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历史上所应验的预言


4A.史实

1B.预言以前的时期

以东的历史本来就是从动乱中开始的,且一直很少安定过。为了对以东历史有较多的了解,下面我们要追溯到先知尚未论及以东的预言以前的以东历史。乔治·鲁宾逊(Georgl L.Robinson)在其《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与以东人》(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komites; Macmillian Co.,1930)一书中说到:“扫罗死后,以东随刻表露出他们对以色列的仇恨心理。当大卫正忙于应付叙利亚北部的琐巴王哈大底谢时,以东常侵犯犹大南部,有时甚至威胁到京都耶路撒冷城。但自大卫返回后,以东这个古老的国家终被新兴的以色列国所制服。有一万八千名的以东人,被杀在死海南端的盛谷 。”44/348
  
  “大卫征服了以东,从此以东便屈服在犹大之下,一直到以色列国分裂,约兰作犹大王时为止。”(参看列王记下八章16至22节)50/179
  
  (注:“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把约兰王在位时期定在公元前八五三年至八四一年,是所有先知在职以前的时期。)20/1580
  
  海金写道:“约兰王死后五十年,犹大王亚玛谢(公元前八○○年至八七五年)进犯以东,夺取他们的要塞西拉城。”19/36
  
  福斯(Howard Vos)说:“以后以东虽挣脱以色列的统治,但却落在更重的捆绑和辖制中,他从此一直受亚述王国的统治。”50/179
  
  福斯继续说:“以后亚述国势渐弱,有迦勒底人(即亚述人、巴比伦人)起来,结群扫荡外约但,把以东和其附近的国家一并吞灭了。”50/180

2B.预言以后的时期

亚述败落,也同时正是攻击以东的预言全部应验的时候。以下是预言应验后的以东历史。“拿毕提人(Nabeaatns)很可能也就是以西结书二十五章4节中所说‘东方人的后裔’。公元前第六世纪时,拿毕提人轻而易举地将以东驱逐出去,夺取了他们最主要的城堡西拉城。”(参阅预言3B)19/40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f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1957)一书中谈到预言4B,说明犹太人征服西拉与以东的情形:“犹太人征服以东人,可从犹太史书马克比前书五章3节(I Maccabees 5:3)和约瑟夫(Josephus Antiquities)的《考古文献》一书中得到证明。以东人连续受到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234─104 B.C.,犹太人的祭司,马克比家族子孙)和西门(Simon of Gerasa)的攻击,犹太人征服以东的预言,在此就全然应验了。”43/103
  
  在主耶稣降生的时代,西拉城仍十分繁荣。戴维斯(George Davis)曾引用生在那时代的史揣伯(Strabo)说:“西拉城实在是个很繁华的城市,是亚洲最大商业贸易交通的终点站之一,也是阿拉伯人经营香料和乳香的市场。”9/52
  
  “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Bible Dicetionary,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中也提到罗马帝国时代的以东:“以东人已被犹太人所同化,希腊和罗马作家们称他们为‘依都亚玛’人(Indumaea)。在罗马的提多大将(Titus)攻取耶路撒冷之前,有西方的依都玛亚人被送进圣城中,他们乘机大肆蹂躏和残杀犹太人。从那时起,以东人便从此自历史中完全消失了。”48/268
  
  当罗马人围攻耶路撒冷时(公元70年),也正是犹太人最需援助之时,以东人却来大肆残杀。海金(Davisd Higgins)写道:“在大肆屠杀以色列人之后,以东人重返本邦。但随着耶路撒冷在公元七十年时的倾覆,这些属以扫后裔的以东人,也就从此整个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参看预言5B)19/44,45
  
  但西拉城堡固的城堡至今仍在,大英百科全书告诉我们说:“西拉城在第七世纪回教徒入侵以前就已开始衰退(参阅预言3B)。第十二世纪时,十字军在此建造一座城堡,取名谢尔(Sel)。除此之外,只有游牧民族往返其间,直到一八一二年瑞士的旅行家勃克哈特(J.L.Burckhardt)发现这地方时,它仍一直保持当年的荒凉光景。(参阅预言8B)13/Xvii751
  
  乔治·鲁宾逊(Goerge Robinson)说:“自从一八一二年勃克哈特发现这片荒漠后直到如今,也只偶尔有一些探险家和旅行家冒险到这地方来。”44/4
  
  针对一些从根本上怀疑以东之存在的学者们,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其《圣经与现代科学》(Bible and the Modem Science,Moody Press,1951),一书中这样解释说:“圣经虽然再三提到以东和以东人,但在俗世的历史里,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直到十九世纪时,在埃及和亚述遗留的古迹中,人们才发现有关以东人的记载,最后以东的首都西拉城的古迹--这座雄伟壮观的‘岩石城’(注:西拉即岩石的意思)才为人们所发掘,因此那些怀疑以东历史不过只是传说而已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37/93
  
  针对以上的说法,戴维斯另外补充说:“以东的首都西拉城,实为古代奇观之一。全城只是一块大岩石,城中许多的建筑都是从大岩石上凿出来的。这座玫瑰红的大岩石所凿成的大城,实在壮观无比,同时也很实用,很难被敌人所攻取,城外只是一道峡谷般狭窄的入口,真可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9/50─52
  
  今天的西拉城又是何等的光景呢?说起来他就好象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恐怖小说一样,但事实确是如此。乔治·史密斯(Gorge Smith)曾引用许多作者的话生动地描写以东:
  
  “先知的预言已完全应验,而且其精密和准确的程度真是令人吃惊。玛格勒斯上尉曾到此地三次。他说:‘一群群的老鹰、鹞鹰和猫头鹰在我们头上盘旋不已,好象对每个走进他们巢穴的人都十分恼怒似的,更为这城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有人说,这地方恐怕是龙(或蟒蛇)的住处,他看来象是给荒野的龙栖息的地方。萧伯纳也曾描写过以东地的情形,这片荒野及沙漠之地如今已成了蜥蜴毒蛇遍布的地方,它们狰狞可怖遍布全地。渥尼尔也说:‘阿拉伯人常常避免走进这些依玛都亚城的废墟,因为那里有大群毒蝎结队而行’。柯瑞先生这样形容说:‘西拉城的毒蝎多得可怕,即使是在大雪天里,我们还能看到毒蝎攒集在石头底下,有时一块大石头下就有两只!’一位阿拉伯的酋长与他的弟弟曾与柯瑞先生一起去看过这个地方,他告诉柯瑞先说:‘狮子和豹在西拉城山上到处可见,只是他们不下到平地来’。英文‘Stayr’一字通常是指奇怪的动物,圣经中偶尔也用到这个字,用来表示看到怪异、可疑的东西。这个字可指一种‘粗野多毛的东西’,因此用来形容西拉山上成群的野山羊倒是非常恰当。”(参看预言1B,2B,7B,9B)45/211,222
  
  海金(David Higgins)将预言及其应验的情形综合起来报导说:“以东的荒凉事先已再三被预言过,但在先知的时代,这样的预言在人看来,似乎并没有实现的可能。就在以东人被逐之后,当地又有玛巴提人(Mabateaus)兴起,为以东地带来了繁荣进步与文明,并且一直持续了有好几个世纪。上帝说过:‘我要使你们的城荒凉’。今天这里果然荒凉了,这真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见证,证实上帝的话语的可靠性。西拉城是先知预言应验最显著的一个例子。这里原是古代的一个大都会,其中的戏院可以容下四千人,它的庙宇、祭坛和古迹等,现在却孤寂地伫立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日渐落没。”(参阅预言1B,2B,8B)19/55
  
  史都华(Herbert Stewart)在“预言精华”(The Stronghold of Prophecy,Marshall,Morgan and Scott,1941)一书中,进一步地描写以东的情形,他说:“满地都是破损的石柱,碎石成堆,到处都是废墟,并有毒蝎和夜鹰盘旋其中。勃克哈物(J.L.Burckhardt)本是最勇敢的旅行家,但他也说,不到西拉城不知道什么叫‘恐怖’二字。每当夜幕低垂时,豺狼在岩石上的吼叫声此起彼落,真是阴森恐怖。荆棘和蒺藜长满了这一度是宏伟的庙宇和华丽的宫殿的地方,使得游客无立足之地。凡是圣经中所提到的野兽,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都已在这荒野的城中找到了安歇的地方(以赛亚书三十四章,10_14节;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6节)”(参看预言1B,7B,8B)46/71,72
  
  乔治·鲁宾逊(George Robinson)在《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和以东人》(The 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domites,Macmillan Company,1930)中描写到他对西拉城的感觉:
  
  “西拉城不但是个令人迷惑的地方,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一片土地。你对它的初次印象终生难忘,它能使你情绪激动不已,使你领会何为敬畏;你更会发现上帝的工作是如何藉着人,但不出于人来完成。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在这里你终于可以体会出来。这个地方令人觉得遥不可及……好象尚未被人所发现,也好象不易被人所发现。我想世上哪里有一座城在失落了一千年之后,虽被人偶然所发现,却仍留下这许多辉煌,让去那儿旅行的人拍案叫奇呢?”44/9
  
  另外有关西拉城生动的描写,是出自凯斯(Alexander Keith)《基督教真理的凭据》(Evidence of the Truth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书中的一段记载:“但愿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能与我一样地站在这里放眼观看,同时手持圣经研读一个受上帝默示之人所写的话,讲到这个盛极一时的城市,将如何成为一片荒漠之地。我仿佛看见当初嘲笑这预言的人,正无言以对地站在那里,脸色惨白,嘴唇发颤,心中极其惊愕恐惧,因为这些废墟正以响亮、有力的声音向他呼喊,正如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在呼喊一样。即使他不信摩西和先知们的预言,但也得相信上帝在这片荒凉废墟中所显露的神迹。”26/339

5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现在我们来仔细研讨每项预言应验的情形。关于预言1B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以东果然已成了一个荒凉之地。预言2B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以后回教徒在公元后第六世纪夺取以东,这正切确地应验了预言3B中所说的,以东“要被外邦人所征服”。预言4B提到以东将被以色列人所征服:这是记载在以西结书廿五章14节,上帝要用以色列人向以东报复。试想当初先知预言此事时,以色列人正处于被巴比伦王奴役的时代,要说出这样的预言真是有点荒诞不经。然而大约经过四世纪以后,这个预言果然在马克比(Judas Maccabeus,注: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之爱国者,曾导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来推翻叙利亚之统治,直到公元前73年)与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注:Simon Maccabeus之子,生于234-104 B.C.犹太领袖及大祭司)的时代被应验,当时有成千的以东人被屠杀,全国被迫行犹太人的割礼。为了应付许多现实的问题,当时的以东人都入了犹太籍。19/58,59
  
  第五项预言中说到,以东要有一段充满血腥的历史。只要研究以东的历史,读者必能一目了然。首先亚述人侵犯此地,将以东人掳去为奴,后来尼布甲撒王前来大肆杀戮,又有拿毕提人(Nabateans,注:拿毕提原是古阿伯之一王国,座落在今日约旦国以西。)到此定居,大大减少了以东人的数目。此后约有四万的以东人死在犹太首领马克比(Judas Maccabeus)的手下。19/55
  
