革先鋒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推動改教初期,致力廢除羅馬天主教會誤導的靈修方式。但當他拋棄一切舊有的規范不多久,便需執筆編寫好些指引靈修禱告的材料,因為一般信徒在“破舊”后感到無所適從,他們需要基本指引才懂得怎樣祈禱親近神。耶穌親自教導的主禱文,提供了禱告的最佳模范和基本結構。我們不要單單背誦字句,而是使用主禱文中的每一句禱詞,作為禱告重點和方向的指引,藉以進入深切的祈禱。

  主禱文︰禱告指引

主禱文

禱告重點

禱告類別

我們在天上的父
愿人都尊檷的名為聖

. 建立、深化與神的關系

敬拜贊美

愿檷的國降臨
愿檷的旨意行在地上
如同行在天上

. 尋求神的旨意

. 愿意(自己或別人)完全順服

奉獻
順服

我們日用的飲食
今日賜給我們

. 仰望神在生活和事奉上的供應

祈求
代禱

免我們的債
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 承認自己的罪(我們的債)和傷痛(人的債)

. 反省各種人際關系

. 接受赦罪,寬恕別人

懺悔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救我們脫離凶惡

. 接受能力勝過魔鬼、世界和自我

屬靈爭戰
代禱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檷的
直到永遠
阿們

. 高舉神,榮耀神

敬拜
贊美

  經歷辛勞,付出代價,我們逐漸掌握禱告的訣竅和靠近神,最后達到歡暢的境界︰禱告有如恩雨沛降,暢流不息,越禱告便越暢順。那是操練加上恩典的結果。

二、從頭腦到心靈(from head to heart

  我們祈禱常常只是頭腦活動,像寫文章不斷尋索詞匯,或分析禱詞是否合乎聖經,在神學上是否正確無誤,或藉公禱教訓別人。祈禱的真正語言是心靈細語,我們應當學習觸摸內心喜怒哀樂諸般的感受,向神傾心吐意。頭腦不一定誠實,心靈的感受卻騙不了人。

  雅歌書中以戀人和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關系來類比神人契合,指出了用心靈禱告的重要。熱戀中的戀人彼此的交談不會逗留在概念分析,卻全是心心相印的心語。詩篇是學習用心靈禱告的最理想教材,歷代聖徒也以它作為祈禱范本。因為詩篇本來就是一卷心靈禱告集,人生中各種掙扎和際遇,喜怒哀樂的情緒,都能在詩篇裡找到相應的文字,道出心中複雜的感受,抒發內心深處的呼聲。詩篇的心靈語言直接引導我們到主施恩座前。我們要勤讀和默想詩篇,熟悉如何運用不同的詩篇來幫助表達內心不同的感受。

三、從獨白到對話(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一位弟兄立志每天祈禱兩小時。他早上六時開始禱告,為親朋好友和弟兄姊妹代禱完畢,才不過六時十分;惟有挖空心思繼續尋索祈禱事項,等到所有題材都用光了,時間還只是六時卅五分。自言自語祈禱兩小時,真是談何容易﹗我們一般禱告有如獨白,說著說著人就累了。合神心意的祈禱必須包括聆聽神的聲音,雙向交流地與神對話。正如祈克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在他的靈程札記所分享的︰“一個人祈禱,起初以為禱告是說話,重點在神垂聽他所求的,但當他越來越沉默無言,最終才發現原來祈禱是聆聽,是人聆聽神的心意。”

  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的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7-8)祈禱不要只顧自言自語,更不用多言多語,因為“父早已知道”;然而,我們並非因此便不用祈禱,而是要學習聆聽神的心意︰我們所求的是否蒙神悅納?或者父神另有更好的安排?聆聽的操練幫助我們靠近父神的胸懷,尋求神的帶領。缺乏聆聽,單向獨白式的祈禱,不可能使我們的靈命長進。我們不要害怕聆聽神時會出錯,可以操練把聆聽的過程和感受記錄下來,藉聖經的話語來分辨,也可與經驗豐富的屬靈長者分享和學習。如此日複一日的操練,使我們越來越敏感神的聲音。

  為人代禱同樣是與神對話,同樣需要操練聆聽。因為惟有透過聆聽,我們才能把握神的引導,察辨對方真正的需要來禱告。例如為患病的人代禱,不一定求醫治或單求醫治,要聆聽神的心意,是否有更重要的功課等待當事人去學習。

  靈命成長的要訣在乎祈禱生活不斷突破更新,我們越操練祈禱,便越祈禱得暢順,並在禱告中經歷神。成聖須用工夫,這話是千真萬確的。

作業(討論題目)︰

1.  在神面前立志,並具體地計劃和實踐定點、定時、定型的祈禱生活。可根據主禱文的禱告指引來列寫祈禱事項。分享操練上所遭遇的難處和感到“辛勞”之所在。

2.  選用一篇詩篇試行操練“從頭腦到心靈”的禱告,分享心得。(詩篇共有150篇,總能找到適切當下需要的一篇來操練,例如︰喜(16)、怒(109)、哀(69)、樂(126)、恐懼(27)、憂煩(42)、悔罪(51)、安慰(77)、等候  25)、贊美(100)、感謝(136)等等。先安靜細讀所選用的詩篇,開始的時候可能會習慣性地單單運用頭腦來思考,但我們要學習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情,把詩句沉澱在心靈中,化作個人與神對話的內容,坦誠地向神傾吐。)

第五課 聆聽的操練

  聆聽是靈命塑造的基礎操練。不操練聆聽的人,靈命不可能成長。宣講(proclamation)在事奉中有極重要的位置,但缺乏聆聽的宣講,至終只成為“鳴的鑼和響的鈸”(林前十三1)。帶來生命改變的話語,必定是在深度聆聽中孕育的。

