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B.预言以前的时期
以东的历史本来就是从动乱中开始的,且一直很少安定过。为了对以东历史有较多的了解,下面我们要追溯到先知尚未论及以东的预言以前的以东历史。乔治·鲁宾逊(Georgl
L.Robinson)在其《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与以东人》(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komites; Macmillian
Co.,1930)一书中说到:“扫罗死后,以东随刻表露出他们对以色列的仇恨心理。当大卫正忙于应付叙利亚北部的琐巴王哈大底谢时,以东常侵犯犹大南部,有时甚至威胁到京都耶路撒冷城。但自大卫返回后,以东这个古老的国家终被新兴的以色列国所制服。有一万八千名的以东人,被杀在死海南端的盛谷
。”44/348
亚述败落,也同时正是攻击以东的预言全部应验的时候。以下是预言应验后的以东历史。“拿毕提人(Nabeaatns)很可能也就是以西结书二十五章4节中所说‘东方人的后裔’。公元前第六世纪时,拿毕提人轻而易举地将以东驱逐出去,夺取了他们最主要的城堡西拉城。”(参阅预言3B)19/40
现在我们来仔细研讨每项预言应验的情形。关于预言1B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以东果然已成了一个荒凉之地。预言2B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以后回教徒在公元后第六世纪夺取以东,这正切确地应验了预言3B中所说的,以东“要被外邦人所征服”。预言4B提到以东将被以色列人所征服:这是记载在以西结书廿五章14节,上帝要用以色列人向以东报复。试想当初先知预言此事时,以色列人正处于被巴比伦王奴役的时代,要说出这样的预言真是有点荒诞不经。然而大约经过四世纪以后,这个预言果然在马克比(Judas
Maccabeus,注: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之爱国者,曾导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来推翻叙利亚之统治,直到公元前73年)与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注:Simon
Maccabeus之子,生于234-104
B.C.犹太领袖及大祭司)的时代被应验,当时有成千的以东人被屠杀,全国被迫行犹太人的割礼。为了应付许多现实的问题,当时的以东人都入了犹太籍。19/58,59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1963年慕迪出版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一书中,举出三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关于以东的预言,其命中率实在很小,我们可以推算如下:①以东要被征服的机会--十分之一,②要永远变为荒凉的机会--十分之一,③从此再无人居住--一百分之一。所以整个预言能成就的可能性是104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分之一。 许多人也许觉得这样估计预言很难令人领会。我们最好把它拿来与现在的环境作比较。以东地宽约六十哩,长一百一十哩,其面积约有六千六百平方哩,相当于今天美国新泽西州的面积(新泽西州有七千五百平方哩的面积),现在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预言:①新泽西州要变为荒凉之地。②它要被人征服,永无人来此居住。③东方人要跨越大海侵犯这地。④它也要被北方人所征服。⑤这州将比美国其他各州更腐败,更充满血腥味。⑥它要完全被毁灭,一直到费城为止。⑦这州要变成野兽骚扰的地方。 如果今天有人这样地预言,他不是要受人嗤笑,就是被人视为神经病。因为这样的话太荒唐了,说不定全世界三亿人口都要起来反对他。然而这话却应验在以东。以东当时是个人口稠密而强大的国家,以色列本土肢离破碎,人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种情况下,以西结的预言看来似乎只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它却一字不误的实现了。无情的现实正在我们眼前,预言是真的,上帝的忿怒也是真的;以西结是真的,西拉的废墟也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在古代历史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埃及更具吸引力了。以西结曾预言这些地方的许多城市,但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两座城:底比斯(名挪)与孟裴斯(名挪弗)。