  预言6B是有关提幔的,这在韩富乐(Floyd Hamilton)所著的《基督徒信仰的根本》(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今天座落在以东东部的提幔城仍然是繁华的大城,它也是那一带所有荒凉之地当中唯一依然兴旺的城市!还有哪一个预言的应验会比这更令人啧啧称奇的呢?所有那片土地上其他的城市都遭受了万劫不复的命运,但世上却有一个人在全地中单单选择了提幔,预言它能存留好几世纪,而其它附近的城都要变为荒野,这样的预言其命中率会有多少呢?只有上帝能预知这样的结果,若有一本记载这类预言的书,它必然就是上帝写的书。”17/312,313
  
  预言7B是关于野兽的,我们前面已讨论过。
  
  预言8B说到商业和贸易要中止。海金说:“先知预言以东要变为荒渎,其间商业也将完全停滞。以赛亚说:‘永永远远无人经过’。(以赛亚书卅四章10节)。以西结也说:‘来往经过的人我必铲除’。(以西结书卅五章7节)。以东的商业要中止真是令人无法想象,因为在当时此地原是各地商业和贸易往来的交点。但是预言最后还是应验了……”19/56
  
  从布莱凯(William G.Blaikie)的《圣经历史手册》(A Manuel of Bible History,Thomas Nelson and Sone 1904)中我们可以看见:“许多人都反对这项预言,因为他们认为‘必无人经过’这句话并没有完全应验。今天仍有许多旅行的人从以东经过,这种反对是不值一提的。以前原是一条繁荣熙攘的商业线,但如今却没落到连一支商队都看不见,预言当然就能算已经应验了。”5/141
  
  预言9B论到凡看见以东的人都必惊骇,这点前面也很清楚地谈过了。海金总结说:“耶利米指出,凡经过以东的人都要惊讶以东荒凉的情形……,以东地繁华的城市如今都成为荒野。许多好奇的旅行家们,如今只能望着山上已废弃的城堡要叹息不已了。”(参看预言9B)19/59

6A.概率与结论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1963年慕迪出版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一书中,举出三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关于以东的预言,其命中率实在很小,我们可以推算如下:①以东要被征服的机会--十分之一,②要永远变为荒凉的机会--十分之一,③从此再无人居住--一百分之一。所以整个预言能成就的可能性是104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分之一。

许多人也许觉得这样估计预言很难令人领会。我们最好把它拿来与现在的环境作比较。以东地宽约六十哩,长一百一十哩,其面积约有六千六百平方哩,相当于今天美国新泽西州的面积(新泽西州有七千五百平方哩的面积),现在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预言:①新泽西州要变为荒凉之地。②它要被人征服,永无人来此居住。③东方人要跨越大海侵犯这地。④它也要被北方人所征服。⑤这州将比美国其他各州更腐败,更充满血腥味。⑥它要完全被毁灭,一直到费城为止。⑦这州要变成野兽骚扰的地方。

如果今天有人这样地预言,他不是要受人嗤笑,就是被人视为神经病。因为这样的话太荒唐了,说不定全世界三亿人口都要起来反对他。然而这话却应验在以东。以东当时是个人口稠密而强大的国家,以色列本土肢离破碎,人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种情况下,以西结的预言看来似乎只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它却一字不误的实现了。无情的现实正在我们眼前,预言是真的,上帝的忿怒也是真的;以西结是真的,西拉的废墟也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7.底比斯与孟裴斯

在古代历史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埃及更具吸引力了。以西结曾预言这些地方的许多城市,但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两座城:底比斯(名挪)与孟裴斯(名挪弗)。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一书,乃是我们研究埃及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1A.经文与日期

以西结书三十章:(公元前592至570年)
  
  13节:“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必毁灭偶像,

从挪弗(孟裴斯)除灭神像。

必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地,

我要使埃及地的人惧怕”
  
  14节:“我必使巴忒罗(注:孟裴斯南方以北的埃及地)荒凉,

在琐安中使火着起,

向挪(底比斯)施行审判。”
  
  15节:“我必将我的忿怒倒在埃及的保障上,就是训上,

并要剪除挪(底比斯)的众人。”

2A.预言

1B.神要毁坏孟裴斯的偶像(以西结书三十章13节)。

2B.底比斯要被毁灭(原文作分裂),被火焚烧(以西结书卅章14节)。

3B.要剪除底比斯的众人……(以西结书卅章15节)。

4B.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以西结书三十章15节)。

3A.史实

首先我们来看看孟裴斯的历史。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资料:“埃及人当初命此城名为巴挪弗(Pa-Nouf),巴挪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埃及古城孟裴斯。此城据说是米尼士(Menes,注:公元前三十四世纪埃及南北朝的统一者)所建,也是埃及史上第一座开始制定崇拜神像及神庙中敬奉仪式的城市。依此看来,孟裴斯必然是个很受人崇敬的地方。”49/45
  
  由孟裴斯早期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以拜偶像闻名的地方。《新旧约全书批评性、试验性与实践性之注释》(A Commentary:Critica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1)一书,对孟裴斯曾有如下的记载说:“孟裴斯是埃及中王国(Middle Egypt)的首都,也是‘偶像’之城。历史上虽无明文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曾毁坏这些偶像,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波斯王康比西士(Cambyses)在与埃及作战时,曾夺下埃及门户贝鲁辛城(Pelusium)--即圣经中的‘训’城(位于尼罗河上,地中海岸)。他的战略即是将猫狗排在军队之前,因埃及人视猫狗为圣物,因此不肯上前应战,康比西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夺下贝鲁辛城。他入城后屠杀圣牛Apis,并焚毁了许多的偶像。”21/iv 318(参看预言1B,尤哈特把这段史期定在公元前525年,是在先知预言之后)。

这实在是很大的讽刺,耶和华最憎恶拜偶像的事,孟裴斯的败亡就因犯这罪的缘故,以下是尤昆哈特描述埃及的光景:
  
  “如果我们考察主耶稣时代的孟裴斯城,再看先知的预言,更会觉得预言中的话根本不可能应验。史揣伯(Strabo)视孟裴斯为仅次于亚历山大的第二大城,但自从开罗兴起后,孟裴斯从第七世纪起就开始没落。虽有部分城被人迁移,但它并未完全自土地上消失。十三世纪的旅行家拉第福(Abdul-Latif)宣称孟裴斯的市中心部分仍在,且依然悦人眼目。按他的描写,孟裴斯依然是‘一群优美建筑的组合’。”49/46
  
  尤昆哈特又继续说到孟裴斯目前的光景。他说:“约在一世纪之前,有人甚至对这城的旧址发生怀疑,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预言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49/46
  
  许多旅行家由此经过,尤昆哈特列举几人,维基逊氏(Wilkinson)在发现诺大的一座城只剩下这样小的地方时,真是不胜惊讶。还有艾得华女士(Miss Amelia B.Edwards) 在其所作《尼罗河上游一千哩》(A Thousand Miles Up the Nile,pp.97-99)书中记载说,“古代堂皇的建筑如今已成零散稀疏的废墟,而且这一点遗留下的残迹也不值得仔细观赏。所剩之古迹少而又少,一口气就可将其遍数。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以前会有这样繁华的一座城座落在这里。”49/47,48
  
  底比斯的历史就完全不同了。根据尤昆哈特的解释,上帝对底比斯的审判极为严厉,历史家们不明白预言,但却很实在地提出预言已被应验的事实。底比斯城曾遭遇空前的大打击,但没有一次是发生在预言之前。尤昆哈特指出以西结生在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时期,在王去世十三年后,波斯人起来统治中东一带,康比西士王在公元前525年进犯埃及,疯狂似地摧毁了底比斯底。他焚毁神庙,打碎高大的偶像,后来底比斯虽然很快地又复兴起来,但已元气大伤,再不能恢复当年的繁荣。49/26,27
  
  尤昆哈特又记载底比斯在主耶稣降生前一个世纪时所受的第二次大攻击。虽然经过第一次的毁灭,底比斯仍在那一带诸城当中保持雄厚的经济势力,直到公元前八十九年,敌人围攻这城达三年之久,底比斯才终于倾覆,且从此湮没无闻。该城的土被掘起,正应验了以西结书卅章14、15节的话--底比斯的众人被切铲,再也不得归回本土。49/27
  
  尤昆哈特又举出一位名叫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史学家,他在公元前五十年左右曾见过没落后的底比斯城,甚为仰慕此城的宗教价值。他说:“即使在没落的景况下,人们仍可看出它雄浑风雅的一面。城的圆周约有一又四分之三哩,城墙的厚度是廿四尺宽,六十六尺高。由于过去历代王朝工匠们的精心设计,才造成这座城如此雄伟壮观!”49/25
  
  史揣伯(Strabo)也曾在公元前25年左右亲访底比斯城。他说此地已分裂成许多小村落,即便直到现在它仍保持肢离破碎的局面,预言甚至将每一细节都详细列入,这点确实不得不令人惊奇。49/28
  
  在比较这两座城时我们要记住:底比斯被分裂,城中百姓也被剪除,而孟裴斯城中的偶像要被毁坏,实际上整座城都要被摧毁,韩富乐(Floyd Hamiltom)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一书在这样解释说:“如果我们比较现在的孟裴斯就会发现,底比斯的偶像依然比比皆是,神庙墙上仍留有许多神像,面对预言应验的准确性,我们怎能不惊讶呢?为什么这两座城的预言不会碰巧相反呢?为什么不是底比斯的偶像被毁,孟裴斯分裂成为小村落?为什么在埃及全部诸城当中,只有孟裴斯的偶像要被毁坏呢?”17/308
  
  从贝布克斯(Brugsch Bey)所著的《法老王统治下的埃及》(Egypt Under the pharaohs)一书中,尤昆哈特也发现有关两城的一段比较性文字。贝氏视孟裴斯为偶像之城,上帝既然恨恶偶像,他必然厌恶这城--虽然在当时这城似乎不可能遭毁灭。底比斯是在孟裴斯城最兴盛时摧毁的,但其间的偶像犹存,而孟裴斯的审判不久后也临到了。49/45
  
  最后一项预言4B常被人所忽略,但是它甚至到今天还可以应用。预言中说再没有君王从埃及本地出来,这点已经全部应验。预言并没有说埃及从此将永远成无政府状态,但是说它的政府要由外族人来领导。果然波斯人在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埃及在以后的一百七十年间一直是波斯王国下一个判乱的省份。公元前350年,欧克士(Ochus)终于粉碎埃及,从那时起埃及就一直在外国人的统治之下。49/42
  
  最后尤昆哈特指出,如果我们综观这些预言的前后,它们正说明上帝对罪恶和骄傲的审判。上帝掌管一切,他既不会忘记自己口中发出的警戒,也不忘记他对人类的应许。49/42

8.尼尼微

我们应当特别记得以下两个地方的预言,因为这项上预言十分相似。古代历史上有两座主要的城市,一是尼尼微,一是巴比伦。等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城在当时都是出奇地强大,不但人口稠密,同时崇黩尚武精神,且都是极端强盛的军事王国,然而就在它们武力和影响力发展至颠峰的时候,上帝的预言临到这两座富强的大城,不多久两城就相继灭亡。尼尼微城只被围攻三个月,巴比伦则未费一兵一卒就不战而降。