  謙卑的表現是能夠耐心聆聽。驕傲的人缺乏聆聽的空間,因為急於表現和操縱,而言語正是最有力表現自己和操縱別人的工具。因此驕傲的人不耐煩聆聽神和聆聽人。我們需要在個人靈修中、在教會中、在家庭中學習聆聽,帶動深度聆聽的風氣,不急於發言,不動輒教訓人,更不要隨便給別人意見,知道“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什么,而是神對我們說話和透過我們說話。我們的話語若不是從生命深處發出,則會毫無價值。不能帶來基督生命的言語,必只增加黑暗。”(德蘭修女,1910-1997

  神的兒女要操練聆聽天父的聲音。在聆聽神的過程中,我們將經歷被塑造、被引導、被更新,最重要的是我們將體驗“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四十二5),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信仰(an owned faith)。

一、聆聽神的攔阻

  攔阻我們操練聆聽神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罪、誤解和無從入手。

  罪使我們活在屬靈的平庸和怠惰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履行作基督徒的起碼要求便了事,不肯付代價成長;更因恐懼聽到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信息,故把神“馴化”和局限在我們自覺安全、不受威脅之宗教區域中(通常空間上是教堂的四堵牆,時間上是聚會)。

  此外,我們誤解聆聽神的聲音為離經叛道的做法。自聖經正典完成之后,便的確不再有新的啟示︰

  “神的整個旨意,凡對神自己的榮耀、人的拯救、信仰和生活所必須的事,或已明記於聖經,或可用良好和必然的推論由聖經而推定;不拘是所謂聖靈的新啟示也好,或人的遺傳也好,都不得於任何時候加入聖經。”《韋斯敏斯德信條》1.6

  但聆聽神的聲音,並不是尋求新的啟示。聆聽神的內容和結果是完全被聖經規范的,也藉聖經來分辨(discern)。聖經的啟示給我們的是“原則性”的教導,神的微聲則是“具體”指引我們怎樣在當下之生命和處境中應用這些原則;聖經的教導是對“每一個人”說話,而神的聲音是對“個別”的你說話。正如伯納(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說,知道神赦罪是不足夠的,我們每個人必須聽見神親自對自己說︰“你的罪被赦免了。”

  聽主微聲的見証也遍布教會歷史中︰

386  奧古斯丁(354-430)經歷激烈的內心掙扎,在痛哭中聽到神的聲音︰“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翻到聖經讀羅馬書十三章十三至十四節,讀后決志悔改信主。

1926  宋尚節(1901-1944)在跪著祈禱時,神在靈裡以一細微溫和的聲音向他說︰“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一19)這個經驗加強了他不要高舉自己學問和才干的事奉信念。

1956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因帶領美國黑人爭取民權,接到要殺害他的恐嚇電話。他深感軟弱無力,打算放棄,但禱告時聽到神的聲音︰“為公義站起來,為真理站起來,我會永遠與你同在。”他於是剛強壯膽地為伸張公義奮斗下去。

1993  王張弗迪為丈夫王永信遠赴蘇俄短宣預備所需物品,在店中經過糖果部,聽到神的聲音要她買糖果。她百思不解,終於順服,買了一批糖果裝箱隨行。結果那批糖果在短宣隊沒有事前安排之兒童布道中,發揮了“意外”的果效。

  聽主微聲不是屬靈偉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心有聖靈的信徒均可學習的操練。若感到無從入手,我們可從學習聆聽聖經開始。

二、在聖經裡聆聽神

  當人聆聽,神便說話。當人順服,神便工作……我們不是要告訴神做什么,而是讓神來告訴我們……(巴克曼Frank Buchman

  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強調,當我們翻開聖經閱讀時,我們須要學習把眼睛轉化成耳朵(turning eyes into ears),在聖靈的幫助下,經歷從閱讀文字,進入聽主微聲。至於怎樣藉著聆聽聖經來聆聽神,陶恕(A. W. Tozer, 1897-1963)對整個過程有具體的描寫和深刻的體會︰

  我們安靜,等候神,十分重要。最好是單獨面對神,把聖經放在面前打開閱讀。若如此作,我們便能靠近神,開始聽到神在心中對我們說話。我想一般人大概會有如此的進展︰首先聽見好像有人在花園中行走的響聲;接著是一種隱隱可聞之聲,但仍不清楚;接著就是快樂的一剎那,當聖靈光照聖經,原先不過是響聲,或至多是那隱隱可聞之聲,如今卻變為完全可理解的話語,如同一位深交好友所說的話那么熱情、親密,和清楚;接著就是生命和光進入心靈裡面,能夠在靈裡見到耶穌,在神懷裡安息,緊緊擁抱神,以神為我們的救主、生命之主和一切。

  神選擇在聖經中與我們相遇,經文是神與我們約會的地點(花園)。讀經便是我們欣然赴約。神已在那裡等待,只是我們常未覺察到神的出現。因此獨處和靜默的操練幫助調整我們的心耳,是聆聽神不可或缺的準備工夫。默想操練則有助我們愈來愈清晰地聽見神的聲音(從響聲至隱隱可聞的聲音至可理解的話語至深交密語)。緊記在整個聆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謙卑領受聆聽的恩典,接受聖靈的引導,而不是依靠任何方法或步驟。

三、在生活中聆聽神

  神是世界歷史和個人歷史的主,神帶著創造和救贖的恩典,參與、聖化我們的生活。屬靈生活並非是遠離現實生活來尋求神,而是在生活中看見神的同在,與神同行。日常生活因此是我們聆聽神的重要場景。由於我們以為神只在奇特、偉大、震撼性的時刻才出現,所以愈平凡的生活,也就愈容易叫我們輕忽神的聲音。