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一书,乃是我们研究埃及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以西结书三十章:(公元前592至570年) 我必毁灭偶像, 从挪弗(孟裴斯)除灭神像。 必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地, 我要使埃及地的人惧怕” 在琐安中使火着起, 向挪(底比斯)施行审判。” 并要剪除挪(底比斯)的众人。” 1B.神要毁坏孟裴斯的偶像(以西结书三十章13节)。 2B.底比斯要被毁灭(原文作分裂),被火焚烧(以西结书卅章14节)。 3B.要剪除底比斯的众人……(以西结书卅章15节)。 4B.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以西结书三十章15节)。 3A.史实
首先我们来看看孟裴斯的历史。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资料:“埃及人当初命此城名为巴挪弗(Pa-Nouf),巴挪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埃及古城孟裴斯。此城据说是米尼士(Menes,注:公元前三十四世纪埃及南北朝的统一者)所建,也是埃及史上第一座开始制定崇拜神像及神庙中敬奉仪式的城市。依此看来,孟裴斯必然是个很受人崇敬的地方。”49/45 这实在是很大的讽刺,耶和华最憎恶拜偶像的事,孟裴斯的败亡就因犯这罪的缘故,以下是尤昆哈特描述埃及的光景: 我们应当特别记得以下两个地方的预言,因为这项上预言十分相似。古代历史上有两座主要的城市,一是尼尼微,一是巴比伦。等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城在当时都是出奇地强大,不但人口稠密,同时崇黩尚武精神,且都是极端强盛的军事王国,然而就在它们武力和影响力发展至颠峰的时候,上帝的预言临到这两座富强的大城,不多久两城就相继灭亡。尼尼微城只被围攻三个月,巴比伦则未费一兵一卒就不战而降。 首先我们来研究尼尼微,这是亚述帝国恶贯满盈的首都。上帝差先知那鸿去传悔改的道,但却没有一个人悔改,于是那鸿就传出上帝审判尼尼微的旨意。
那鸿书(公元前661年至612年) 一章10节:你们象丛杂的荆棘,象喝醉了的人。又如干枯的碎秸全然烧灭。 二章6节:“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三章13节:“你地上的人民如同妇女;你国中的关口向仇敌敞开;你的门闩被火焚烧。” 三章19节:“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你的伤痕极其重大;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 1B.要被毁灭,象喝醉酒的人。(那鸿书一章10节) 2B.是那涨溢的洪水淹没而毁灭的。(那鸿书一章8节;二章6节) 3B.要被焚烧。(那鸿书三章13节) 4B.要全然毁灭(“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且不再被建造。(那鸿书三章19节) 3A.预言的日期
有关那鸿书写作的日期,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的著作:“那鸿书最早和最晚可能写成的日期,大致可从经文本身查考出来。最早出现的日期是在那鸿书三章8节里,先知看见挪亚扪城(即底比斯城)被征服。根据亚逊年代志的记载,底比斯是在公元前663年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所毁的。”(参看John
Bright所著A
History of Israel;phils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60,p.289) 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尼尼微,就会发现它四周的河流,在尼尼微城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一书中写道:“亚述王西拿基立抱怨几世纪以来,尼尼微城外的河水经常泛滥两岸,给许多殿宇的根基带来损害,成为导致它们倒塌的重要原因。同时损坏许多殿宇的根基,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倒塌的原因。西拿基立王当政的时代,水势湍急,危险性很大,因此他下令将河流改道,使河水畅通无阻。同时他用大片的石灰石来巩固殿宇的根基,使其上的平台不致因河水泛滥而被冲毁。” 它的大小与所有古城均不相同: 其内墙:一百呎高(约十层楼的高度) 五十呎厚(可供六或七辆汽车并排而行) 三辆战车可并肩前进 城墙上的守望楼有两百呎高(约廿层楼的高度) 十五座城门 壕沟:一百五十呎宽 城圆周共七哩长 雷亚(Austen