首先我们来研究尼尼微,这是亚述帝国恶贯满盈的首都。上帝差先知那鸿去传悔改的道,但却没有一个人悔改,于是那鸿就传出上帝审判尼尼微的旨意。

1A.经文

那鸿书(公元前661年至612年)
  
  一章8节:“但他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又驱逐仇敌进入黑暗。”

一章10节:你们象丛杂的荆棘,象喝醉了的人。又如干枯的碎秸全然烧灭。

二章6节:“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三章10节:“但他被迁移,被掳去,它的婴孩在各市口上也被摔死。人为他的尊贵人拈阄,他所有的大人都被链子锁著。”

三章13节:“你地上的人民如同妇女;你国中的关口向仇敌敞开;你的门闩被火焚烧。”

三章19节:“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你的伤痕极其重大;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

2A.预言与解释

1B.要被毁灭,象喝醉酒的人。(那鸿书一章10节)

2B.是那涨溢的洪水淹没而毁灭的。(那鸿书一章8节;二章6节)

3B.要被焚烧。(那鸿书三章13节)

4B.要全然毁灭(“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且不再被建造。(那鸿书三章19节)

3A.预言的日期

有关那鸿书写作的日期,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的著作:“那鸿书最早和最晚可能写成的日期,大致可从经文本身查考出来。最早出现的日期是在那鸿书三章8节里,先知看见挪亚扪城(即底比斯城)被征服。根据亚逊年代志的记载,底比斯是在公元前663年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所毁的。”(参看John Bright所著A History of Israel;phils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60,p.289)
  
  那鸿书最后的日期,亦可从经文内容中看出来,因为该先知视尼尼微城的倾覆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可见本书写在尼尼微城倾覆之前,根据“巴比伦历代志”的资料,我们知道尼尼微城是在公元前六一二年时败亡的。(参阅D.J.Wiseman 所作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 (68-5-556 B.C) In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Published by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56,pp.24-26)35/12

4A.背景

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尼尼微,就会发现它四周的河流,在尼尼微城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一书中写道:“亚述王西拿基立抱怨几世纪以来,尼尼微城外的河水经常泛滥两岸,给许多殿宇的根基带来损害,成为导致它们倒塌的重要原因。同时损坏许多殿宇的根基,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倒塌的原因。西拿基立王当政的时代,水势湍急,危险性很大,因此他下令将河流改道,使河水畅通无阻。同时他用大片的石灰石来巩固殿宇的根基,使其上的平台不致因河水泛滥而被冲毁。”
  
  尼尼微的防御工程一向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第二十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p.2148-51 [20])中,史学家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尼尼微城大致的格局。

它的大小与所有古城均不相同:

其内墙:一百呎高(约十层楼的高度)

五十呎厚(可供六或七辆汽车并排而行)

三辆战车可并肩前进

城墙上的守望楼有两百呎高(约廿层楼的高度)

十五座城门

壕沟:一百五十呎宽

城圆周共七哩长

雷亚(Austen H.Layard)是研究尼尼微和巴比伦历史的权威人士,在其所著的《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953)一书中写道:“尼尼微城的东墙一向是易受攻击的一面。如果敌人由东边来,他们势必要先能攻下没有独立碉堡的坚厚外墙,再攻过两道壕沟与两道内墙才能进入城内。这种防御工事非常壮观,不但外墙固牢不可破,内墙的厚度与高度亦不弱,只比外墙略小而已。
  
  (据悉从内墙到外墙的距离共是两千零七呎,如果外墙是两百呎宽,那么整个城墙的防御工事约有两千两百呎宽的厚度,几乎是半哩的宽度了。)

从这城防御工事的遗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话确实不错。城墙确实有一百呎高,其上可供三辆战车同时并肩而行。同时从迪氏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全城四周确实有坚固的石墙环绕保护,而并非只是城内某些特殊的地区或皇室地带才有石墙环绕,古代历史家的观察在这方面是不正确的,他们在考察巴比伦古迹时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内墙是用石头和砖块砌成,外墙则是用沟中挖出来的泥土、砂砾与碎瓦修筑而成,壕沟的修筑工程亦很壮观,全靠百姓无数的努力,将坚硬的砾岩挖掘而成。

5A.史事

关于尼尼微的历史,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在德州达拉市神学院所写的硕士论文《尼尼微之倾覆》(The Fall of Nineveh):
  
  “一位名沙玛提克斯(Pasmmetichus)的埃及革命家,曾在反叛亚述国的动乱中一度得势,最后终于推翻亚述在埃及的势力。此外座落在巴比伦对岸的以拦地,在亚述王亚实巴尼巴(Ashurbanipal)去世之前就已丧失。诸如此类的失土事件虽是无足轻重,但已证明上帝的手正在攻击亚述,它们即将告别历史舞台。最令历史学家们不解的是,这国家在公元前六六三年还是发展达最巅峰的时期,却会在五十一年内突然灭亡,完全湮亡且从此自历史中消失了。”35/65

尼尼微的城墙仍然完好,但亚述国本身却粉碎了。

麦辛吉继续写道:“公元前614年的夏天,赛克斯王(Cyaxares)大举进攻,他曾损坏一部分的城墙,但很显然他无法将它攻破。于是他转向草原地带,首先夺取尼尼微城西北数哩外的塔华斯城(Tabis),再转南攻陷宁录城(Nimrud)。”(参看M.E.L.Mallawan,Nimrud and its Remains,London;Collins St.James Place,196,二卷,pp.388-391)35-82
  
  “就算尼尼微城将陷之前的几年,因为政治及军事上节节失利的缘故,使得城中士气一蹶不振,但我们仍不明白公元前612年河水泛滥时,亚述军队军心大溃的原因。从尼尼微城内民心恐怖慌乱的情形看来,正显示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了。”35/88
  
  针对这个现象,麦辛吉继续推敲说:“根据先知那鸿的预言,尼尼微城并不完全是被敌军强大的军力所攻陷的。即使运用最高超的军事战略;利用最成熟的军事知识和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攻取尼尼微城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百呎高的城墙,官兵镇守的城楼,再加上一百五十尺宽的壕沟,似乎无人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把它征服。”35/88
  
  但最后致命的一击却来得很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的末期,玛代人(Medes)联合尤曼(Umman)和曼达(Manda)各部联军,闪电似的汇合成大军……好象一群秃鹰袋里囊中之物,等待最后一刻。这群秃鹰在公元前612年扑向它们的目标,将它完全吞噬。”(参看何氏著“近东古代史”(H.R.Hall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Near East,London;Methuen and CO.Ltd.1932,p.511)35/97
  
  三个月就将尼尼微城攻下,看来真是叫人难以置信。埃及革命军沙玛提克斯围攻巴勒斯坦的亚实突城,曾花费二十九年的工夫(亚实突比尼尼微还小),但玛代联军在三个月就攻下尼尼微城,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不过那鸿早已预言过这个大城要轻易地灭亡。他说尼尼微的倾覆要象摇撼无花果树一样,树上成熟的果子全要落在想吃之人的口里。(那鸿书三章12节)35/87
  
  我们现在再来看亚契(Gleason Archer)的《旧约概论》(A Surver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Moody Press,1964)中,对尼尼微城的说明:“那鸿书二章6节中说到一项奇特但很准确的预言,后来的历史也都记载尼尼微主要的城墙是被洪水冲走的,因此玛代人和迦勒底人能利用倒塌的城墙进攻,轻易地夺下尼尼微来。”(参阅预言2B)1/341

尼尼微城倒塌很大,以下是根据史家迪多鲁士的史料改写而成的:
  
  “亚述王露宿城外,他对自己军事地位上的失利毫不知情,反而过度陶醉在自己的胜利当中,因此戒备之心松驰,终日与士兵们沉溺在狂饮作乐当中。逃兵将这种情况报告给敌方,于是敌军大将阿拔士(Arbaces)率领他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在夜间举行突袭。阿拔士大胜,亚述残军惊恐失措地逃回城内,伤亡损失惨重。这次的战败显然完全归咎于亚述军的酗酒和组织涣散,它不过是敌军实际围城的前奏而已。亚述军的统帅沙达纳巴路(Sardanapallus),在战败后加强全城和全国的防卫工程,此时城中有一句流行的话说:‘只要城中河水不对尼尼微构成威协,敌人便永远不能攻下它’。沙达纳巴路自认河水泛滥是绝不可能的事,否则敌人永远无法夺取这城,因此觉得十分安全。”

此时亚述敌军对自己能一度获胜亦雀跃不已,只是他们始终无法攻破尼尼微城高峻的城墙。城中居民储存了许多粮食,足够他们抵抗敌军三年的攻击。但三年以后,一场大雨使河水暴涨,冲破了一段城墙,河水淹没部分城市。亚述王此时大为恐慌,不料城中流行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在绝望之余,他下令收拾所有宝物,率领他的嫔妃进入宫廷内室,将殿门封闭放火自焚而亡。敌军发现城中已不攻自破,便大举冲入城中,将全城占据。阿拔士被加冕为王掌握全国大权。
  
  “尼尼微城的灰烬在其他卫城中可以看见,这足以证明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塞西亚人(Seythians,居住在黑海沿岸)和玛代人的大肆劫掠,尼尼微城从此衰败,失去它的重要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对尼尼微城的原记载:

弗利(Joseph P.Free)在《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e,1972)中说:“一世纪前,这些圣经中常提及的城市,诸如……尼尼微……等只是不成形的土堆,有的城市甚至令人无法辨别,他们永远被人遗忘了。”(参阅预言4B)15/5
  
  齐拉(Edward Chiera)在《泥版上见真理》(They Wrote on Clay,E.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一书中补充说:“尽管今天世上许多关于巴比伦及亚述文化的记载,如果一个旅行家对这些文明尚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很可能来回走过这片土地多次,却根本不知道他正踏在巴比伦和尼尼微的旧址上。即使有心考察究竟的旅行家们,他们从圣经中知道这两座城的存在,因而一心想去发现它们的旧址,仍很可能在废墟中走过多次却一样地不察觉。”(参阅预言4B)6/40
  
  翁格(Merrill Unger)在《翁格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中,记载过尼尼微沦陷的光景:“公元前六一二年,这座古代华美的城市--亚述国的首都尼尼微完全被毁,正如希伯来的先知所预言的一样,它从此成了历史的一个谜,直到十九世纪时才被雷亚爵士(Sir Austen Layard)和其他人所发现,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完全被挖掘出来了。”48/795
  
  有些批评家甚至不信尼尼微城的存在,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针对他们说:“这一度强悍无比的国家的历史,一直未被列入世界史年鉴当中。直到十九世纪,一位不屈不挠的英国考古学家雷亚爵士(Sir Austen Henry Layard),才揭开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一个谜。过去这个被埋藏多年的古国,一直不将它的秘密公诸于世,但自雷亚爵士的考古工作开始之后,成千上万被挖掘出来的线索,印证了亚述国过去几世纪辉煌的历史。过去几世纪以来有关这个帝国存在的记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由圣经中找到,几个世纪过去了,因为缺乏考古学的证据,‘证实’圣经的记载,许多人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历史家们为之困惑不解,让怀疑派的学者更加倍地对圣经冷嘲热讽--亚述人岂能绝迹得如此彻底!”34/4,5
  