  聆聽聖經,是在生活中聆聽神的基礎。我們愈懂得怎樣在聖經中聆聽和熟悉神的聲音,也愈能在生活中覺察神的同在和聽見神的聲音。生活中的聆聽,同樣會豐富我們聆聽聖經的歷程。若聖經中的聆聽,沒有與生活中的聆聽結合,我們仍活在分割和抽離的信仰之中。然而,人生有其“偶發性”(contingency),生活中有些事情只是如此這般地發生(things just happen),我們毋須把所有的際遇勉強賦予屬靈的解釋。

  我們尤須學習聆聽生活中的苦痛經驗。魯益師(C.S. Lewis, 1898-1963)認為苦痛是神用來喚醒這失聰世代的擴音筒︰“神在我們的歡愉中細語,在我們的良心中說話,但透過我們的苦痛來呼喊”。神並不樂見我們受苦痛煎熬,在破碎中呻吟。但很多時候,神千萬次微聲呼喚,我們均置若罔聞,神不得不透過苦痛來對我們的生命說話,使我們醒悟過來,愿意悔改,學習更深的生命成長功課。

  讓我們一起來禱告︰“神啊,請說。仆人敬聽。”(撒上三9)更須在意聖靈的提醒︰“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聲音,就不可硬著心。”(來三7815

作業(討論題目)︰

1.  撒母耳記上第三章記載童子撒母耳初得神啟示的經歷。這段經文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有關聆聽神的教訓?

2.  操練專心聆聽馬太福音五章三至十二節登山寶訓中的八福,或加拉太書五章廿二至廿三節聖靈的果子,並在生活實踐中繼續尋求聆聽。

(八福所描述的並非八種不同的人,而是八方面的屬靈品格,都是基督徒應當具備的。聖靈的果子也不是指九種不同的果子,而是同一果子中九方面的屬靈素質,每一方面均是基督徒應當培育的。我們聆聽神提醒個人特別軟弱之所在和需要多加關注的地方,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經歷神怎樣在這些方面塑造我們。)

第六課 自我認識的歷程

“人的裡面有很多層皮,遮蓋著他內心的最深處。人認識很多不同的事物,惟獨不認識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有)三十或四十層皮,就像牛皮或熊皮一樣,又厚又硬,遮蓋著靈魂。你要進入你內心的地土,在那裡認識自己。”

厄克(Meister Johannes Eckhart,1260-1327

一、自我認識的重要

  自我認識是基督徒成聖過程中不可忽略的操練。人生中不少的悲劇,事奉上好些的難處,都與缺乏自我認識有關。歷世歷代的屬靈導師均以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自我認識的重要性。沙漠修士(desert fathers)強調缺乏自覺是一切罪惡之根。聖伯納(St. Bernard, 1090-1153)肯定自我認識是“最高、最好的知識,可以帶引我們更親近神”。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認為“缺乏自我認識,也不會得到對神的知識。幾乎所有我們擁有的智慧,就是真正和實質的智慧,都是由兩部分組成︰認識神和認識自己”。梅頓(Thomas Merton, 1915-1968)更一針見血地指出“通往聖潔的第一步是自我認識”。他們共同的見解是,自我認識與認識神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自我認識有助於靈命成長。

二、自我認識的基礎︰與主相遇

  與耶穌基督相遇的經驗,決定了我們的身分和自我認識。在與基督相遇中,人生四個重要的存在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為什么在這裡?我正往何處去?”都得著答案。因此布仁勒(Emil Brunner, 1889-1966)才說︰“信靠基督是真正自我認識的開端……就是在神的眼中有關我的知識,這是按照神對我的計劃。”在找到神的時候,我們找到了自己──在基督裡新造的我。舊我與基督無關,新我卻不能與基督的愛隔絕;舊我與神的家無分,新我卻是屬於基督的身體;舊我是照情欲的律行事為人,新我卻是在聖靈中生活;舊我是住在黑暗中,新我卻是在光明中行。

三、自我認識的動力︰聖靈引導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耶十七9-10

  不論我們是多么懂得自我反省和敏銳於自己的內心世界,若果沒有聖靈的幫助也是徒然,因為自欺和自私已污染了我們內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在尋求自我認識時必須憑借神的光照,懇求真理的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正的自我認識中。聖靈不折不扣地光照我們內心“三十或者四十層皮”下的真我,使我們洞悉靈魂深處之真實光景,認識我們的貧乏和軟弱。神亦同時讓我們欣賞神在我們生命中更新改變的美麗工作,詫異屬靈果子的漸漸呈現。神的工作同時幫助我們對付自己和肯定自己,因為神不但拔出,神也栽種。

四、自我認識的目的

  我們的自我認識不是靜態不變的,由於基督的愛的激勵(林后五14),我們愿意不斷改變、成長和更新。我們竭力追求的一件事,就是要效法基督,因此認識自我是為了改變自我,而絕非停留在接納自我的階段。我們又豈只滿足於單單的自我分析,又怎么會僅逗留在了解自己行事為人的動機?這一切努力都是以禱告的心去發現生命中有哪些角落仍屬未得之地、仍缺乏基督的臨在、仍未完全向基督開放。這種自我探索才能不斷引領我們注視神,產生愈深認識自我,從而愈深認識神的效果。我們最終關心的不是我們的自我形象(self image)(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形象”而已),而是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裡(加四19)。我們向往的不是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

五、自我認識的進路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地促進加深了人的自我認識。一些心理測驗如“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對了解自己氣質、個性和潛在的心理問題帶來幫助和啟發。我們若能接受這些測驗,將有助個人的成長。但我們須注意人文心理學背后的一些價值取向是與基督徒的世界觀相抵觸的。例如認為人可以不須依靠神而獲得真正之自我認識和身分肯定;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可以單從理性思考而找到答案;自我發展和滿足是個人成長的核心;環境和其他人是造成困擾我的問題之要素,有減弱個人承擔責任之傾向;還有減除苦痛而缺乏幫助人體驗個中的意義等等。