H.Layard)是研究尼尼微和巴比伦历史的权威人士,在其所著的《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953)一书中写道:“尼尼微城的东墙一向是易受攻击的一面。如果敌人由东边来,他们势必要先能攻下没有独立碉堡的坚厚外墙,再攻过两道壕沟与两道内墙才能进入城内。这种防御工事非常壮观,不但外墙固牢不可破,内墙的厚度与高度亦不弱,只比外墙略小而已。 从这城防御工事的遗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话确实不错。城墙确实有一百呎高,其上可供三辆战车同时并肩而行。同时从迪氏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全城四周确实有坚固的石墙环绕保护,而并非只是城内某些特殊的地区或皇室地带才有石墙环绕,古代历史家的观察在这方面是不正确的,他们在考察巴比伦古迹时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内墙是用石头和砖块砌成,外墙则是用沟中挖出来的泥土、砂砾与碎瓦修筑而成,壕沟的修筑工程亦很壮观,全靠百姓无数的努力,将坚硬的砾岩挖掘而成。
关于尼尼微的历史,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在德州达拉市神学院所写的硕士论文《尼尼微之倾覆》(The
Fall of Nineveh): 尼尼微的城墙仍然完好,但亚述国本身却粉碎了。 麦辛吉继续写道:“公元前614年的夏天,赛克斯王(Cyaxares)大举进攻,他曾损坏一部分的城墙,但很显然他无法将它攻破。于是他转向草原地带,首先夺取尼尼微城西北数哩外的塔华斯城(Tabis),再转南攻陷宁录城(Nimrud)。”(参看M.E.L.Mallawan,Nimrud
and its Remains,London;Collins St.James Place,196,二卷,pp.388-391)35-82 尼尼微城倒塌很大,以下是根据史家迪多鲁士的史料改写而成的: 此时亚述敌军对自己能一度获胜亦雀跃不已,只是他们始终无法攻破尼尼微城高峻的城墙。城中居民储存了许多粮食,足够他们抵抗敌军三年的攻击。但三年以后,一场大雨使河水暴涨,冲破了一段城墙,河水淹没部分城市。亚述王此时大为恐慌,不料城中流行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在绝望之余,他下令收拾所有宝物,率领他的嫔妃进入宫廷内室,将殿门封闭放火自焚而亡。敌军发现城中已不攻自破,便大举冲入城中,将全城占据。阿拔士被加冕为王掌握全国大权。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对尼尼微城的原记载: 弗利(Joseph
P.Free)在《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e,1972)中说:“一世纪前,这些圣经中常提及的城市,诸如……尼尼微……等只是不成形的土堆,有的城市甚至令人无法辨别,他们永远被人遗忘了。”(参阅预言4B)15/5
预言中提到洪水,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里也举出显明的证据证明这点:“先知那鸿书预言过三次,尼尼微城将被洪水毁灭(一章8节,2章6节,2章8节)。这三次强调洪水的淹没都不是象征式的说法,‘涨溢的洪水’、‘河闸开放’、‘如同聚水的池子’这些并不是出于诗人想象中的描写。”32/118 但有些学者认为今天的底格里斯河并不经过古尼尼微城的旧址。因此它不可能为古城带来水灾。 麦尔在所著的《那鸿书》中也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同时提供一些资料让他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之用:……一般学者都同意底格里斯河当时正流过尼尼微墟的西部。请参阅:
麦辛吉说:“有些人辩论底格里斯河即使在水位高的时候亦不可能高于河川的闸门,但如今仍持这种看法的人已渐减少。”35/93 其实不但底格里斯河有泛滥的可能,它的两个支流也可能是使河水泛滥的原因: 麦尔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ed 1959)中继续说:“造成尼尼微泛滥成灾的第二条河可能是柯沙河(Khosr)。由河坝修建工程看来,这两个水坝都是典型亚述人的建筑。观察家们相信在这两个水坝上各有一道水门,用以调开水量。敌军只要在此关闭水门,把河水聚流起来,然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河坝内的水倒灌入城,汹涌的河水足可将水门冲破,灌入城中较低洼的地区,这样便加速了尼尼微城的灭亡!即使在今天我们看到变宽了的柯沙河时,仍不禁会想起先知的话:‘尼尼微成一个聚水的池子(那鸿书二章8节)。’”32/121,122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分别看见先知的预言是如何被应验的: 1. 尼尼微城好象一个喝醉酒的人倾覆了。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edence,Moody press,1957)中说:“玛代人之所以攻城得逞,部分当归功于尼尼微人过份的自信,他们以为敌人从此已被击败,因此疏于防守,终日喝酒作乐。43/107 他们可以很肯定地说: 2.尼尼微城果然被洪水淹灭了。 3.尼尼微城会被火焚毁。 4.尼尼微完全被毁灭。 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首都,巴比伦帝国的首府,也是当时贸易、文化、学术的中心,这座神秘的大城同时也是先知预言的主要对象。