  翁格说:“此时考古学家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尼尼微城实在太大了,也许根本没有把它完全挖掘出来的可能。一个现代的村庄正好座落在古城较大的皇宫上面,此外另有一大片不便挖掘的坟场,座落在古城的其他地区之上。挖掘废墟的工人,必须挖掘过卅到四十五呎的厚土才能到达亚述遗迹的地层。”48/796
  
  玛拉旺(M.E.L.Mollawan)在《宁录城与其遗迹》(Nimrud and Its Remains,1966)一书中,很生动地描述尼尼微城毁灭的情形。他说:“城陷的情形与城中的灾难十分相似。我们从亚述王雪玛耐斯碉堡中皇冠室的光景,可以推想到城陷时的情形。城墙泥灰已经硬化,被火烤成黄色,同时透过整片砖墙的煤烟把墙熏成深黑色。当时熊熊的大火将这间宫室南边的墙烧弯了而向内倾,有随时倒塌的危险。室中的地板被埋在一公尺半的灰烬当中,满地都是灰土,煤炭和零碎的古物……成百件残缺不全的象牙雕刻,被烧成黑灰色,有的甚至被烧得发亮。在灰烬中还掺杂着一些未曾燃烧的粟、大麦、燕麦等 。我曾参观过许多被大火焚毁后的古城--象迦勒底的吾珥、尼尼微,座落在赫伯(Habur)与巴力(Balih)山谷中的亚帕其亚城(Arpachiyah),但没有一座城象尼尼微被烧得如此彻底。当我们走进时,竟还有阵阵的煤烟味弥漫在空气中。经过这样一场的大焚烧,部份的墙向屋内倒塌,墙全是土砖砌成的,墙坍后的碎砾共有三公尺高,再加上地板上一公尺半的灰烬。这些碎砾与灰烬将全屋封住,同时也封住了屋内一切的东西,直到一九五八年我们找到这个地方时为止。33/ii 434

6A.应验之预言的详述

预言中提到洪水,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里也举出显明的证据证明这点:“先知那鸿书预言过三次,尼尼微城将被洪水毁灭(一章8节,2章6节,2章8节)。这三次强调洪水的淹没都不是象征式的说法,‘涨溢的洪水’、‘河闸开放’、‘如同聚水的池子’这些并不是出于诗人想象中的描写。”32/118
  
  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说:“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联合的敌军全力攻击,尼尼微城亦不会轻易倾覆,因此史学家们转而研究洪水的说法。目前大家已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尼尼微城的灭亡确实与洪水有关,这也是一般比较令人满意的说法。洪水破坏了部分尼尼微城的防御系统,才使敌人得以入城大肆劫掠,施展报复。”35/96
  
  麦尔又说:“我们由巴比伦所遗留下的石板中,也能推断出先知那鸿的预言已经应验了。根据巴比伦的年代纪来看,尼尼微城是在亚笔月倾覆的。尼尼微的雨季通常是三月,所以四月和五月间正是河水涨至最高点的时候,这个时间算起来差不多正好就亚笔月。”32/118,119
  
  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论及尼尼微城的倾覆时,曾引用加德(Gadd)的看法说:“关于尼尼微城迪多鲁士(Diodorus)的记载几乎尽人皆知,迪氏则是引用早期西特西亚(Ctesias)的说法。迪氏说敌军曾围攻尼尼微城三年之久,但均未得逞,直到第三年局势才有所改观。这里所说的三年之久,显然是由赛克斯王(Cyaxres)在公元前614年初次攻城开始,但这三年的战事并非连续不断。巴比伦历代志中很清楚的记载玛代人(Medes)在公元前613年时,曾退出围攻亚述的战场,同年亚述大军被命令转向攻击巴比伦。这一年绵绵不断的大雨使幼发拉底河河水暴涨,不但淹没了部份的城市,且使城墙倒坍约有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呎左右。“35/89,90
  
  巴基尔(George Badger)也记载说:“那鸿书一章8节和二章6节所记载洪水的事确实都已应验,我们在古扬捷(Koyoonjuk)和宁录(Nimrud)河床下数呎之处勘测出含有小石与沙砾的地层,它亦可证明洪水是事实。”3/1,78,79

但有些学者认为今天的底格里斯河并不经过古尼尼微城的旧址。因此它不可能为古城带来水灾。

麦尔在所著的《那鸿书》中也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同时提供一些资料让他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之用:……一般学者都同意底格里斯河当时正流过尼尼微墟的西部。请参阅:

  1. Karl Ritter,Die Erduknde (1822-59),p.224

  2. 雷亚爵士著《尼尼微与巴比伦》(Sir Austen H.Layard,Nineveh and Babylon,1875,p.77)  

  3. 琼斯著《尼尼微旧址考》,登于皇家亚洲协会杂志第十五卷(Felix Jones,“Nineveh's Locadtion”Journal of Royal Asiastic Society 1875,XV,p.316,323)。  

  4. 派斯著《从底格里斯河至尼尼微城东部》(F.E.Peiser,“Tigris to the East of Nineveh,Miltteilungen der Vorderasiatischen Gesell,schaft,Ⅲ,p.277,278)。

  5. C.F.Lehmann and Paul Haupt,Israel,seine Entwickelung im Rahman der Weltgeschichte,1911,p.149.

  6. 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Claude Hermann Walter Jones 著“底格里斯河的位置”(1911,十九卷,第3行,P.421)。32/120 

麦辛吉说:“有些人辩论底格里斯河即使在水位高的时候亦不可能高于河川的闸门,但如今仍持这种看法的人已渐减少。”35/93

其实不但底格里斯河有泛滥的可能,它的两个支流也可能是使河水泛滥的原因:

麦尔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ed 1959)中继续说:“造成尼尼微泛滥成灾的第二条河可能是柯沙河(Khosr)。由河坝修建工程看来,这两个水坝都是典型亚述人的建筑。观察家们相信在这两个水坝上各有一道水门,用以调开水量。敌军只要在此关闭水门,把河水聚流起来,然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河坝内的水倒灌入城,汹涌的河水足可将水门冲破,灌入城中较低洼的地区,这样便加速了尼尼微城的灭亡!即使在今天我们看到变宽了的柯沙河时,仍不禁会想起先知的话:‘尼尼微成一个聚水的池子(那鸿书二章8节)。’”32/121,122
  
  第三条能泛滥成灾的河流是提比杜河(Tebiltu),它也有水闸控制流量,同样有可能造成汹涌的洪水。“提比杜”亚述文原是“毁坏”、“撕裂”之意,正如它的原名一样,它也可以变成一条滔滔不绝的怒河!32/123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分别看见先知的预言是如何被应验的:

1. 尼尼微城好象一个喝醉酒的人倾覆了。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edence,Moody press,1957)中说:“玛代人之所以攻城得逞,部分当归功于尼尼微人过份的自信,他们以为敌人从此已被击败,因此疏于防守,终日喝酒作乐。43/107

他们可以很肯定地说:

2.尼尼微城果然被洪水淹灭了。

3.尼尼微城会被火焚毁。

4.尼尼微完全被毁灭。

9.巴比伦

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首都,巴比伦帝国的首府,也是当时贸易、文化、学术的中心,这座神秘的大城同时也是先知预言的主要对象。

1A.经文与日期

以赛亚书十三章 (公元前783年至704年)
  
  19节:“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象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20节:“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阿拉伯人也在那里支搭帐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21节:“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咆哮的兽满了房屋。驼鸟住在那里,野山羊在那里跳舞。”
  
  22节:“豺狼必在他宫中呼号,野狗必在他华美殿内吼叫。巴比伦受罚的时候临近,他的日子必不长久。”

以赛亚书十四章:
  
  23节:“我必使巴比伦为箭猪所得,又变为水池。我要用灭亡的扫帚扫净他。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五十一章:
  
  26节:“人必不从你那里取石头为房角石,也不取石头为根基石。你必永远荒凉。这是耶和华说的。”
  
  43节:“他的城邑变为荒场、旱地、沙漠,无人居住、无人经过之地。”

2A.预言

1B.巴比伦要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

2B.再无人居住。(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3B.亚拉伯人不在那里支搭帐棚。(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4B.羊群也不卧在那里。(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5B.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以赛亚书十三章21节)

6B.人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

7B.他的城邑将少有人问津。(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

8B.巴比伦要变为沼泽。(以赛亚书十四章23节)

3A.史实

关于巴比伦的历史,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如下的记载:“在十九世纪以前,有关巴比伦和亚述的史实,多半是根据旧约圣经和少数希腊作家们的作品而来。直到十九世纪,考古学家们才从这个国家的废墟当中,挖掘出许多石碑及古书。是当楔形文字的手稿和写在稿本上的文字被译成普通文字后,巴比伦和亚述国的历史和文明才为人知。”(参阅预言1B,2B)13/ii 950
  
  巴比伦是个富庶的城市。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在《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这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1853)一书中写道:“早在巴比伦征服尼尼微之前,它就以发达的商业闻名于世,在贸易的往来和交流方面,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巴比伦的。它座落在船只往来频繁的河道上……一面的航道可达距离地中海一百哩内的地方,另一面的航道则直通印度洋的波斯湾。与这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平行的另一条河,在大小和重要性上毫不逊色。底格里斯河,流过亚述一片肥沃的土地,把当地丰美的产品运到巴比伦城。当时尽管国内只有中等的技术和企业,巴比伦仍是东方世界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贸易往来的交汇点。”30/456
  
  巴比伦是个繁忙熙攘的城市。弗利(Joseph Free)《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谈到城中宏伟的建筑:“由考古学家们在巴比伦遗址中所掘出的碑铭,我们可以读到当年尼布甲尼撒王大兴土木的壮举。现存于伦敦的东印度皇家碑铭上有六行巴比伦的文字,记载当时巴比伦为扩建和美化巴比伦城,曾下令实施宏伟的建筑工程。”15/228
  
  巴比伦城的建设计划始于纳布波拉撒王(Nabopolassar),芬堡(Charles Feinberg)在《以西结的预言》(The Prophe Cy of Ezekiel,Moody Press,1969)一书中补充说:“在公元前第七世纪后期和第六世纪前期,纳布波拉撒王和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决定重建巴比伦城,它的遗迹至今仍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巴比伦开始享誉于世。13/ii 948
  
  巴比伦的四周全是沼泽。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说:“根据古代学者们共同的看法,巴比伦被幼发拉底河一分为二。如今遗留下来的废墟多半是该河的东岸,西岸留下的遗迹很少,至于那一带的平原,则根本无迹可寻。为何会如此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幼发拉底河一向有改道的倾向,河道常常消失在河床西的沼泽当中。我们发现该区的低洼之地,早期饱尝河水泛滥成灾之苦。根据古代的说法,建造巴比伦城的亚述女王撒米拉密(Semiramis),曾修筑提防以阻止河水泛滥。后来的女王则利用涨溢的洪水,在城外挖了一个大湖。同时根据一些史料我们得知,巴比伦的西部有大沼泽环境,正好可阻止敌人的入侵,这些沼泽的水源都来自幼发拉底河。”30/420
  