  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群體、屬靈導師和禱告默想的幫助。根據“心窗”(Johari Window)的結構,我們的自我認識可粗略分為四個部分︰(1)開放部分(自己知道,別人知道);(2)盲目部分(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3)掩飾部分(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和(4)隱藏部分(自己不知道,別人不知道)。

  心窗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別人知道

1. 開放

2. 盲目

別人不知道

3. 掩飾

4. 隱藏

  “掩飾部分”收藏了我們不愿意觸及的傷痕,感到羞愧的經驗和內心的幽暗。若在獨處默想中,神的愛醫治我們,聖靈光照我們,又在愛心團契中我們經歷接納,這部分就能漸漸走在光明中,神的能力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們從而經歷寬恕和潔淨。“盲目部分”需要弟兄姊妹以愛心說誠實話,擔當我們的軟弱,也幫助發掘我們所不自知的恩賜和長處。

  屬靈導師運用他(她)們察辨(discernment)的恩賜,幫助我們在開放、盲目和掩飾三個部分認識神的工作、體察神的心意,和指出需要醫治、對付的地方。至於“隱藏部分”,包括了我們潛意識的領域,實在需要神的靈光照揭露,讓我們得以明白,而我們必須肯花時間在神面前安靜和等候,尤須避免因過分忙碌而逃避或失落反省的空間。

六、中年期︰自我認識的良機

  人到中年,是我們深化自我認識的良機,從而經歷更整全的成長。過去我們專注地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計劃,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全副精神、一切資源都投進去。或許我們終能心想事成,獲得了計劃中之學位、名聲或財富。在額手稱慶,洋洋自得之余,我們可曾計算所付出之代價?

  在專注實現夢想之時,我們忽視了生命整全的成長。二三十年來單方面的追求和努力使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形態,不健康地偏重了某一方面之培育和發展(lopesided)。步入中年后,各種后遺症便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各種關系上開始陸續出現了。

  我們的強處往往也是我們的弱點;那些過分發展(over-developed)的素質就是其他亟待成長(under-developed 的地方之指標。事奉或從事一些行業久了,也會因常常扮演某些角色,而導致特有的職業病和陰暗面︰

  .過去善於用頭腦,今后要學習用心靈。

  .過去強於處事,今后要惡補處人的藝術。

  .過去常扮演強人的角色,今后要學習擁抱自己的軟弱。

  .過去慣於表達概念,今后要操練分享情感。

  .過去常以一“先知”、“嚴父”的姿態與人交往,今后要多培育“慈母”、“扶掖者”的生命。

  .過去側重征服外在世界,今后要專注內心世界的開拓。

  .過去精打細算,今后要放手放心……

  若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接受聖靈的光照和更新,自我認識將引領我們經歷更豐盛的生命、更整全的成長和更有深度的服事。

作業(討論題目)︰

1.  默想詩篇第一三九篇。詩中提及哪些有關自我認識的真理?

2.  詩篇第一三九篇為“心窗”(Johari Window)提供了什么亮光?

第七課 回顧生命的歷程

一、回顧生命的基礎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她)就是新造的人。”(林后五17上)

  我們是在基督裡,還是在基督外,這會帶來天淵之別的人生。“新造的人”是在基督裡來看自己的存在,從這一完全嶄新的角度去回顧過去、審視現在、展望將來;也透過基督來把握每天的經驗,去解釋自己那獨特的人生故事。

  我們的內心真的常常像一個戰場,不同的聲音分別要求我們做不同的事情,要求我們絕對的順服。我們苦於同時兼顧討好這些不同的“主人”而疲於奔命,有四分五裂之感。但若果基督成為生命的中心,成為惟一的主,我們破碎割裂的人生漸漸地被整合,生活便漸漸變得有根和有焦點。

  而由於我們學習操練“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那位內住的基督會幫助我們看見基督於外在世界的工作,生活便不再是“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她)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么益處呢?”(傳一2-3),而是充滿了與神同工的機會。我們不必逃避擺脫每天的生活,才能與神相遇,而是由於心靈之改變,我們在生活中學習操練要處處見到神,我們會成為厄克(1260-1327)所形容的“在所有事情和所有時候尋找神的人”,生活因此成為了屬靈操練和經歷神的場景。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后五17下)

  我們肯定神是世界歷史和個人歷史的主,神是“隨己意行作萬事”和“照著神旨意”(弗一11)介入我們的生命。然而這不是幼稚地淡化邪惡力量的作為或簡化人生的複雜性,而是選擇“從另一角度去看、去相信︰相信世界並沒有一種力量叫我非墮落不可、相信人生不是一場噩夢、相信沒有鐵定的因果律以致叫我非絕望不可。”(楊牧谷)我們在基督裡肯定“萬事都是本於神、倚靠神、歸於神”(羅十一36),神必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因此確立我們的人生“只有祝福,沒有詛咒”的信念。

  認識自己的過去,和察驗基督在個人歷史中的工作,是靈修傳統中重要的操練。在基督裡的新造的人經歷了“舊事已過,都變成新”,並非指勾消掉個人的歷史,而是透過基督來重新解釋和評估過往發生在自己人生中的全部經歷。我們的過去雖然絕對不是決定將來去向的惟一依據,但卻肯定影響和塑造了我們的現在。過去不同的經歷並非像一堆出土文物,靜態地放在一邊(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它們真的如此),而是真實地仍然活在我們的記憶中。只需要分別回想一下過去使我們快樂和痛苦的經歷,便可感受到它們強大的力量。