以赛亚书十三章 (公元前783年至704年) 以赛亚书十四章: 耶利米书五十一章: 1B.巴比伦要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 2B.再无人居住。(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3B.亚拉伯人不在那里支搭帐棚。(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4B.羊群也不卧在那里。(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5B.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以赛亚书十三章21节) 6B.人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 7B.他的城邑将少有人问津。(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 8B.巴比伦要变为沼泽。(以赛亚书十四章23节) 3A.史实
关于巴比伦的历史,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如下的记载:“在十九世纪以前,有关巴比伦和亚述的史实,多半是根据旧约圣经和少数希腊作家们的作品而来。直到十九世纪,考古学家们才从这个国家的废墟当中,挖掘出许多石碑及古书。是当楔形文字的手稿和写在稿本上的文字被译成普通文字后,巴比伦和亚述国的历史和文明才为人知。”(参阅预言1B,2B)13/ii
950 一百九十六方哩边长十四哩 有三十呎宽的壕沟围绕全城 双层的城墙 外墙: 高三百十一呎--相当于三十层高楼的建筑 宽八十七呎--约是十一辆汽车并行的宽度 可容八辆战车并排而行 有一百座铜门,各装有铰链和横木 二百五十个守望台,比外墙各高一百呎。20/350;18 挖掘古城的考古学家们,面对所掘出的古巴比伦的遗迹,亦不得不肃然起敬。 柯德威(Robert
Koldeway)对挖掘古巴比伦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其所著的《巴比伦城挖掘工程》(The
Excavation at Babylon,Macmilan and Co.1,1914)中说:“一般古城城墙只有三公尺厚,最多不过是六公尺到七公尺,但巴比伦的城墙却是十七到廿二公尺。许多埋葬在地下的古城,其上土堆高度一般不过二、三公尺到六公尺,但巴比伦城上的土堆却高达十二公尺到廿四公尺。由废墟面积我们不难看出,过去这里一定是人口兴旺,建筑宏伟壮观。”28/V 用更形象的说法描述这座神庙的规模,它一边就有五个足球场那么长,(五百码)另一边甚至达到六个足球场的长度。 |
||||||||||||||||||||||
从上述的巴比伦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项预言1B已经应验。巴比伦要被毁灭,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但请注意,预言中并没有说它被毁的经过会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 现代的旅行家们和考古学家们一提到巴比伦,似乎就不免要提到寄居在那里的动物。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 1963)一书中谈到预言中所说“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预言6B)一事:“巴比伦城中的许多砖砂和建筑材料,曾被周围城市的居民拿来用作修建房屋的材料,唯有那些进口的昂贵大石仍留在城中,没有被人移动过。”47/94
有关巴比伦的八个预言如今全都应验了。韩富乐(Floyed
Hamilton)在《 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呼吁我们要:“注意关于巴比伦和埃及这两个预言的不同点!巴比伦要消失,但埃及是沦为一个次等国家,且将一直会是一个次等的国家。试想这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怎会与预言完全吻合,而不会颠倒呢?17/311 古代有许多宗教膜拜中心,象埃及的孟裴斯一底比斯、巴比伦、尼尼微及耶路撒冷等,只是当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外邦异教之神绝不可能与独一真神耶和华并论,这些假神慢慢地都消失了,尤其在主耶稣降生以后,这点尤为显著。耶和华不仅不容许将异教诸神与自己相提并论,他还要制作假神的城市的罪,也要定那些崇拜假神之城的罪。