  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clyopedia,Wm.B.Eerdamns Publishing Co.1960)和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巴比伦城的格局是十分壮观的:

一百九十六方哩边长十四哩

有三十呎宽的壕沟围绕全城

双层的城墙

外墙:

高三百十一呎--相当于三十层高楼的建筑

宽八十七呎--约是十一辆汽车并行的宽度

可容八辆战车并排而行

有一百座铜门,各装有铰链和横木

二百五十个守望台,比外墙各高一百呎。20/350;18
  
  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与薛罗凤(Xenophon),均曾描写过巴比伦帝国灭亡时的情形。
  
  波斯人在试攻巴比伦后,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摧毁这些高大的城墙及坚固的城门。此时正好有两个巴比伦的逃兵逃至波斯军营中,同时波斯王居鲁士(即古列王)(Cyrus)的参谋克里赛塔斯(Chrysantas)发现幼发拉底河正由这雄伟的城墙下流过,其宽度和深度足够容波斯军队涉过。于是居鲁士王下令他的军队挖掘大壕沟,并命那两个逃兵从城内部署内应的计划,准备里应外和。当波斯军队为使幼发拉底河改道而全力挖掘时,城内的巴比伦人却毫不知情,一面讥笑城外这些无用的敌军,一面照样狂欢作乐,敬拜自己的神,庆祝自己战胜波斯。却不知此时居鲁士已成功地将巴比伦城下的幼发拉底河改道,由河道中带兵攻进城内。我们可以说巴比伦是不攻自破的,这要归功于那两个在城内接应的逃兵,同时巴比伦人的盲目轻敌也是导致其失利的重要原因。(参阅以赛亚书廿一章5节;四十四章27节;耶利米书五十一章36节。有关巴比伦最后的王伯沙撒之死,参看以赛亚书十四章18-20节;耶利米书五十一章57节)。
  
  就这样,巴比伦在未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灭亡了,正如翁格在“翁格氏圣经字典”(Merrill 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里的记载:“公元前539年10月13日,巴比伦城落在波斯王居鲁士手中,从那时起,这城就开始没落。后来的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曾对其大肆洗劫,亚历山大大帝想从废墟中重建它的神朝,但因费用高得惊人,只得作罢。以后在继承亚历山大之后的几位帝王期间,巴比伦城衰落得更快,不久就变成一片不毛之地。”(参看预言1B)48/116
  
  亚历山大的去世的确是不幸的事。拉鲁(Gerald A.Larue)在《巴比伦与圣经》(Babylon and the Bible,Baker Book House,1919)中写道:“亚历山大去世后,他手下的几名大将立即开始瓜分全国疆土。此城的统治权再三易主,最后落在希腊王塞留西士(Seleucids)手中。这一度繁华壮丽的城市,如今已是残破不堪,重建它的经费和建造新城一样昂贵,塞留西士决定放弃此城,而另筑一新城。新建的塞留西士城就在离巴比伦以北四十哩的地方,濒临底格里斯河。当时一切商业贸易的中心,也开始慢慢由巴比伦转移到塞留西士城去了。”29/79
  
  巴比伦的败落是渐进的,拉鲁继续说:在罗马奥古斯都大帝当政期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0年)史揣伯曾到过古巴比伦的旧址,他说:“这座大城已变成一片沙漠了。”29/79,80
  
  公元363年,罗马朱利安大帝与波斯的统治者交战,在一次战役中,毁坏了巴比伦的城墙,在此以先,波斯人曾整修过巴比伦部分城墙,作为私人狩猎场。(参阅预言5B)29/80
  
  “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边约五十四哩的地方,就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巴比伦城,它如今已一片荒凉,不过是盖满沙土的废墟罢了。”(参阅预言1B,2B)29/11
  
  现代的科学家一直对巴比伦的败落惊讶不已。戴维斯(George Davis)写道:“著名的考古学家金伯瑞教授(Kerman Kilprect),在他的著作《十九世纪圣经地理之探讨》(Explorations in Bible Land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中说:……古代巴比伦的文明和现代没落的情形,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参阅预言1B),野兽、雄猪、豺狼、野狗,偶而还有狮子栖身在丛林中。(参阅预言5B)9/78,79

挖掘古城的考古学家们,面对所掘出的古巴比伦的遗迹,亦不得不肃然起敬。

柯德威(Robert Koldeway)对挖掘古巴比伦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其所著的《巴比伦城挖掘工程》(The Excavation at Babylon,Macmilan and Co.1,1914)中说:“一般古城城墙只有三公尺厚,最多不过是六公尺到七公尺,但巴比伦的城墙却是十七到廿二公尺。许多埋葬在地下的古城,其上土堆高度一般不过二、三公尺到六公尺,但巴比伦城上的土堆却高达十二公尺到廿四公尺。由废墟面积我们不难看出,过去这里一定是人口兴旺,建筑宏伟壮观。”28/V
  
  凯勒(Werner Keller)在其“圣经历史”(Bible as History,William and Company,1956)一书中解释说:“德国的考古学家们为了挖掘幼发拉底河上尼布甲尼撒王所修建的玛都克(Marduk)神庙,首先着手清除一百万立方呎的碎石和瓦砾。若将其周围建筑计算在内,这座神庙约有一千五百呎长,一千八百呎宽。神庙对面是玛都克神殿的高塔。”27/299,300

用更形象的说法描述这座神庙的规模,它一边就有五个足球场那么长,(五百码)另一边甚至达到六个足球场的长度。

4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从上述的巴比伦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项预言1B已经应验。巴比伦要被毁灭,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但请注意,预言中并没有说它被毁的经过会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
  
  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853)一书中,生动地比较了巴比伦废墟与所多玛及蛾摩拉的废墟。他同时也讨论到预言2B,3B,4B与5B(没有阿拉伯人,没有羊群,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废墟当中):“……巴比伦成为丑陋赤裸的旷野,夜鹰在稀疏的矮树林中啼叫,豺狼在犁沟中潜行。的确,这座‘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入所矜夸的华美之城’,已遭受到了与所多玛,蛾摩拉一样的厄运。旷野的走兽在此躺卧,原为巴比伦的住宅如今地充满了呜咽的野兽。夜鹰住那里,野山羊在其中跳舞。野兽在荒僻的宫中咆哮,野狗在殿内吠叫,它的结束果然来到了。”(以赛亚书十三章19到22节)30/413
  
  韩富乐(Floyed Hamilton)也印证以上的说法:“旅行家们都报导说巴比伦城再没有人居住;阿拉伯人中流行许多迷信,因此他们不敢在那里支搭帐棚;那里的土壤不适于种植,也全然不适于作牧场。”17/310
  
  董彼得(Peter Stoner)也说:“今天在巴比伦见不到羊圈。”47/93,94
  
  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针对预言所说“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一事,这样补充说:“一大群灰色的夜鹰在此成群结队,常常成百地聚居在巴比伦废墟附近的矮树丛中。”30/414

现代的旅行家们和考古学家们一提到巴比伦,似乎就不免要提到寄居在那里的动物。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 1963)一书中谈到预言中所说“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预言6B)一事:“巴比伦城中的许多砖砂和建筑材料,曾被周围城市的居民拿来用作修建房屋的材料,唯有那些进口的昂贵大石仍留在城中,没有被人移动过。”47/94
  
  这第六项预言(6B)确实有点令人费解。在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中说到“人”(原文作“他们”),但没有表明指代对象,它很可能是指此城的征服者。若是这样,那么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就将预言应验了。事实上巴比伦的砖头到处可见,只是我们确认一块砖能否被称为石头,或者耶利米指的是用来建造城基的大石头?
  
  预言7B说到“无人经过它的废墟”,史东乐解释说:“虽然几乎所有古代的城市都是旅行家们常到之地,但巴比伦却少有人问津。”47/94
  
  第八项预言说到“巴比伦要变为沼泽”,这点由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可以看出它也已经应验了:“巴比伦城的一大部分都埋在深深的淤泥当中。汉摩拉比时代的巴比伦城,如今只余下一点蛛丝马迹而已,几乎都陷在水中。”13/二卷,950
  
  雷亚爵士继续说:“古巴比伦城以南之地,几世纪来都已变为沼泽……河流的堤防因多年失修早已破损,河水倾泻各地。”30/480

5A.结论与其概率

有关巴比伦的八个预言如今全都应验了。韩富乐(Floyed Hamilton)在《 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呼吁我们要:“注意关于巴比伦和埃及这两个预言的不同点!巴比伦要消失,但埃及是沦为一个次等国家,且将一直会是一个次等的国家。试想这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怎会与预言完全吻合,而不会颠倒呢?17/311
  
  凯勒(Werner Keller)举出一项很值得注意的事实:“巴比伦城过去不但是商业的大都会,而且也是一个宗教中心,由挖掘出的碑铭文我们可以立即得出这一结论。巴比伦城中除有五十三座大神庙外,还有五十五座玛都克神的祠堂,三百座土地庙,六百座天神庙,一百八十个女神依施塔雨(Ishtar)的祭坛,一百八十个男神尼格雨(Nergal)和阿达德(Adad)的祭坛,以及其他十二种不同之神的祭坛。”27/299

古代有许多宗教膜拜中心,象埃及的孟裴斯一底比斯、巴比伦、尼尼微及耶路撒冷等,只是当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外邦异教之神绝不可能与独一真神耶和华并论,这些假神慢慢地都消失了,尤其在主耶稣降生以后,这点尤为显著。耶和华不仅不容许将异教诸神与自己相提并论,他还要制作假神的城市的罪,也要定那些崇拜假神之城的罪。会说威齐的话是一回事,真正将预言付诸实现又是另一回事。纵观今天的历史,上述所有崇拜假神的国家,有那一国还存在着的?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一书中将前面述及的七项预言,就其应验之可能性作了一番估计,结果发现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竟低到五十亿分之一,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将巴比伦每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估计如下:(1)巴比伦要灭亡--十分之一;(2)不再有人居住--一百分之一;(3)阿拉伯人不再于此支搭帐棚--二百分之一;(4)羊群也不卧在那里--四分之一;(5)野兽要卧在废墟中--五分之一;(6)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百分之一;(7)它的废墟将无人问津--十分之一。这样整个预言的可能性就是5×109分之一;即五十亿分之一。

在比较巴比伦与尼尼微这两座姊妹城的预言时,我们发现两点类似的地方值得讨论。第一是关于城的防御工事,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围攻这两座城仍会令敌军束手无策,只有到飞机和炮弹发明之后,这种城墙式防御工事才算是过时了。

巴比伦

尼尼微

十四平方哩

一百五十呎宽的壕沟

四周有壕沟

守望楼有两百呎高

双层的城墙

(约是廿层楼高的建筑)

三百一十一呎高

城墙:

(约三十层楼高的建筑)

高一百呎(约十层楼高的建筑)

八十七呎宽(可容十一部汽车并行)

宽五十呎(可容六部汽车并行)

一百座铜门

 