二、回顧生命的典范

  奧古斯丁(354-430)是操練回顧生命的屬靈偉人中之佼佼者。

  他的《懺悔錄》(The Confessions)成了千古傳頌的赤誠紀錄,當中記錄了他以祈禱的心回顧四十多年的人生。奧古斯丁的目的不是純粹重拾過去的回憶,而是要在繁複的過去找到一個整合的布局(a unifying pattern),可以幫助自己以一全新的角度來了解自己的人生。《懺悔錄》全書充滿了與神的對話,在神的面光下撥開人生每一階段發生事情的表象,聆聽神的聲音,等候神把更深一層那隱藏的意義展現出來,好讓他能夠明白神在自己一生的計劃和工作。

  奧古斯丁結果見到神的手無所不在,遭遇的每一件事、認識的每一個人,背后都隱藏了神的呼召與安排。就連他回顧在情欲犯罪中掙扎的時候,神也是“常常在那裡,同時表達神的憤怒和憐憫”。神是惟一開啟我們人生意義的鑰匙,因此奧古斯丁以這樣的話來結束《懺悔錄》︰“我們必須向檷祈求,在檷面前尋找;我們必須叩檷的門。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得著所祈求的,尋見要尋找的,也只有這樣才會給我們開門。”

  由於奧古斯丁愿意將過去所有的經驗在神面前敞開,神醫治的光便無攔阻地進入他的回憶,深深地觸摸他過去因叛逆犯罪而造成的種種破碎與創傷,他也徹底地經歷了神的寬恕。柏彼德(Peter Brown)稱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是接受基督的治療(an act of therapy),實在是最貼切不過的了。對我們來說,這種在基督裡回顧個人歷史的操練,不單單幫助我們處理過去,更會培育內在的自由和盼望,讓我們更有信心面對將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生命是敞開的,是在我的有限與無能之上敞開,向無限與可能敞開,並且相信有一天我會到那裡。”(楊牧谷)

三、回顧生命的方法

  下面介紹一個簡易的方法,我們可一步一步地根據指引來回顧自己的人生。緊記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聖靈的光照與引導。

  (一)請把你的人生分時期或階段,並給每階段一個名稱,你也可用象征符號來代表。

  時期/階段  年份  名稱/象征符號

  (二)雖然由童年開始回顧過去比較理想,但由於不是每一時期(或階段),你在情緒和心理上都準備好與耶穌一起“舊地重游”,你大可選擇你最感需要和樂意的時期(或階段)開始默想。

  緊記在整個默想過程中,你的角色是被動的,因為很有可能你只選擇性地回憶和評估某些人、事。你要信靠聖靈的引導,要放松,讓聖靈把不同的記憶浮現在你心中。你也不要擔心受不了過去的回憶,因為聖靈是體恤人的。在默想神在不同的人、事中的工作時,要留下足夠的空間,聆聽神 說話。若感到疲倦或經歷內在的抗拒,可暫時休息。很可能我們要回顧數次,才愈來愈清楚神在該人生階段的同在和工作.

  緊記把默想的經歷寫下來。你可用一本新的日記本,專門記錄回顧過去的體驗。

  (三)請使用下列問題作為回顧過去之導引。

    (1)  有哪些地方是你這時期生活的中心?這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是怎樣的?

    你對它們的感受如何?現在的感受有改變嗎?

    你認為神讓你在這環境下生活,可有特別的意義?

    (2)  回顧人生這一個階段,神曾藉著什么人來愛你、幫助你成長?

    神藉什么事情來表達對你的愛、幫助你成長?

    為著神的愛的不同表達而感恩。

    (3)  回顧人生這一個階段,你曾對誰付出愛、幫助他/她成長?

    為著神讓你能夠分享愛而感恩。

    (4)  回顧人生這一個階段,有哪些人曾經傷害你?

    把你的感覺逐一告訴神。

    祈求神醫治每一個傷痛。

    憑信心接受神的醫治。

    你現在明白那人傷害你的原因嗎?祈求聖靈光照。

    你能寬恕他/她嗎?祈求神加心力。

    你現在能看見這件事帶來的好處嗎?祈求聖靈光照。

    為神的醫治獻上感謝。

    (選取人生這個階段的另一段傷痛經驗,重複以上過程)

    (5)  回顧人生這一個階段,你曾傷害哪些人?

    逐一地告訴神你傷害他/她時的感受。

    你現在明白自己傷害他/她的原因嗎?祈求聖靈光照。

    你愿意認罪悔改嗎?祈求聖靈感動。

    憑信心接受神的寬恕。

    祈求神醫治你曾傷害的人。

    聆聽神──怎樣可重建與曾傷害的人之關系?

    (選取另一段傷害別人的經驗,重複以上過程)

    (6)  這時期你作了什么抉擇?

    這些抉擇怎樣影響你人生的方向?

    你當時怎樣看這些抉擇?

    現在又如何?

    神在這些抉擇中有什么工作?

    (7)  你認為神在這一時期要你學習和經歷些什么?

    你當時明白嗎?

    你當時的感受如何?

    現在的感受又如何?

    你認為自己在當中學習到什么?

    (8)  你人生上一個時期怎樣影響這一個時期?

    這一個時期又怎樣影響下一個時期?

    你能看見神的工作與安排嗎?

    (9)  此刻在回顧完這一個時期后,你有什么話要向神傾訴?有什么要感恩的?

    有哪些人你希望表示感激,或寬恕,或向他/她們認錯?

    聆聽聖靈的引導……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

作業(討論題目)︰

1.  默想詩篇第九十篇,詩中提及哪些有關回顧生命的教導?