会说威齐的话是一回事,真正将预言付诸实现又是另一回事。纵观今天的历史,上述所有崇拜假神的国家,有那一国还存在着的?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一书中将前面述及的七项预言,就其应验之可能性作了一番估计,结果发现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竟低到五十亿分之一,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将巴比伦每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估计如下:(1)巴比伦要灭亡--十分之一;(2)不再有人居住--一百分之一;(3)阿拉伯人不再于此支搭帐棚--二百分之一;(4)羊群也不卧在那里--四分之一;(5)野兽要卧在废墟中--五分之一;(6)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百分之一;(7)它的废墟将无人问津--十分之一。这样整个预言的可能性就是5×109分之一;即五十亿分之一。 在比较巴比伦与尼尼微这两座姊妹城的预言时,我们发现两点类似的地方值得讨论。第一是关于城的防御工事,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围攻这两座城仍会令敌军束手无策,只有到飞机和炮弹发明之后,这种城墙式防御工事才算是过时了。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世间没有一座城够高、够厚;没有一道护城的壕沟够深、够宽;也没有一个防御工事够坚固,足以抵挡住上帝对他的审判。人不能自筑城墙把上帝关在外面,人也永远不能凭理性主义或其他的所谓“知识”来否定他的存在。 其次是有关这两座城倾覆的可能性。尽管尼尼微和巴比伦在某些地方十分相似,但它们彼此还是有不同之处,正如今天世上没有两座城是完全一样(如比较纽约和洛杉矶的不同)。如果今天有人问你,纽约和洛杉矶哪一个城会灭,你可能说两个都不会,也可能说其中一个城要灭亡,但绝对不可能断言两个城都要灭亡。同样尼尼微和巴比伦变为废墟至今仍是个谜,正如今天说纽约和洛杉矶要全然被毁一样原不可能,但它们还是渐渐衰亡,以至最后消失殆尽--再也没有人住在那里。
以下所引用的几段话是对巴比伦城最好的结论。其中包括一段从考古学家齐拉(Edward
Chiera)写给他妻子的信中摘录下来的一段话。原文刊登在《泥版上见真理》一书的序言里(They
Wrote on Clay:The Babylonian Tablets Speak Today by Edward
Chiera;Ed.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当时齐拉正在挖掘基屈城的遗址。基屈城座落在离巴比伦以东约八哩的地方,以下就是这位考古学家个人的感想: 新约圣经中所应验的预言也是很奇特的,这将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引用戴维斯(George Davis)的话作为这一部分的引言,他说:“从新约圣经中,我们读到四座美丽的古城,它们都座落在临近加利利海滨的地方。这四座城是迦百农、哥拉讯、伯赛大和提比里亚。如今其中三城都已灭亡,只剩下提比里亚至今还在。”9/33 在马太福音里,主耶稣提到有关这几座城的预言。 马太福音十一章: 虽然圣经中没有明确地提及这些城要怎样毁灭,但不可否认,上帝的审判和震怒已清楚显现在这三座城的门楣上,历史上也都记载有关于它们独特的故事。
大英百科全书很简短地提到迦百农:“……这是以色列国境内靠近加利利海西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但如今已是一片荒原……它在当初虽然享有盛名,但如今,它的名字已从历史中完全消失,考古学家们甚至还要为它的所在地争论不休!”13/4,826 耶利米作先知的时间是公元前626年至586年间,他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40节中作出一项惊人的预言,就是耶路撒冷城将来的兴建与扩张。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公元前626至586年)
如果不对照本章后面的地图来看,这项预言读来也许不容易明白。戴维斯(George
Davis)曾根据麦德逊(G.Olaf
Maston)的一本小册《美国在巴勒斯坦殖民地指南》(The