城内有足够的土地供耕种之用

三部战车的宽度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世间没有一座城够高、够厚;没有一道护城的壕沟够深、够宽;也没有一个防御工事够坚固,足以抵挡住上帝对他的审判。人不能自筑城墙把上帝关在外面,人也永远不能凭理性主义或其他的所谓“知识”来否定他的存在。

其次是有关这两座城倾覆的可能性。尽管尼尼微和巴比伦在某些地方十分相似,但它们彼此还是有不同之处,正如今天世上没有两座城是完全一样(如比较纽约和洛杉矶的不同)。如果今天有人问你,纽约和洛杉矶哪一个城会灭,你可能说两个都不会,也可能说其中一个城要灭亡,但绝对不可能断言两个城都要灭亡。同样尼尼微和巴比伦变为废墟至今仍是个谜,正如今天说纽约和洛杉矶要全然被毁一样原不可能,但它们还是渐渐衰亡,以至最后消失殆尽--再也没有人住在那里。

6A.总结

以下所引用的几段话是对巴比伦城最好的结论。其中包括一段从考古学家齐拉(Edward Chiera)写给他妻子的信中摘录下来的一段话。原文刊登在《泥版上见真理》一书的序言里(They Wrote on Clay:The Babylonian Tablets Speak Today by Edward Chiera;Ed.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当时齐拉正在挖掘基屈城的遗址。基屈城座落在离巴比伦以东约八哩的地方,以下就是这位考古学家个人的感想:
  
  “我今晚照例来到埋葬古城神庙高塔的土堆上……
  
  “从下往上看,这座神庙的高塔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巴比伦人不是一直想盖塔通天么?只要爬上塔顶人就可找到答案了。塔也许还不超过五百呎,但站在塔顶上仍可鸟瞰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巴比伦的废墟就在眼前。塔的底端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这些正是基屈城的遗迹,也是米索不大米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古时曾将幼发拉底河的水输至各地的运河网,如今却成了一个个的小土堆散布各方。连幼发拉底河也都离开这里,另行改道了……
  
  “这真是一座死城!我曾去过庞贝(Pompeii),和奥斯提亚城(Ostia),我也曾在巴勒斯坦空旷的长廊上漫步过,但那些城尚未完全死去,它们只是暂时被遗弃而已;在那些城中人声仍随时可闻,生活的步伐仍在勿勿迈进。它们在人类文明进展的中过程中曾贡献过自己一份的力量,只是如今文明离他们往他处去了。
  
  “但在这里一切都是死的。没有一根石柱、一面拱门留下可以证实人类的建筑在此存在过,一切都已毁如尘土。这座神庙中的高塔原是当时最堂皇、最威风的建筑,如今已面目全非,早非当时的形状。它当年的七大舞台如今在那里呢?当年直升到塔顶的壮丽楼梯如今在那里呢?那间盖在塔顶的神龛又在那里呢?除了一个个的土堆,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所见的只是百万块石砖而已,塔顶上还留下几扇墙的痕迹,但也早已不成形了。无情的岁月与人们对它的遗忘,终于使这城成为一片死寂。
  
  “我脚下有许多小洞穴,是狐狸和野狗掘出的地洞。夜里它们偷偷地从洞穴中爬出来寻找食物,小小的身影就融进那漆黑的夜色。今晚,由于我这个不速之客它们都躲在洞里,或许正在埋怨我为什么要搅挠它们的安宁。土堆上布满了动物的残骸,向人炫耀着它们多年来的成果。……,没有一丝声音打破这片死寂……
  
  “一只野狗在吼叫,又象咆哮,又象威吓。阿拉伯村庄内的家犬立即响应它的挑战。眨眼的工夫这片宁静被它们的吠叫声打破了。
  
  “……一股说不出的力量使我在此留连忘返,我应该设法找出此地成为荒场的原因来。为什么一个繁华的城市,一个帝国的首府会完全从历史中消失?是不是先知预言的应验,使得一座宏伟壮丽的神庙变成野狗的窝?或是因为当时此地的人民罪恶滔天导致这样的结果?或者这只是所有人类文明演变的典型代表。当一种文明发展至最高峰时,总要遭到突然的灭亡?今天我们在这里想发现它过去的秘密,但谁知可不可能有一天我们现在一切的成就,也要变成后人探索的对象呢?”

10.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

新约圣经中所应验的预言也是很奇特的,这将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引用戴维斯(George Davis)的话作为这一部分的引言,他说:“从新约圣经中,我们读到四座美丽的古城,它们都座落在临近加利利海滨的地方。这四座城是迦百农、哥拉讯、伯赛大和提比里亚。如今其中三城都已灭亡,只剩下提比里亚至今还在。”9/33

在马太福音里,主耶稣提到有关这几座城的预言。

1A.经文与日期

马太福音十一章:
  
  20节: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21节:“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阿!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22节:“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23节:“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或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到今日。”
  
  24节:“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虽然圣经中没有明确地提及这些城要怎样毁灭,但不可否认,上帝的审判和震怒已清楚显现在这三座城的门楣上,历史上也都记载有关于它们独特的故事。

2A.史实

大英百科全书很简短地提到迦百农:“……这是以色列国境内靠近加利利海西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但如今已是一片荒原……它在当初虽然享有盛名,但如今,它的名字已从历史中完全消失,考古学家们甚至还要为它的所在地争论不休!”13/4,826
  
  戴维斯(George Davis)在《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cies Fulfilled Today)一书中记道:“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一次大地震毁灭了迦百农,无疑地,哥拉汛和伯赛大也是同时被毁的。9/36
  
  戴维斯又说:“古伯赛大城座落在加利利海岸,该地区景色十分优美,因此在公元700年时,大马色的阿拔利德王一世(King Albalid I)决定从此废墟中建一座华丽的宫殿,作为冬季避寒的行宫。经过十五年的工夫,行宫的框架终于竖立起来,但因阿拔利德王的去世,这座宏伟的宫殿终究没有完工。以过几世纪以后,这座宫殿也就变成了废墟,唯一还余下的只是一些根基石和尚未镶嵌完毕的彩色碎石地板。考古学家们用沙土把地板遮盖住,以免遭人破坏,因此现在连一点宫殿的遗迹也找不到了。”9/36,37
  
  马克吐温(原名Samuel Clemens)在其所著《海外风光》(Innocents Abrodad)一书中描写达和湖(Lake Tahoe的风光:湖面极为平静,岸上有鸟儿和松鼠在嬉戏,水中有各式各样的生物,给这静寂的湖水带来了生机。这里虽然孤寂,但并不令人感到凄凉、萧条、与加利利海完全不同。如果这些渺无人烟的荒漠,这些被尘封的荒原,都不能使它们在这一片粗旷的荒原轮廓中黯然失色,那么再看迦百农令人悲悯的虚墟以及笨拙的提比亚村庄……。7/238,239
  
  戴维斯解释迦百农的情形说:“几世纪以来,迦百农的会堂就象被毁的迦百农一样,一直埋在地下。……有人一开始想从废墟上重建新的会堂,于是他们重新竖立起高大的墙和石柱,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部份重建的会堂突然倒塌下来,就象几世纪以前阿拔利德王,在伯赛大的宫殿尚未完工之前就倒下死去一样。”9/38
  
  《翁格圣经字典》(Unger Bible Dictionary by Merrill Ungers,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针对这三座城的情况作了一个总结:“圣经中论及迦百农及其他两座不信之城的结局,果然奇妙的应验了。(马太福音十一章23节)许多人相信今天以色列国中的塔汉城(Tell Hum)就是当年迦百农的旧址,如今成了一片废墟,并与哥拉汛与塔布哈城(Tabgha)紧紧相连。当考古学家在此挖掘时,曾挖出一座第三世纪时的犹太人会堂。”48/180
  
  戴维斯总结这章预言时,最后提到提比里亚:“主耶稣没有说到一句提比里亚要受审判的话,虽然该城中有一部份的地方被摧毁过好几次,但后来又都被重建起来。”9/40
  
  戴维斯又说:每一次我们来到提比里亚和加利利海一带,我们不由得想到上帝的话真是信实而大能的。正如我们的主所预言的,这三座城全都毁灭了,只有提比里亚,因为主没有审判它,因此经过漫长的十九个世纪以后,它依然屹立不倒,欣欣向荣。9/41

11.耶路撒冷城的扩张

耶利米作先知的时间是公元前626年至586年间,他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40节中作出一项惊人的预言,就是耶路撒冷城将来的兴建与扩张。

1A.经文与日期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公元前626至586年)
  
  38节: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39节:“准绳要往外最出,直到迦立山,又转到歌亚”。
  
  40节:“抛尸的山谷和倒灰之处,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溪,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2A.预言的应验

如果不对照本章后面的地图来看,这项预言读来也许不容易明白。戴维斯(George Davis)曾根据麦德逊(G.Olaf Maston)的一本小册《美国在巴勒斯坦殖民地指南》(The American Colony Palestine Guide)中的资料,在所著的《预言之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pp.88-104)中谈到这项预言的应验,我们将戴氏的资料改写录在下面。10/88-104
  
  “预言中常提到这座屡遭毁坏的耶路撒冷城,我们很难从圣经其他部分中找到一个有关的耶路撒冷城的预言,比耶利米说的更准确、更细致的。”10/90

耶利米用很清楚的路标,确定出此城扩张的范围。这些路标已存留了好几世纪,一直到最近耶路撒冷城扩建之后才除去。换句话说,这些标志是在先知预言应验以后才被拆毁的。

撒迦利亚书中也记载了一段有关耶路撒冷的预言,可用作补充耶利米未完之话,它记载在撒迦利亚书十四章第10节:
  
  “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酢。”

现在让我们一点点来追溯这项预言。某些耶路撒冷当年的路标,我们现在可能要用新的名称来代替,但我们尽可能保留与古耶路撒冷城有关的地理背景。耶利米时代的耶路撒冷城,其实是在今天耶路撒冷城的南方,从许多地图中我们都可看出这城一直是向北方扩张的。

现矗立在耶路撒冷城中的回教奥玛寺(Mosque of Omar),其西北角就是哈楠业楼,而今天的约法门(Joffa Gate)就是古代的“角门”。

上述这两处地方都是在耶路撒冷城内,且从耶利米时代到近代,都已扩建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扩张由城外开始,一直到迦立山,也就是角门的北边。这个地区自本世纪起才开始出售,大部分是被犹太人买去的。现在的迦立山已成为苏俄调停驻军的所在地,目前该区正顺着圣经指定的范围扩张。

史乃尔(Schneeller)孤儿院原来是一所德国的工业学校,正座落在歌亚山上。随着这所学校兴建,耶路撒冷城愈发往北方扩张。根据以下史东乐所绘制的地图,这里应属于4号区。直到不久以前,这一带还是新耶路撒冷城西北郊区发展的最北的极限。由于约法路(Joffa Road)是通过此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耶城很自然的就顺著着这个方向向北发展,这里则属于地图上的3号区,这一区的人口增长要比歌亚山一带快。
  