2. 根據課文中所提供“回顧生命的方法”來操練回顧生命的其中一個階段,在過程中尋求聖靈的光照和引導,經歷神的醫治和寬恕;如果需要重整與人的關系,也要計劃和實踐。分享操練的結果。

第八課 重整自我形象的歷程

一、自我形象的影響力

  有一個人找到一只鷹蛋,就把它放在后院的雞窩裡。小鷹與小雞們一起破殼而出,跟小雞們一同長大。那鷹便一直像后院的雞一樣生活,且真自以為是一只雞。它在泥地上抓挖,尋覓小虫。它咯咯啼叫。它也會拍打著翅膀在空中飛行三數尺。

  年複一年,那鷹愈長愈老了。一天,它抬頭看見高高的晴空上,有一只豪邁不凡的大鳥在疾風中優雅莊嚴地逕自翱翔,偶爾才揮動一下那雙強壯的金翼。

  地上的老鷹帶著敬畏的目光凝神張望。“那是什么?”它問。

  “那是鷹,是萬鳥之王。”它身旁的伙伴說,“它是屬於天空的。而我們卻是屬於地上的──我們是雞。”

  於是,那地上的鷹就如同一只雞似地終老一生,因為它自以為是一只雞。

  Anthony de Mello

  莫銘維(Maxwell Maltz)在Psycho-Cybernetics一書中指出,本世紀在心理學研究上最大的發現,就是有關自我形象的探討。原來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在心裡形成一幅自我的圖像來定義自己,對自己的價值、智力、個性、品格、技能、外貌等,均作出了評價。當自我形象定形后,便不容易改變。我們會根據這幅圖像活出自己的人生,面臨各種抉擇都以此圖像為依據,確信只有這樣子才能活下去。上面故事裡那只地上的老鷹,就是由於根深蒂固的自我形象所造成的限製,終生以鷹的生命過著雞的生活,沒有發揮生命的潛力。

二、扭曲的自我形象

  一般人塑造自我形象的基礎,不外乎下列三項︰“我是我能做什么”("I am what I do")、“我是我擁有什么”("I am what I own")和“我是別人怎樣看我”("I am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me")。

  “我是我能做什么”,即以能賺多少錢、所從事的專業、所發展的事業等等,來定義自己。對事奉的人來說,表面上我們好像擺脫了用世俗的東西來定義自己,但骨子裡“我是我能做什么”的自我形象,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能講道、能教導、能領詩、能對某個專門課題做精辟的鑽研,甚至能晉身某個知名機構或教會裡事奉,都成為自身價值的指標。

  “我是我擁有什么”,是用所擁有的財富、學位、頭銜、美貌、開什么車、住多大的房子,甚至是擁有什么樣的恩賜,來定義自己的身分。有些人在取得博士學位后,人家若仍只稱他們為先生或女士,心裡就感到不舒服。一些傳道人被按牧后,若弟兄姊妹忘記以“牧師”相稱,也會因此感到不受尊重。

  “我是別人怎樣看我”,則把個人的價值系於外來的評估上,營營役役地尋求別人的認可和贊賞,完全由別人來定義自己。他們一生的努力,便可能是為了爭取讓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常常是父母),瞧得起自己。也會因為得不到這種肯定,就算外表多成功,也終身活在莫名的失敗感中。

  在靈修神學的研究裡,這些扭曲的自我形象被稱為“假我”,是墮落了的社會文化和我們自行塑造的。我們膜拜它們,也被它們捆綁和支配,並不是神拯救我們時所賦予的“真我”。

三、扭曲的自我形象所產生的惡果

  由於“假我”所依附的東西缺乏永恆的價值,不能給我們內心留下平安,反而常常使我們陷在心理不平衡的困擾裡。當我們以能做的事和所擁有的東西來定義自己時,自然難免與人比較和競逐,於是經常浮沉在驕傲與自卑之間,時而矜夸自恃,時而愧不如人,心靈無以安頓。隨著時移境遷所生的變化,我們也時刻承受著恐懼的折磨,擔心失去那些足以標榜我們身價的東西,怕自己隨時貶值,因此能抓住的一切都死命抓緊不放。

  “假我”更會使我們活在疏離和寂寞之中,因為比拼的心態逼迫我們戴上面具,以種種美化虛飾的包裝來掩藏自己,遮蓋我們的軟弱和靈裡的貧乏,讓我們無法享受深交的團契和親密的關系,無法進行坦誠的生命交流,只有談公事的同工,沒有談心事的朋友。

  此外,若“假我”是“別人怎樣看我”時,通常產生兩種不同的心理反應。一種是︰若別人看不起我,我便被否定了。我必須努力贏取肯定或要叫對方付出看不起我的代價。另一種則是︰若別人欣賞我,我便有價值了,我必須孜孜不息繼續尋求不同的方法來維持所得到的肯定。上述兩種反應所產生的結果是相同的︰我們在敏感、焦慮、恐懼和憤怒的煎熬下惶惶度日,不可能經歷到神所應許的平安。

  我們以“假我”來看自己,也必然以“假我”去看別人,把人看得功能化(functional)。我們不難在社交圈子中發現一種“勢利”的現象,按照成就、財富或各種條件來把人分等級、分階層、分尊卑。甚至在教會裡也不能幸免地以“他能做什么”、“他擁有什么”和“別人怎樣看他”來把人功能化地劃分。恩賜才干、捐獻能力、網絡關系……都可作為各人標簽上的價格指標。“醫生”、“博士”也常因此被視為或自覺高人一等。事實上,無論對方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擁有什么或不擁有什么,我們都應先視他為一個人,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的尊貴生命。我們必須脫下“假我”的有色眼鏡,回到人本身的價值,方才學會真誠地與人相處和服事人。