American Colony Palestine Guide)中的资料,在所著的《预言之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pp.88-104)中谈到这项预言的应验,我们将戴氏的资料改写录在下面。10/88-104 耶利米用很清楚的路标,确定出此城扩张的范围。这些路标已存留了好几世纪,一直到最近耶路撒冷城扩建之后才除去。换句话说,这些标志是在先知预言应验以后才被拆毁的。 撒迦利亚书中也记载了一段有关耶路撒冷的预言,可用作补充耶利米未完之话,它记载在撒迦利亚书十四章第10节: 现在让我们一点点来追溯这项预言。某些耶路撒冷当年的路标,我们现在可能要用新的名称来代替,但我们尽可能保留与古耶路撒冷城有关的地理背景。耶利米时代的耶路撒冷城,其实是在今天耶路撒冷城的南方,从许多地图中我们都可看出这城一直是向北方扩张的。 现矗立在耶路撒冷城中的回教奥玛寺(Mosque of Omar),其西北角就是哈楠业楼,而今天的约法门(Joffa Gate)就是古代的“角门”。 上述这两处地方都是在耶路撒冷城内,且从耶利米时代到近代,都已扩建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扩张由城外开始,一直到迦立山,也就是角门的北边。这个地区自本世纪起才开始出售,大部分是被犹太人买去的。现在的迦立山已成为苏俄调停驻军的所在地,目前该区正顺着圣经指定的范围扩张。 史乃尔(Schneeller)孤儿院原来是一所德国的工业学校,正座落在歌亚山上。随着这所学校兴建,耶路撒冷城愈发往北方扩张。根据以下史东乐所绘制的地图,这里应属于4号区。直到不久以前,这一带还是新耶路撒冷城西北郊区发展的最北的极限。由于约法路(Joffa
Road)是通过此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耶城很自然的就顺著着这个方向向北发展,这里则属于地图上的3号区,这一区的人口增长要比歌亚山一带快。 新兴的耶路撒冷城尚未与预言所说的范围完全吻合,但却是一点一点地沿著耶利米所设下的路线在扩张。耶利米曾一步步地指出耶城将如何扩张,这话如果然逐渐应验。其他预言中所指的城向南扩展的情形,如今也一一地应验了。 耶利米在三十一章40节中的预言,可以算是自1880年到1935年间所应验预言的总结:“……都要称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下面的地图将列出先知预言中的所提及的路标,以及戴维斯著作中所引用的经文,我们将其分别列出,好使读者更易明白预言应验的“步骤”。董彼得除了绘制地图外,他也对此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也作了一次估计,今将分述如下: |
||||||||||||||||||||||
准绳要往外量出,直到迦立山,又转到歌亚。 抛尸的山谷,倒灰之地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谷,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39,40节 董彼得也提到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也就是八百亿分之一。 1A.经文与日期
利未记二十六章: (公元前1520至1400年) 以西结书三十六章: (公元前592至570年) 十二项预言中最后一部分是指巴勒斯坦地,这也是所有预言当中唯一不需要引证资料来说明的预言,因为它的应验正很清楚地展现出我们眼前。但如果我们在这项预言上再下点工夫,就会发现它更多新奇有趣之处。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一部。翁格圣经字典把它写作的日期定在公元前1520年至1400年间,也就是摩西生活的时代。而以西结书是在公元前592年至570年间写成的。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预言应验的情形,就可想象这些预言是在日后补写的说法实为无稽之谈。今将有关巴勒斯坦的预言列之如下: 1B.巴勒斯坦各城要变荒凉。(利未记二十六章31,34节) 2B.圣殿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1节) 3B.地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2,33节) 4B.巴勒斯坦要被仇敌居住。(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5B.以色列民要散在列邦中。(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6B.犹太人要受迫害。(利未记二十六章33节) 7B.巴勒斯坦要重被犹太人所收回。城邑要复兴,地要再被耕种(以西结书三十六章33-35节)。 3A.预言的应验
这些预言一直到主耶稣以后才应验,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著作《预言之奥妙》一书,(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 Co.)是我们所能找到最好的资料。他曾深入地研究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在该书114至115页中,他讨论了有关此地的预言。