  “抛尸的山谷”目前是以色列政府种植林木的地带,也是地图中的第5区,这片山谷以前是一片墓地,也是撒迦利亚预言之地。“王的酒酢”是在“抛尸谷”的北部,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附近有一区自从1925年业门的犹太人归回该地后,发展更为迅速。我们再继续看看耶利米的预言,如果我们有机会早几年到歌亚的东南部参观,我们就会看见“倒灰之处”,但自1900年到1930年间,由于城内大兴土木的缘故,这些“倒灰之处”,都已逐渐消失。这些都是真正的灰烬,是过去圣殿献祭时所留下来的,把它们当作建筑用的灰泥倒是很好的材料,因此已经渐渐被人搬走利用了。这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地图上原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已发展成人口稠密的地区,史东乐将它定为第6号区。
  
  有一段时间,这些就是耶路撒冷城暂时扩张的范围,至于第7、8、9区,只是汲沦谷中汲沦溪外荒野之地。但自1931年以来,耶城也开始朝此方向发展,许多崭新的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一带建立起来。“马门”原是旧城的东墙,如今已被拆毁,但离新建的“金门”不远。

新兴的耶路撒冷城尚未与预言所说的范围完全吻合,但却是一点一点地沿著耶利米所设下的路线在扩张。耶利米曾一步步地指出耶城将如何扩张,这话如果然逐渐应验。其他预言中所指的城向南扩展的情形,如今也一一地应验了。

耶利米在三十一章40节中的预言,可以算是自1880年到1935年间所应验预言的总结:“……都要称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戴维斯在其所著的《预言的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一书作于1931年之前,还早在以色列复国(1948)之前,但他却大胆地假设说:“究竟要到几时耶路撒冷城才会重归耶和华为圣呢?它又怎样才能发生呢?在这个充满政治和种族冲突的时代,问这个问题比回答这个问题容易多了。但我们相信只要时候到了,这些事必然会成就。正如许多其他的预言都能够应验一样,它的实现也一定来得十分自然。”10/104

下面的地图将列出先知预言中的所提及的路标,以及戴维斯著作中所引用的经文,我们将其分别列出,好使读者更易明白预言应验的“步骤”。董彼得除了绘制地图外,他也对此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也作了一次估计,今将分述如下:
  
  “耶和华说:‘看哪!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准绳要往外量出,直到迦立山,又转到歌亚。

抛尸的山谷,倒灰之地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谷,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39,40节
  
  董彼得说:“耶路撒冷早期的扩张,原只包括第1及第2号区(参看地图),这是在苏利门(Suleiman)城墙以内。直到五十年前,耶路撒冷才向城外的第3号区扩张。”47/48
  
  “预言中有九点关于耶路撒冷城扩张的情形。首先它说此城要扩张,其次依次列出扩张的次序。”47/48

董彼得也提到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要我们随便找出耶路撒冷城扩张的九个步骤并不难,这城的旧址有六个特定的‘角’,它的扩展总该从一个‘角’开始。如果确是由一角开始,那么第二个扩展的步骤应该是其它角中的任何一角,或者说是向1号区以外的方向伸张,因此这样说来,第二次的扩展可能是余下八区中的任何一区,如此类推全部九个区域。从人的观点来看,耶利米预言应验的可能率只是8×1010分之一。47/48

也就是八百亿分之一。

12.巴勒斯坦

1A.经文与日期

利未记二十六章: (公元前1520至1400年)
  
  31节:“我想使你们的城邑变为荒凉,使你们的众圣所成为荒场,我也不闻你们馨香的香气。”
  
  32节:“我要使地成为荒场,住在其上的仇敌就因此诧异。”
  
  33节:“我要把你们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赶你们,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你们的城邑要变为荒凉。”

以西结书三十六章: (公元前592至570年)
  
  33节:“主耶和华如此说:我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罪孽的日子,必使城邑有人居住,荒场再被建造。”
  
  34节:“过路的人虽看为荒废之地,现今这荒废之地,仍得耕种。”
  
  35节:“他们必说:‘这先前荒废之地,现在成如伊甸园,这荒废凄凉毁坏的城邑,现在坚固有人居住。’”

十二项预言中最后一部分是指巴勒斯坦地,这也是所有预言当中唯一不需要引证资料来说明的预言,因为它的应验正很清楚地展现出我们眼前。但如果我们在这项预言上再下点工夫,就会发现它更多新奇有趣之处。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一部。翁格圣经字典把它写作的日期定在公元前1520年至1400年间,也就是摩西生活的时代。而以西结书是在公元前592年至570年间写成的。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预言应验的情形,就可想象这些预言是在日后补写的说法实为无稽之谈。今将有关巴勒斯坦的预言列之如下:

2A.预言

1B.巴勒斯坦各城要变荒凉。(利未记二十六章31,34节)

2B.圣殿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1节)

3B.地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2,33节)

4B.巴勒斯坦要被仇敌居住。(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5B.以色列民要散在列邦中。(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6B.犹太人要受迫害。(利未记二十六章33节)

7B.巴勒斯坦要重被犹太人所收回。城邑要复兴,地要再被耕种(以西结书三十六章33-35节)。

3A.预言的应验

这些预言一直到主耶稣以后才应验,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著作《预言之奥妙》一书,(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 Co.)是我们所能找到最好的资料。他曾深入地研究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在该书114至115页中,他讨论了有关此地的预言。
  
  首先他从以色列人迁进神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说起。摩西在利未记里就警告过百姓说,如果他们违背耶和华神的旨意,上帝的审判就要临到他们头上,正如利未记二十六章31至33节中所记载的。
  
  这事果然在公元70年间应验了。当时罗马的军队在这块土地上大肆杀戳、摧毁和破坏,该地居民拼死抵抗,罗马人怀恨在心野蛮报复,将犹太教一切东西毁坏贴尽(参看预言2B)。圣殿被焚毁,只剩一群肮脏可厌的野猪住在伯利恒门外徘徊。自那时起,犹太人再也没有献过祭,旧约时代流传下来的祭礼也从此中断(参看预言2B)。犹太人散居列邦已成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们被人驱逐,流离失所,不过当罗马人初次毁灭巴勒斯坦时,这预言还没有完全实现。当时的犹太人虽受迫害,但并没有彻底的分散,直到公元135年,这项预言才全部应验。当时的罗马大帝哈德里安(Hardrian)将犹太地全部充公,并卖给外邦人。从那时起,巴勒斯坦就一直被犹太仇敌的外邦人所统治。以后这片地的统治权再三异主,而占有这地的人不外有两种特点:他们不仅是外邦人,且是仇视犹太人的。(参看预言4B,5B)
  
  犹太人分散的事实,反倒保全主的城邑不致沦为荒场。因为新的统治者一再大兴土木,使这地不致荒凉。当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他在圣经历史上著名的地点建起新兴的教会。那时巴勒斯坦的国势强盛,甚至当第七世纪波斯进犯时,也无法一举攻取。后来耶路撒冷又曾抵挡阿拉伯人的攻击达四个月之久,一直到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仍然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各城强大的势力。然而先知对这些城邑的预言并非儿戏,它最后全都应验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参看预言1B)49/114-119
  
  凯勒(Werner Keller)在《圣经历史》(The Bible as History,willam and Co.1956)中,谈到一些在公元70年时所发生的事:“考古学家们找不到任何以色列人在公元70年后仍在巴勒斯坦居住过的证据,他们甚至连一块刻有犹太碑文的墓碑也找不到。犹太的会堂全遭毁坏,甚至连安静的迦百农城中的神殿也变成废墟。残酷无情的命运之手,终于在以色列国运中划下一道休止符。(参看预言1B,2B,5B)27/408
  
  马克吐温在他所著《海外风光》(Innocents Abroad)中曾提到巴勒斯坦,他记下在1869年时他所看见的情形:“在巴勒斯坦三十里的范围里,我找不到一座村庄,只有几顶阿拉伯人的帐蓬,但没有一所固定的建筑物。有时一个人可以骑马走上十哩路还见不到十个人。”(参看预言3B)7/213
  
  也有些作家试图从描写出这片荒野中美的一面来,但马克吐温却不以为然:“许多到过这地方的作家们,他们的报导总有两种明显的倾向。有人说:‘这里的美丽风光真是难以形容’,然后在文中堆砌上许多优美的辞藻,其实细读其内容,我们知道作者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水塘,一片荒凉的山丘和孤树而已。也有作家绞尽脑汁,想在这废墟之上描画出一个人间乐园来。但后来却无心因为加了一句‘一只悲戚庄严的鹳鸟’,最终说出此地真象……这些人对巴勒斯坦景色的感受,无论是深怀敬意或是百感交集,总是过份应用他们的幻想力,以致影响他们正确的判断力。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虚构这些令人听来快慰的故事,总归还是出自他们的一片诚意的。”7/242
  
  马克吐温也提到那些犹太人可恶的仇敌:“我们在一个地方休息,吃过午餐后,又来到一个叫艾米拉哈(Ain Mellahah)的地方。那天我们走的路程并不太远,但我们的向导却不愿再往前行,于是他编造了一个谎言吓唬我们,说前面住着许多凶暴的阿拉伯人,经过他们的领域时,连小睡片刻都是件危险的事。这些阿拉伯人可怕极了!他们身上经常佩带着一把生锈的燧发枪,枪身比人还高。枪上却没有准星,其射程尚不及抛砖远,而且又极不准确。他们的腰带上佩着两三支旧的马枪,因一直没用的缘故,都已锈烂不堪,在这种武器伤害到你之前,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到安全区域,但是枪身可能会爆炸,炸烂阿拉伯人的头!”(参看预言4B)7/210
  
  这位作风粗旷的作家甚至引用圣经利未记中的话(二十六章32-34节),连他也不得不承认,没有人能在1869年站在艾米拉哈地,还不承认先知的预言已经应验了。7/214
  
  诺维兹(Rabbi-Nowitz)是一位犹太的教法师,他曾调查过这一带,想考察犹太人有否重返这地的可能性。尤昆哈特引用他的话说:“诺维兹曾在1882年到达巴勒斯坦,想看看这个所谓‘飘泊而又疲惫的民族’是否仍有可能重返自己的老家。他在观察后,立刻放弃了这种想法,他不得不承认巴勒斯坦的土地过于贫瘠,再加上土耳其政府所施加的各种压迫,以色列人是不可能重归故土的。”49/116,117
  
  甚至到1927年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废墟之地”。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rge H.Doran Co.,1927)中写道:“根据先知的预言,这地各城均要荒凉,成为荒废之地。今天的巴勒斯坦正是个废墟之地,世上没有一个地方会象巴勒斯坦一样,留下这么多荒废的城市和村庄。一片过去人口稠密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不毛之地。土地极其贫瘠,只能供养以前一小部分的人口而已。”17/316
  
  但是正如戴维斯(George Davis)在“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ies Fulfilled Today,Million Testament Campaign 1955)中最后所指出的:“犹太人在离开他们老家两千年后开始重归故土,一百多万的犹太人回到这片土地上来,这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但更叫人惊奇的是,有关这个奇迹的预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由耶利米准确无误地宣告出来了。”(参看7B)9/1
  
  预言中说到这地要再被耕种:“好几世纪以来,以色列南部的纳格弗(Negev)早已变成一片干旱、孤寂的荒野。虽然那儿仍有一些小镇和村庄,但其中大部份的居民不外是流浪的游牧民族,今天这个长期荒芜的纳格弗区,已从一片荒漠开垦成为丰腴肥沃之地。”9/80
  