  在事奉上,“假我”不斷模糊我們的焦點,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是在事奉神,還是在滿足“假我”。我們拼命地發展事工,不肯休息,不肯放下,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贏取贊譽,為了肯定“假我”。我們做過什么,付出了多少,總希望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稱 。許多時候,教會裡出現“假、大、空”式言過其實的現象,原因也是我們把自我形象與工作成果連在一起,淪落到以成敗論英雄的可憐光景中。

  “假我”更影響我們的靈修生活,攔阻我們與神深交和體會神的恩典。事實上,“假我”又怎能與真神相交呢?“假我”驅策我們憑己力拼命做、拼命講、拼命抓,以果效來証明自我的價值,我們又怎肯再花時間,哪裡還有時間與神相處?我們在教會裡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弟兄姊妹討論有關事工的話題時,往往談得興高采烈,但分享個人與主的關系時,大家就沉默寡言了。一位資深同工感嘆地說︰“我知道什么是事奉耶穌,但我卻不懂得如何與耶穌相處。對我來說,為神作工很容易,但我卻不懂得如何讓神在我裡面工作。”功能化的“假我”使我們無法把握,如何以神兒女的身分,去享受父神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四、自我形象的重整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加二20

  “假我”不是我們正確的自我形象。那么,究竟我是誰呢?聖經說得很清楚︰“凡接待他(耶穌)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基督徒是神的兒女,這是我們悔改信主的一刻立即獲轉變的身分。不論我們能不能做什么,是否擁有什么或別人怎樣看我,這個身分永遠不能被奪去。況且,我們不單是神的兒女,更是蒙愛的兒女,因為基督甚至以舍命的愛來救贖我們,“神是愛我,為我舍己”。十字架見証了我們蒙愛而得贖的尊貴價值,這才是我們的“真我”。

  當我們確定了自己真正的身分和價值,認識到神所賦予的“真我”時,必須回頭處理那捆綁我們多年的“假我”。保羅的十架經歷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假我”的惟一出路︰釘在十字架上﹗基督在十字架上背負了我們的罪,包括一切我們因遠離神而自塑的偶像,“假我”自然也在其中。“假我”,如同一切其他的罪,使身懸十架的基督痛苦莫名。“假我”,也正是基督用神的受苦來救我們脫離的那個捆綁。保羅宣稱與基督同釘的那個我,就是遠離神的“假我”,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不容它再有活動的能力。我們不要戀棧“假我”,必須定意釘它在十字架上,因為十字架早已審判了它。惟有“假我”被釘死,有基督在裡面蒙愛而得贖的“真我”,才得以活潑地彰顯。

  “真我”永遠得享神無條件的接納。不論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遭遇幾許是非功過、成敗得失,基督舍命的愛時刻與我們同在,時刻激勵我們。那愛並不因我們能做什么、擁有什么或被誰看得起,才臨到我們,而是白白賜下的恩典。因此,我們不怕經歷困難和失敗,可以學習放手和舍去,深信父神必為神的兒女作最好的預備。

  把“假我”釘死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操練,我們應當留意被釘的“假我”不時仍會發動垂死的掙扎,帶給我們試探和困擾,我們仍要隨時把它釘在十字架上。惟有把“假我”釘死,我們才能夠培育更寬廣的心懷和更溫情的目光來面對自己、面對同工、面對弟兄姊妹和面對人,尊重按神形象被造和以基督寶血買贖的生命。

  惟有當我們仰望十架時,才能看見人的真正價值。也只有通過十架,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形象─我是神深愛的兒女。

作業(討論題目)︰

1.  你是否認識自己的“假我”?請誠實地列出一直捆綁或困擾你的各項“能做什么”、“擁有什么”和“別人怎樣看你”。反省這些“假我”對你造成的障礙。你愿意把“假我”釘死嗎?最難釘的是哪幾項?為什么?

2.  操練釘死“假我”(學員可各自私下操練,但鼓勵大家在小組中公開輪流進行,藉以彼此激勵,互相看守。)

  安靜,專注,預備禱告的心。挺腰站直,橫伸雙臂作釘十架姿勢,明確說出愿意釘死的假我所包含的具體項目(“我愿意釘死……”),然后高聲朗讀︰“(姓名)的假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假我,乃是基督在真我裡面活著,並且真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阿們。”(加二20

答案

第一課 靈命塑造的目的和重要性

1.  事奉的人往往擔當領袖的角色,成為弟兄姊妹學效的榜樣。然而,若沒有認真處理個人的靈命塑造,作領袖和榜樣很容易陷在驕傲和瞎眼領路的危險裡。保羅勸勉弟兄姊妹效法自己,並非標榜他個人的任何優點或長處,而是強調惟有耶穌基督才是我們終極的屬靈模范和效法對象。他邀請別人效法的乃是他“效法基督”的熱切態度和正確方向,追求學像主耶穌,接受主親手的塑造。事奉的人應保持效法基督的生命見証,不斷經歷靈命的塑造和更新,也藉此激勵弟兄姊妹追求長進。

2.  我們操練安靜,放下一切思慮煩擾和勞苦重擔,才能到主施恩座前親近神,傾心吐意地向神禱告,也在禱告中領受主的愛和觸摸主的心意。主的愛培育我們愛主愛鄰舍的心,在主愛激勵下我們甘心回應主的呼召,承擔主的托負,樂意順服委身。在主面前有委身的承諾,肯定服事的終極對象是主自己,服事一個最小的弟兄就是服事主,最后也是向主交帳,服事的行動不因環境的影響而動搖或退縮。安靜、禱告、愛心、委身、服事,持續循環地操練,以親近神為起點,以事奉主作目標,我們的事奉建立在穩固的根基上,越事奉越得力,越事奉越蒙福。