巴勒斯坦如今是一片熙攘繁忙的地方,而且一直不断地在发展。以色列人遭受了1900多年的压迫,他们到处漂泊流浪,甚至没有一片立足之地。然而自一九四八年起却能东山再起,重建自己的国家。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一旦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之,他们就都能齐心协力,励精图志,甚至动摇世界局势,这些都是举目共睹的事实。现在让我们再看史东乐对这项预言的估计和它应验的可能性。 2B.圣殿要成为荒场(二分之一) 3B.地要成为荒场(十分之一) 4B.仇敌要住在巴勒斯坦(二分之一) 5B.犹太人要分散(五分之一) 6B.犹太人要被逼迫(十分之一) 7B.犹太人要回归,要再建城邑,地要再被耕种(十分之一)
我们将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pp.233-235)中的一段话予以改写登在下面,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选择巴勒斯坦的预言作为本章的结束,其实这与利未记廿六章33节中所说“刀剑要追赶犹太人”这句话有关。49/233-235 犹太人在西班牙的遭遇与法国相比,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犹太人在许多其他国家所遭受的野蛮待遇,是家喻户晓的。 这时我们或许会想起,以前一个法利赛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倾覆前所说的一段话: 在这个充满仇恨与不公正的世界里,必然存有一位慈爱公义和明察秋毫的上帝,能将这一切的仇恨消除。总而言之,宇宙间必然有一位公义的上帝能消除人间的不平。感谢上帝,世间也的确有一位这样的上帝存在! 董彼得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对这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47/95-98 下列是八个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预言,另加三个董彼得所提供的资料,我们试将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一一列举如下:
这十一项预言如今都一一应验了,如果它们是靠人的智慧所写成,那么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就是上述各项连乘积的倒数,换句话就应是5.76×1059分之一。 还有一些人会说,圣经上的这些记载并非预言,只不过是在事实发生后被人补写上去的。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因为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在旧约时代写成的,每一项都是在耶稣诞生之前写的。而这些预言中只有一项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另外两项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的预言都是在主耶稣的时代以后才应验的。即使我们把主耶稣时代以前已经应验的预言删去,所余下之预言其实现可能性的比率数字仍是很大,使人没有争辩的余地。 现在我们来想想5.76×1059分之一的这个可能性吧,为了方便,我们把小数略去,就算5×1059分之一好了。假如我们有这么多的银币,你能想象该会堆成多大的一堆吗? 这十一个预言若是出于人的智慧被编造的,而且都能一一实现,它的可能性就象上面那个蒙眼的人能找到那枚作了记号的银钱一样低得近于绝不可能,但这些预言都逐一应验了,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神默示了这些预言,因为除此以外我们再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以赛亚书四十一章23节,先知向众神发出挑战:“要说明将来的事,好叫我们知道你是上帝。” 耶和华接受这个挑战,他已经预言了许多未来要发生的事。虽然这些预言的成就须上千年时间,但仍然都照他所预言的一一实现了。神已经彰显他是一位大能智慧的神,因此除了接受他,我们别无选择。 结论 十字军东征最后的失败,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对基督徒的信仰是极大的打击,但事实上却是基督徒的一大胜利,因为它促使了许多预言的应验。在本章所提及的预言当中,有多少城市是直接因为十字军的侵犯而灭亡的(推罗、西拉、撒玛利亚及亚赛基伦)。希奇的是在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后,就可以发现,所谓基督教的大敌,事实上却是上帝所用的一名小卒。为要在教会史上完成上帝的旨意。 从我们所研究的种种事实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上帝的手一直亲自显现在人类历史当中。传送这些预言的先知们,没有能力左右预言是否应验,他们也从未宣称这些预言是凭他们自己说的。他们是传递上帝话语的先知,是真神的仆人,因此上帝必然直接负责并应验这一切有关审判的预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