  预言中也提到巴勒斯坦的城邑要被重建。戴维斯说:“多年来别是巴(Beersheba)一直是一座在酣睡中的阿拉伯小镇,城中只有粗陋的建筑和住宅,但自从以阿之战,犹太人把此城夺回之后,别是巴就开始改观。起初的改变很缓慢,也不十分显著。但当我在1950年访问该城时(也正是以阿之战后第三年),城中进步的情形就显而易见了。三年后我再重返别是巴城,它的改变更是一日千里。许多犹太人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现代化的住宅代替了以往脏乱的土屋。他们带我去参观城外的地区,现在已成了别是巴的商业中心,他们又另外划定了一个特别区,准备以后在此设立建筑工厂。如今此城的人口已增至两万多人,且一直在发展进步当中。”9/85

4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及其应验之可能性

巴勒斯坦如今是一片熙攘繁忙的地方,而且一直不断地在发展。以色列人遭受了1900多年的压迫,他们到处漂泊流浪,甚至没有一片立足之地。然而自一九四八年起却能东山再起,重建自己的国家。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一旦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之,他们就都能齐心协力,励精图志,甚至动摇世界局势,这些都是举目共睹的事实。现在让我们再看史东乐对这项预言的估计和它应验的可能性。
  
  董彼得估计巴勒斯坦预言应验的可能性约是二十万分之一。我们在此列出有关此地之几项预言其应验的可能性,然后再分别详细讨论。17/90,91

1B.城邑要变为荒凉(十分之一的机会)

2B.圣殿要成为荒场(二分之一)

3B.地要成为荒场(十分之一)

4B.仇敌要住在巴勒斯坦(二分之一)

5B.犹太人要分散(五分之一)

6B.犹太人要被逼迫(十分之一)

7B.犹太人要回归,要再建城邑,地要再被耕种(十分之一)

我们将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pp.233-235)中的一段话予以改写登在下面,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选择巴勒斯坦的预言作为本章的结束,其实这与利未记廿六章33节中所说“刀剑要追赶犹太人”这句话有关。49/233-235
  
  犹太人所受的迫害和痛苦,正代表人类所能遭遇的最恶劣的境遇。第二世纪时,在塞浦路斯、埃及、巴比伦和古利奈的犹太人起来反抗时,结果遭到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所有犹太人都被塞浦鲁斯政府处以极刑,任何踏上塞浦鲁斯岛的犹太人也将一律处以死刑,甚至当船受遭难,船上的犹太人亦不能在岛上停留,否则有杀身之祸。埃及人也残酷地蹂躏他们,有人说,当时埃及人被杀的,要比跟随摩西一同逃离埃及的人还多(约六十万人)。犹太人的历史不外就是一部饱受欺凌的血泪。他们曾帮助波斯人夺下耶路撒冷城,大肆屠杀当时被囚的基督徒和波斯的基督徒俘虏,未想这样一来却招致更多不幸的后果。不久之后,隐者彼得(Peter the Hermit,注:法国僧侣)开始在德国组织第一次的十字军东征,以保护基督徒的家园。东征途中,他们大肆屠杀沿途所见的犹太人。但显然没有人从这段历史吸取任何教训,因为五十年后,同类的事再度发生在德国莱茵河以西的地区。每一次当地人民起来暴动时,犹太人总是遭池鱼之殃 。
  
  米尔曼(Milman)在《犹太人的历史》(History of the Jews,PP.222.223)一书中指出,外邦人大肆屠杀犹太人的举动,并非因为具体事件所引起,只是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就含有对犹太人无穷的恨意。米尔曼更进一步地指出,当欧洲盛行黑死病时,人们也认为是犹太人引起的。当时欧洲流行一种狂热的宗教运动,信仰此派宗教的人游行街头,走在十字架象的后面,为他们的罪自虐己身。他们象一群盲目失去理智的暴徒,大肆屠杀法兰克福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并且宣称这样作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使自己罪得救赎的缘故。还有些谣言指责犹太人在外邦人的水源中下毒,将他们的孩童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偷窃、亵渎天主教弥撒中所用的待经。在任何国家中,犹太人都不受法律保护,也享受不到任何公平的待遇。他们四处流浪,散布在德国中部、奥地利、法国、莱茵河以西、东欧的西里西亚、德国的勃兰登堡、普鲁士、波希米亚(捷克西部)、立陶宛和波兰各地。他们在这充满罪恶的世界里,一直是被人憎恨的外乡人。
  
  尤昆哈特又藉米尔曼的话指出,甚至象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这样开明的君主,也曾对犹太人施以暴政。
  
  犹太人在英国的遭遇相对好一些,但是在约克郡暴发的一次骚乱,在英国贵族与平民的淫威之下,就有五百至一千五百个犹太人丧生。到1200年底时,犹太人所有的财产都被剥夺净尽,然后被无情地驱逐出境,永不许再返回大英帝国的国境,直到查理二世时为止。
  
  曾有一段时期,法国好象是犹太人的乐园,他们得以任高职、享高位,也有人受到良好教育,然而他们后来所遭受的压迫和凌辱,却比以往仍处劣境中时为甚。他们曾一度作过贵族们的顾问,后来却沦为贵族后裔的奴隶。法王腓利二世(或称腓立奥斯都王,Philip Augustus,1180-1223)在位时,曾夺去他们所有的财产,然后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事后又宣告只要肯付一笔赎价,他们仍可归回法国,结果却是骗人的圈套,而且当犹太人发觉时已经太迟了。1239年,巴黎的群众起来排斥犹太人,与从前德国人对付他们的手法一样。在1400年和1794年间,法国将全国境内的犹太人都驱逐出境。

犹太人在西班牙的遭遇与法国相比,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犹太人在许多其他国家所遭受的野蛮待遇,是家喻户晓的。
  
  “他们所受的轻视和迫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先知那段令人心惊胆寒的预言,直到今天仍在应验。”49/235,236

这时我们或许会想起,以前一个法利赛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倾覆前所说的一段话: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三章23节)

在这个充满仇恨与不公正的世界里,必然存有一位慈爱公义和明察秋毫的上帝,能将这一切的仇恨消除。总而言之,宇宙间必然有一位公义的上帝能消除人间的不平。感谢上帝,世间也的确有一位这样的上帝存在!

先知预言实现的可能性

董彼得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对这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47/95-98

下列是八个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预言,另加三个董彼得所提供的资料,我们试将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一一列举如下:

推罗

7.5×107分之一

撒玛利亚

4×104分之一

迦撒和亚实基伦

1.2×104分之一

耶利哥

2×105分之一

金门(耶路撒冷城内)

103分之一

锡安城被犁

102分之一

耶路撒冷的扩张

8×1010分之一

巴勒斯坦

2×105分之一

摩押和亚扪

103分之一

以东

104分之一

巴比伦

5×109分之一

这十一项预言如今都一一应验了,如果它们是靠人的智慧所写成,那么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就是上述各项连乘积的倒数,换句话就应是5.76×1059分之一。
  
  也许有人说上述有些预言估计数字太大了,应该减低些才对;也有人说,以上有些预言是彼此互相有关连的,因此估计数字也该小些才对。也许他们说的不错,我建议他们重读这些预言,然后自己估计其中的可能性,他们会发现所得的数字还是很大。他们还可以把圣经中其他的预言一同计算在内,考虑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例如,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0-30节中的西顿;路加福音十章13,15节中的迦百农和伯赛大,以西结书二十九章12-14节;三十章13节中的埃及为例等。我相信即使用最保守的数字,我们还是可以从许多已经应验的预言中找出它们概率的数字来。

还有一些人会说,圣经上的这些记载并非预言,只不过是在事实发生后被人补写上去的。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因为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在旧约时代写成的,每一项都是在耶稣诞生之前写的。而这些预言中只有一项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另外两项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的预言都是在主耶稣的时代以后才应验的。即使我们把主耶稣时代以前已经应验的预言删去,所余下之预言其实现可能性的比率数字仍是很大,使人没有争辩的余地。

现在我们来想想5.76×1059分之一的这个可能性吧,为了方便,我们把小数略去,就算5×1059分之一好了。假如我们有这么多的银币,你能想象该会堆成多大的一堆吗?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万倍(1,000,000),如果用5×1059个银币,我们可以铸造出1028个象太阳一样大小的银球。
  
  在我们的银河系统里,至少有100,000,000,000个星球,而每个星球平均和我们的太阳一样大小。与我们的银河系统遥相呼应的。还有其他的银河系统,每个也都包含同样多的星球。如果我们每分钟可数出250个星球,那么要全部计算完100,000,000,000个星球,共需费上七百五十年的工夫。但你所数的才不过是一个银河系内的星球而已(注:此处所列之数字,均以一、二位数代表。有人计算过,整个宇宙共有两个兆银河系统(2×1012),在每一个银河系统中包含一千亿个星球(1×1011)。这5×1059块银币足足以把这些所有的银河中所有的星球造五十万次!
  
  假设我们现在拿其中一个银币作上记号,在把它们堆成银球之前,在这一大堆银币当中。再请一人蒙上眼睛,到这许多造好的大银球中去找出那枚作上记号的银币,你想他成功的机会有多少?这样的任务岂不真有如海底捞针一样的困难?假设这位蒙眼的人,每小时能走六十哩,他日夜不停也要花五年的工夫才能绕完一个星球一次,这样再要从那个星球中找出一枚作有记号的银币,那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何况一个星球走完五年的时间,一个银行系统不就要花上5千亿年的时间(5×1011)了。又假设这人的速度很快,能在一秒钟内查遍一千亿个星球(只花一秒钟,而非5千亿年),他也仍要花上3×106年才能看完所有的星球,换句话说,他要从30亿年前就开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找到银币的机会真是微乎其微。

这十一个预言若是出于人的智慧被编造的,而且都能一一实现,它的可能性就象上面那个蒙眼的人能找到那枚作了记号的银钱一样低得近于绝不可能,但这些预言都逐一应验了,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神默示了这些预言,因为除此以外我们再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以赛亚书四十一章23节,先知向众神发出挑战:“要说明将来的事,好叫我们知道你是上帝。”

耶和华接受这个挑战,他已经预言了许多未来要发生的事。虽然这些预言的成就须上千年时间,但仍然都照他所预言的一一实现了。神已经彰显他是一位大能智慧的神,因此除了接受他,我们别无选择。

结论

十字军东征最后的失败,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对基督徒的信仰是极大的打击,但事实上却是基督徒的一大胜利,因为它促使了许多预言的应验。在本章所提及的预言当中,有多少城市是直接因为十字军的侵犯而灭亡的(推罗、西拉、撒玛利亚及亚赛基伦)。希奇的是在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后,就可以发现,所谓基督教的大敌,事实上却是上帝所用的一名小卒。为要在教会史上完成上帝的旨意。

从我们所研究的种种事实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上帝的手一直亲自显现在人类历史当中。传送这些预言的先知们,没有能力左右预言是否应验,他们也从未宣称这些预言是凭他们自己说的。他们是传递上帝话语的先知,是真神的仆人,因此上帝必然直接负责并应验这一切有关审判的预言。


 上篇 铁证待判目录 下篇