. 邀請學員分享個人體驗。

第二課 靈命塑造的代價

1.  邀請學員分享個人經驗,互相勉勵。

2.  詩篇第八篇︰謙卑

  詩篇第四十二篇︰渴慕神

  詩篇第一一九篇︰愛慕神的律法

  詩篇第一三九篇︰向神敞開

. 邀請學員分享個人的掙扎,給予支持 和鼓勵。

第三課 靈命塑造的動力︰恩典

1.  基督徒是蒙恩的人,因著主耶穌在十架舍命而得救,完全是白白領受的恩典,在神面前人人一樣,沒有可驕傲自夸之處。蒙恩得救后是新造的人,繼續接受主的慈愛、引導、煉淨、保守、……,沒有任何一項可憑借自己而成就,仍然是靠神的作為,仍然是白白領受的恩典。驕傲則源於自我中心,焦點永遠是自己,自限在自我營造的假象裡,與神與人疏離隔絕。恩典是靠神,驕傲是靠己,是互相矛盾的。(參閱課文中有關“驕傲︰恩典的攔阻”的部分,深入理解。)

2.  先在的恩典︰神主動供應我們各方面的需要和帶領我們進入安息(1-2節)

  合作的恩典︰神引導我們,我們愿意踏上神的義路(3節)

  堅持的恩典︰在遭遇困苦和危難的時候,神從不離棄我們(4-5節)

  完成的恩典︰神的恩惠慈愛時刻保守,是一生一世直到永遠的祝福(6節)

. 邀請學員分享個人感受。

第四課 祈禱的操練

1.   鼓勵學員在小組中分享實踐過程中的學習,互勉互建。

2.   鼓勵學員在小組中分享實踐過程中的學習,互勉互建。

第五課 聆聽的操練

1.  撒母耳記上第三章的記載給我們提供了有關聆聽神的教訓︰

.   參與事奉並不等同與神有深入的相交︰“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1節),然而“那時撒母耳還未認識耶和華,也未得耶和華的默示”(7節)。許多時候,我們參與教會事奉,但個人可能還未與神建立親密的關系,只是在事務工作上打轉,雖然好像做得有聲有色,卻並非在神的引導之下。真正蒙福的事奉,是如同19-21節所描述有“耶和華同在”的事奉。

.   保持敏銳受教的心︰撒母耳擁有一顆赤子的清心,雖然睡了,仍然多次聽見呼喚自己的聲音,每次均不厭其煩地跑到以利跟前應命。(4-8節)愿意聆聽是能聽得見的先決條件,隨時待命是仆人應有的態度。我們不知道神什么時候向我們說話,如果神開口而我們卻沒有接收的空間,神的聲音自然被種種繁囂嘈雜的噪音所淹沒,結果充耳不聞。

.   神主動而重複地呼喚︰撒母耳初時並不曉得呼喚他的是耶和華,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應錯了。但神沒有放棄,仍鍥而不舍地呼喚他,直到他能聽明白是來自神的聲音。(4-10節)當我們操練聆聽的時候,要尊重神的主動,也要有信任神的耐性,只要我們愿意聆聽,神總會讓我們聽見。

.   請教屬靈長者的意見,認真操練實行︰以利雖然可責之處甚多,不蒙神喜悅,但畢竟還是有經驗和愛心,教導撒母耳如何回應神的呼喚,撒母耳照著以利的指示而行,果然得著神的啟示。(9-10節)我們在學習聆聽神及其他屬靈操練上遇到困惑和難處,應虛心向屬靈導師或長者求教,以助我們察辨和尋索。

.   謙恭儆醒地聆聽︰“請說,仆人敬聽。”(10節)我們一方面回應神主動發言,一方面邀請神更清晰明確地向我們說話,以謙卑恭敬的態度等候聆聽。

2.   鼓勵學員分享經歷。

第六課 自我認識的歷程

1.   詩篇第一三九篇與自我認識︰

.   神對我有最深入而準確的認識,包括我的思想和言行。(1-6節)

.   神對我的認識超越時空的限製,我無法向神掩藏自己,神認識我的過去和未來。(7-16節)

.   神的意念(指對我的認識或有關我的計劃)多而寶貴。(17-18節)

.   我的喜惡應當與神的喜惡一致。(19-22節)

.   我應當在神面前赤露敞開,讓神鑒察和試煉,尋求認識神所認識的我,在神的引導之下生活。(23-24節)

2.   “心窗”分為四部分,其中的開放部分、盲目部分和掩飾部分都是人知道的,至於隱藏部分,則沒有人知道。詩篇第一三九篇告訴我們,神對我有最全備的認識,我在神面前沒有所謂的隱藏部分;人不能知道的神必定知道。因此,認識自我最終極的目標,乃是尋求認識神所認識的我,勇於改變、成長和更新,讓神在我身上的旨意和計劃得以成就。

第七課 回顧生命的歷程

1.  詩篇第九十篇與回顧生命︰

.   神是時間的主,是歷史的主,回顧生命可找尋神在個人歷史中工作的痕跡。(1-4節)

.   世人感嘆人生短暫而愁苦,已過的歲月如同虛度,原因是沒有以敬畏神的態度來生活。(3-11節)

.   “數算自己的日子”意即珍惜生命和評估過去,在神的引導下掌握生活的智慧,懂得按神的心意來度余下的光陰。(12節)

.   過去所遭遇的困苦和挫折,在神的醫治和使用下,可被轉化為具有正面和積極意義的經驗。(13-15節)

.   我們若有任何付出或貢獻得以存留和延續,都是靠神保守堅立。(16-17節)

2.  鼓勵學員按愿意敞開的程度分享經歷。

第八課 重整自我形象的歷程

1.  鼓勵學員按愿意敞開的程度分享和互勉。

2.  為學員代禱支持,堅固信心。

最后更新時間: 2002 年 5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